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天我又接到了这样一张名片:自由撰稿人,×××。算来这是我一个星期内接到的第六张此类名片了。我认识×××,我知道他是个专写“命题作文”的主儿。但他在濠邦酒吧还是激动地告诉我:老子不侍候他们了,现在辞职干自由撰稿人了。这话乍听起来颇有点“挣脱了束缚”的味道,勇气  相似文献   

2.
说起“爬格子”的感觉,爱好“爬格子”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爬格子”有苦也有乐。那种感觉很难表达,就像喝咖啡的味道,许多人不喜欢,但有些人又特别喜欢,喜欢上了往往一辈子也难以割舍。然而,“爬格子”对于爱“爬格子”的人来说毕竟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一间小书房里:一盏台灯、一杯茶、一包烟、一支笔、一本稿纸,便可进入一种充满感情的世界。可以尽情地哭,尽情地笑,尽情地敞开自己白天紧闭的心扉,在没有尘埃,没有宠辱,没有奸诈,没有铜臭的世界里翱翔。“爬格子”的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自己的文字变成信息传播纸上的铅字。被发表的作品是“爬格子”人孕育的胎儿,是“爬格子”的人在格子里播种后的收获,是“爬格子”的人获得的最高精神奖赏。“爬格子”虽苦,但苦中有乐。“爬格子”的感觉@林绍荣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批新兴人群,他们随着网络的普及而壮大;网络撰稿人和作家的区别在于,由于成了“家”,作家的幸福生活要来得容易得多;网络撰稿人是自由的文字工作者,他们没有正式职业,没有固定工作;他们在家创作,通过网络投稿,为报刊写文章,以赚取稿费维持生计。失去稳定和规律的生活,换来一些自由和随意。  相似文献   

4.
说长道短     
近来,有关自由撰稿人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中国青年报的报道称:“这些稿手们,大都是不愿在‘大锅饭’体制中为挣工资、评职称、分房子、盼提升等诸多纷扰而牺牲自己个性的‘精神流浪者’。”光明日报报道说:“在广东‘诞生了一群特殊高级文化打工族——自由记者’。他们正以势不可当之锐顽强冲击着正规记者军团。”四川重庆一家报纸刊登《京都自由撰稿人众生相》的长篇  相似文献   

5.
前不久曾读过一篇新闻界人士的大作,该文认为目前自由撰稿人队伍良莠不齐,还是“且慢浮出水面”为好。但随后我又读到一则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将自由撰稿人这批“乌合之众”集合组织起来,并为他们开设课程,进行细心认真辅导,因为该学院认为,目前我国自由撰稿人队伍是一支新兴的文化力量,能量很大,不可小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看来此举又是有意要托举这支新兴力量“浮出水面”了。  相似文献   

6.
所谓“自由撰稿人”,是没有记者证的记者,坐在家里写作的“坐家”(作家)。他们没有劳保,出差不能报销,年终没有奖金,不属于任何单位。本文拟从媒介组织规模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能揭示自由撰稿人作为一门职业形成和存在的真正原因,从而为我国管理和规范自由撰稿人的职业行为提供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7.
标题与诗     
有一个时期,当了新闻编辑,在制作标题的时候,自己常常会想起诗歌来。诗歌,好像古今中外都有这么一个“通例”:总要设下一些限制,只许这样,不许那样。虽有宽严之分,却总得有点限制,或者换句话说,有一个规范。音节啦,韵脚啦,字数或行数的多少啦,乃至平仄、对仗等等。这就是所谓“格律”。有些特体,格律的条条多一些,有些诗体,格律的条条少一些,总不会完全让你自由放纵,一点限制也没有的。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随着报刊逐步走向市场,我国出现了许多自由撰稿人。其中有专业的,也有业余的。随便打开哪家哪一天哪一期的报刊,都可能发现有几篇出自自由撰稿人之手的文章。应该说,自由撰稿人的出现为报刊增添了新闻采写的生力军,丰富了报刊稿源,也为社会增添了精神文化产品,其主流是好的,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自由撰稿人队伍思想素  相似文献   

9.
知识林     
新闻周刊编辑的把关意识现今有些报所办的“星期刊”“周末版”类的周刊编辑为了一味追求“精彩”,采取了“抓住篮子里的就是菜”的编辑方式 ,这无异于给某些一心向着钱的自由撰稿人大开了方便之门。现在有一种说法 ,即纪实类特别是法制类的新闻 ,假名假地址最安全 ,因为它不怕被报道对象对号入座 ,真名真地址反而心里不踏实 ,生怕有丁点出入而招致麻烦。于是乎在真正的新闻因故隐去真名真地址后 ,某些心述不正的自由撰稿人趁机“搭车”,以比真新闻还真的形式 ,煞有介事地“贩卖”假新闻。面对来稿 ,编辑其实也很矛盾 ,稿源靠作者提供 ,但又…  相似文献   

10.
数 年前的“自由撰稿人盛学友冤狱案” ,当时经媒体报道后 ,曾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在盛学友被羁押15个月无罪开释重获自由后 ,人们对他因写批评性稿件蒙受冤狱深表同情。但是 ,有一个问题似乎被人们无形中忽略了 :盛学友作为一个从事新闻报道的自由撰稿人 ,他在采访中的行为是否符合新闻职业伦理 ?本文重提这一事件 ,正是试图对这一在法律上已有定论的事件 ,从职业伦理角度重新反思和检讨。盛学友事件概况①盛学友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一位自由撰稿人 ,曾在中央各新闻媒体上发表过大量稿件 ,产生过一定反响。1996年初 ,哈尔滨市宾县…  相似文献   

11.
我虽年近“花甲”,但头发乌黑,精神十足。一些多年不见的老友,见面往往总爱惊奇地发问:“你这动脑子、‘爬格子’之人,怎么越活越年轻了?!”在他们眼里,似乎“爬格子”之人易衰老。然而其实不然,适当动动脑子,写写稿子,恰恰有益于身心健康。39年的爬格子经历,使我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体会。“爬格子”能充分调动大脑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说,人进入老年,尤其是退休之后,学习工作的担子陡减,思想往往会慢慢地由“空乏”变迟钝。俗话说:“脑子一笨三分痴。”而我至今不仅思想没有一点“空乏”、脑子没有一点“迟钝”的感觉,相反…  相似文献   

12.
自由撰稿人不可太“自由”路轲瑜近几年来,随着报刊逐步走向市场,我国出现了许多自由撰稿人。这些自由撰稿人的出现,为报刊增添了新闻采写的生力军,丰富了报刊稿源,也为社会增添了精神文化产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由于自由撰稿人的各方面素质高低不一,加之有的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随着报刊逐步走向市场,我国出现了许多自由撰稿人。其中有专业的,也在业余的。随便打开哪家哪一天哪一期的报刊,都可能发现有几篇出自自由撰稿人之手的文章。应该说,自由撰稿人的出现为报刊增添了新闻采写的生力军,丰富了报刊稿源,也为社会增添了精神文化产品,其主流是好的,值得  相似文献   

14.
我爱“爬格子”。17年来,各级报刊、电台共采用我所写的各类稿件600余篇。“爬格子”自有“爬格子”的情趣,但更多的还是辛酸苦辣。盛夏酷暑,蚊叮虫咬,汗流浃背;寒冬腊月,坐“冷板凳”熬夜,冻手冻脚,这不能说不苦。花自己的光阴,点自己的“油灯”,“为他人作嫁衣”,有时换来的却是误会和委屈,甚至还传来一些讽刺的言词,这也不能不令人心酸。有一段时间,我心灰意懒了。几乎一年不曾动笔。不过,那段时间我心里总感到生活中缺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15.
不论是自由撰稿人,还是属于某一报社的成员,优秀的报告文学记者正在不断涌现。只是,如果附加“我所尊敬的”,这样一个条件的话,也许还不能说有很多。某些记者,从反映事实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写得很好,但却未必值得尊敬。虽然,跟踪追迹,采访是扎实的,文章构思也很巧妙,但归根结底,他们写的东西同娱乐小说差不多,他们的目标只是提供“读物”。当然,那种报告文学也有它存在的理由,也不能说它坏,但却很难令人敬佩。这是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单位,搞报道除了新闻干事,剩下的基本上就是战士报道员了。这些人,我们通常称之为“兵记者”。他们凭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和一股不服输的冲劲,利用业余时间采写新闻稿件。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是一些身边的“活鱼”,朴实得像掉在坑上的灰尘;不用长篇大论,却足以让人感到真实、可亲、可信。他们不能像新闻干事那样,可到处去采访;也不能像摄影记者那样,整天手中不离相机。他们白天要进行正常的训练、操课、检验,只有等到晚上或者节假日,战友们都休息了,他才开始了“爬格子”。因为,他们是“兵记者”。爬格子辛苦不说,就怕遭到不理解。虽…  相似文献   

17.
如今,千人万人说创新. 创新,不是时髦,是潮流. 今天办报纸,还是要爬格子(使用电脑也算爬格子),而且仅仅爬格子显然是不够的,还要创新. 创新,有大创新,中创新,小创新.大创新,就是办报的战略思想、报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大的思路定下来了,大创新,中创新,小创新,就会一牵牵出一串来,因为中创新,小创新往往是大创新派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业“赶稿游戏”的基础上,非正式工作的自由撰稿人在缺乏基本劳动保障权利的前提下仍然努力工作的原因是“老板游戏”的存在。互联网内容平台对自由撰稿人的同意制造与劳动控制,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劳动入场上以“自雇”与“自由”的命运自主理念制造同意,实则是隐蔽的意识形态控制;二是劳动过程中以“报题”、“抢题”与“赶稿”的时间自由制造同意,实则是隐蔽的时间技术控制;三是劳动成果上以“计件制”、“计档制”与“计流量制”的公平感知制造同意,实则是隐蔽的数值控制。“工人”与“老板”双重身份的重合,引发自由撰稿人“以自我为企业”的自我程控与意识规训。此时,自由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幻想,是包装成“自由”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爬格子少说也有10余年。在这条布满荆棘的小路上,我总是苦苦追求,取得了一些成绩。我的作品已在全国100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共有2600余篇,有些被评为全国、省、地、县“好新闻”,我还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受表彰奖励40余次。我还被全国近40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在10多年爬格子生活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做到了“五勤”和“三准”。 这“五勤”,就是在采写中坚持“腿勤、手勤、口勤、眼勤、脑勤”。这“三准”,就是在投稿中“对象准、栏目准、时间准”。  相似文献   

20.
爬格子,说“爬”、不说“走”或“跑”,可见其艰难不轻松。有位邻居见我常发表文章,不无羡慕地说:“你业余双休时间给报刊爬爬格子,既扬名又有稿酬,倒也不错。”岂知,这“格子”是那么好爬的吗?!乡间务农的母亲见我常常深夜伏案写作,桌子上堆着如山小丘的方格稿件,心疼地说:“这么多格子,哪天能爬完?你这么下去,早晚得累倒在这方框格子里……”母亲因爱而生愁。“爬格子”,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实则是辛苦用大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