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9 毫秒
1.
在日常经验化意识的裹挟下,教师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往往缺乏理解的视域,无法把握学生行为的意向与意义。教师理解意识的缺失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一是以事实性代替“心理因”;二是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类型化评判;三是聚焦于事件或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人及其意向性。这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时学生立场的缺失,消解了教育的意义。教师应成为理解者,有效地指引学生走出成长的困境。具体来说,在面对学生“问题行为”时,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悬置外在规范,进行非判断性理解;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本质直观”剖析,抵达学生行为的意向性;在理解学生成长需要和探索学生行为意义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内在生命的成长。  相似文献   

2.
“互动问答”模块是教育学慕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实现跨区域、跨学校、跨专业互动的重要途径,也为教师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学生在“互动问答”中表现出“集中完成任务式、合作学习式、复制粘贴式、按部就班式和积极学习式”等五种类型的学习行为。产生这些学习行为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适应程度上存在差异。教师可以通过上好“开学第一课”、加强过程性指导和管理以及提高教师专业素养方面来引导、调控问答模块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发挥问答模块的作用,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农民变成了“农民工”,农村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他们的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或亲友照看,于是便产生了“留守学生”这一群体。“留守学生”由于缺少正常的亲情关爱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所以多数“留守学生”习惯差、行为差、成绩不理想,这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大难题,如何破解难题是我们教育者一直在思考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管理就是使学生养成习惯,形成品质。而习惯的养成必须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人手。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中规范其行为,提高其认识。必须遵循“低、小、近、实”的原则。“低:’即起点要低,“小”即从小事人手,“近”即贴近学生生活,“实”即抓细抓实。基于这些理解,我校在管理上以“习惯养成”为突破口做了些探索。  相似文献   

5.
巴述丽 《今日教育》2013,(12):69-69
两分钟决定一节课的质量:两分钟决定学生是否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实验习惯;两分钟的“舍”,才有一节课的“得”,。才有乃至学生一生的良好行为的生成与收获。  相似文献   

6.
贺华文 《班主任》2012,(4):63-63
翻开规范学生行为的各种守则和规范,我们会发现,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不”。“不骂人、不打架、不迟到、不早退……”都是在告诉学生“不应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7.
包颖宏 《学周刊C版》2010,(5):153-154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基本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实践证明,让学生“会学”比让学生“学会”更为重要。为了教学生“会学”,教师在阅读中应该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状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规范学生阅读行为,严格要求学生按照目标任务进行阅读实践。对此,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提高阅渎能力着手,我对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探索与尝试,把任务型语言教学引入语文阅读课堂,使阅读教学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特别强调指出:小学阶段应“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小学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而且更重要的是一门交际的基础工具学科。说,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可以顺利完成口语交际。将来的社会,更注重人际交往,能说会道,将会给孩子的将来带来极大的成功,从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来看,培养学生的敢说、会说是何其重要。但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生活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就是要把对小学生的日常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和行动。实现这个“转化”,学生主体的积极性非常重要。因此,《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必须从培养和满足小学生的正确需要入手。有位教育家曾这样说:“任何方法如果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那么便会成功,任何方法如果不顾儿童现有的需要就去进行,那么它就不会达到目的。”实践也告诉我们,如不考虑学生的需要,任何文明行为的习惯教育。都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  相似文献   

10.
“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学习、生活、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正因为如此,养成教育这个“大课题”,必须从“小”做起,从小事着眼f从细节入手,行小善、拒小恶、谨小言、慎小行,让习惯终成自然。  相似文献   

11.
“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学习、生活、交往的过程中,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正因为如此,养成教育这个“大课题”,必须从“小”做起,从小事着眼f从细节入手,行小善、拒小恶、谨小言、慎小行,让习惯终成自然。  相似文献   

12.
“口语交际”课是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语文课型,是依据规定的教学内容,设置情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语言交际的实践课。本实践旨在通过口语交往的实践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口头言语交际,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并在具体口语交际情景中培养学生倾听、交际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技能,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能文明和谐的进行人际交流,发展合作态度。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教师实施控制的过程,在其运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望”学生的表情、行为和操作;“闻”学生的发言;向学生“问”或由学生“问”,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审时度势,仔细把握时机,找寻最佳“切”点,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和谐优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重视写作准备过程的指导和评价,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技能。2.注重习作素材积累的同时,重视写作情感的积累。培养学生带着情感观察事物、描述事物,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3.通过“为照片选背景”“看照片介绍背景”等活动,让习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心灵。  相似文献   

15.
个体行为激励理论告诉我们,激励过程就是一个互动过程.面对“两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个体行为激励理论的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那种平面的、单调的“满堂灌”模式,构建起一种多层次的、双向的互动模式,使“两课”教学真正成为发挥思想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良好习惯是学生科学、规范并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因此,在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中,我们必须特别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品格。”行为规律是自然规律,行为管理技术将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的特点。“地球上一切生物中,只有人能够自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作为副词的“相”和“见”,用于动词前,有时表示动作行为只涉及一方,而不应兼有指代意义,现代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语现象。这既符合汉语运用及其词义发展变化的规律,也符合汉语的使用习惯。  相似文献   

18.
一般说来,“反抗行为”是一种消极性行为,但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看,“反抗行为”又是规范内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当幼儿屡屡出现“反抗行为”时,教师应该反思班级规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生是“准成人”,随着左脑的发育,自我意识的增强,家庭教育的偏差,知识占有量的不足,在学校容易产生极端行为,心态上产生“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就成为初中学生教育中的痼疾,需要广大初中教育工作者精心研究解决。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慎独”能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慎独”能力是自觉意志的表现,是在强烈的道德信念支配下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是指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的一种能力。“慎独”强调“隐”和“微”。道德修养过程中所进行的思想斗争本身就是“隐”而不显的,是反省、内察、自讼的结果,忽视“隐”,就意味着取消自我批评;而“微”则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积小善而成大德。“慎独”是良好道德习惯的体现,有“慎独”能力的人,无需外来监督和强制,就能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培养学生的“慎独”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