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江藤树(1608-1648)是日本江户时代阳明学派的鼻祖,他在著作中对《易》多有阐发,但学界较少关注其易学思想。早年修习朱子学时,藤树就热衷《易》的筮仪,并以“太虚”为“皇上帝”“太乙尊神”“易神”“人伦之太祖”,又视“明德”为“本心”,为“太极”之异名。“太虚”这一概念贯穿了藤树的整体哲学思想,是其吸纳宋明易学后独自思考的产物,而且也超越了朱子学形而上的范畴,不仅带有强烈的宗教特征,同时也是藤树转向阳明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阳明学中的“致良知”“万物一体”等思想理论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还在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广泛普及。随着阳明学在日本推广的不断深入,日本学者根据本土文化特征赋予了阳明学新的内涵。本文以日本阳明学开山鼻祖中江藤树的思想研究为视角,从日本阳明学的创立、中江藤树的哲学思想(良知观、圣人观、忠孝观、儒佛观)、阳明学对日本的深远影响等三个方面着重论述阳明学之于日本社会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江藤树是活跃在日本江户前期的儒学家,在其短暂的一生中,藤树创立了藤树学,并被后人尊称为"近江圣人"。在中江藤树的思想体系当中,其对佛教的态度历来很受研究者的重视。《安昌弑玄同论》《林氏剃发受位辩》和《持敬图说》是藤树前期关于儒佛论争的具有代表性的论著。本文以藤树前期著作为中心,通过对其解读,试对以志在成为"纯儒"的青年藤树排佛思想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4.
中村惕斋是日本江户初期著名的汉学家,其《诗》学专著《笔记诗集传》在朱子学占主流思潮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姿态。于朱熹《诗集传》既有全面继承又力求突破,反映出建国初期的德川幕府《诗经》学发展的一般模式。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上半叶日本最重要的儒者佐藤一斋,其《传习录栏外书》是关于王阳明《传习录》的阅读笔记,其中观点反映了他对阳明心学的深刻理解。佐藤一斋肯定良知真实地创生万物的思想,认为集义等工夫都可以被致良知工夫统摄。佐藤一斋的思想融会朱子学与阳明学,这是其思想的显著特色,但也招致“阳朱阴王”的批评。佐藤一斋强调朱子学与阳明学只是侧重方面不同,将二者对立,甚至如王畿一样忽视具体工夫。在工夫本体、知行合一等方面,佐藤一斋都提出独具特色的心学观点,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灾难频仍的岛国。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以中国古代的儒学为主。因此,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汉文化圈”国家。早从公元285年开始,中国的典籍《论语》、《周礼》、《易经》、《孙子兵法》等就陆续传入日本,儒家思想与日本原有的神道思想相结合,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中的统治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和阳明学的传入,日本基本上“汉化”。日本的思想家们,受到了朱子学、阳明学中“知行合一”和力行观念的熏陶,提出了“和魂汉才”的口号,日本社会获得了大的发展。到18世纪,日本的商业兴盛,当时三都之一的大阪成了日本的商业贸易中心,有“大阪富庶雄于天下”之说。明治维新以后,日  相似文献   

7.
邹东凛 《文教资料》2012,(23):111-112
贝原益轩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庶民教育家。他在《和俗童子训》中以朱子学为基础,阐述了他的女子教育观,在女子教育原则、内容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女子教育观虽有时代局限性,但其教育思想促使当时社会对女子教育给予重视,为之后明治时期女子教育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日本元禄小说的顶峰——浮世草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井原西鹤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小说家。他所开创的“浮世草子”小说形式,标志着日本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江户小说的成熟。“浮世草子”通过对当时社会的人情世态的描写,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江户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及其本质特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9.
对中国朱子学的批判,是日本江户古学派的共通价值取向。但是,针对与朱子学有着密切关联的孟子及《孟子》一书,古学派的两大巨子——伊藤仁斋和荻生徂徕却有着"尊孟"与"非孟"的不同看法,并对《孟子》有着不同程度的新诠,从中凸显出二人的价值取向。因而,从日本视域下探讨《孟子》诠释,更将有助于人们对《孟子》在东亚世界历史地位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上田秋成(1734—1809)是日本江户时代(1600—1867)读本文学的代表作家和著名诗人。他平生主要致力于日本古籍、历史和语言学研究,提倡复兴古典文学,进行语言改革。秋成的诗歌创作有诗文集《藤蒌册子》,体现了自由不羁的独特风格。他一生创作的小说并不多,其主要作品有《雨月物语》和《春雨物语》等。《雨月物语》由于其内容、创作时间和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中国的《聊斋》十分相近,故有日本的《聊斋》之称。  相似文献   

11.
《语文知识》(1994年4期)转载了毛泽东1910年秋写的一首赠父诗。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据查,此诗系根据日本江户时代僧月性(号“清狂”)《题壁》诗改写的。原诗内容是:“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青山。”“1910年”当是1911年,其时毛泽东18岁,只身去长沙求学,他父母爱子心切,不同意他离家远走,因此他改写了这首诗赠给父亲,以  相似文献   

12.
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于 12 4 1年作为御颁的“学规” ,成为全国各类学校及书院共同遵行的教育指导方针。它不仅对我国宋末及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有过深刻的影响 ,而且对邻国日本的教育也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江户时代 ,日本所有讲授朱子学的藩校和乡学都奉朱子《揭示》为圭臬 ,每天早晨上课前全体师生齐诵朱子《揭示》。这种传统至今在日本一些学校还保留下来  相似文献   

13.
井原西鹤(1642—1693)是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杰出的小说家、著名的俳谐诗人.1682年,他用散文形式创作了《好色一代男》,并以此为嚆矢,写出了一系列表现浓厚的市民意识的作品,由此而建立了“浮士草子”的小说样式,奠定了江户时代社会小说的基础.后人称他为“江户时代的莫泊桑.”17世纪初,日本大封建领主德川家康(1542一1616)在诸侯争夺权势的斗争中获胜,就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今东京)建立幕府,称德川幕府.从此,全国由分裂归于统一,一直延续到1868年明治维新.史称这个时期为德川时期或江户时期.德川幕府采用一系列统治措施,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并参照中国封建社会的秩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四民制”,即武士、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武士居“四民”之首,其上层享有各种特权.农民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完全处于无权地位.手工业者和商人是“四民”中的最低等级.随着城市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商人作为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虽然身分低微,但拥有巨额财富,可以任意挥霍.因此,疯狂地追求金钱和享乐,便成了他们生活的唯一目的.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商人文学产生了.它在诗歌、戏剧、小说等方面逐渐取代武士文学而成为这个时期的文学主潮.  相似文献   

14.
4月1日下午,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著名哲学史家陈来教授应邀来泉州师范学院讲学。他围绕“朱子学与阳明学及其现代意义”这一主题,对儒家学说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让到场的800名学子感受到:国学经典是相伴一生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5.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朝鲜半岛是朱子学东传至日本的必经之所。朱子学在江户初期正是借由朝鲜通信使与朝鲜大儒李退溪的文本抵定日本的。日本朱子学的最重要代表山崎暗斋便是在对退溪思想深入研究后,形成了日本朱子学的重要门派——崎门派。20世纪前后日本儒学圈对朝鲜朱子学的评价褒贬不定,朱子学的研究表现出"去中介"的诉求,呈现纷繁复杂、曲折往复的历程。  相似文献   

16.
《课外阅读》2010,(13):I0002-I0003
葛饰北斋(1760—1849),本名中岛时太郎,1760年生于江户(现东京),是日本江户时代浮世绘派的大师级人物。他14岁学雕版印刷,60岁以后才开始出名。1826年,为了配合当时日本内地旅游业的发展.葛饰以富士山不同角度的样貌为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江户时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市民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最具有代表性的大众文艺便是人形净琉璃和歌舞伎。看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歌舞伎更是独领风骚,不仅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而且是年轻人时尚的风向标。一方面将朱子学奉为官学的日本政府大力宣扬忠孝,而另一方面,宣扬人性解放的阳明学以及更为激进的阳明学左派的影响下,十八世纪的日本也出现了肯定"情"与"欲"的人性解放思潮。  相似文献   

18.
文化     
《蛤蟆的油》作者:黑泽明(日本)翻译:李正伦出版:南海出版社“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他之后,西方世界想到日本时,是索尼、本田和黑泽明。”黑泽明写自传是受了法国著名电影导演让·雷诺阿的启发。让·雷诺阿在他的自传里说:“我们  相似文献   

19.
《孙子兵法》传入日本,约在四五世纪,最迟不晚于6世纪。吉备真备并非《孙子兵法》引进日本的第一人。日本的《孙子兵法》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奈良时代至室町时代(710—1603):秘藏家传时期;江户时代(1603—1868):刊印注释时期;明治时代至今(1868—)融合拓展时期。各时期研究呈现不同特点,从而使日本成为应用《孙子兵法》最为普及的国家。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第87页《十九世纪中期的日本》一图中,在地名“江户”后的注释是:1868年江户改名东京,次年迁都于此。而第88页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却是:不久,明治政府迁都江户,江户改名为东京。教材的表述比较模糊:前者是江户改名东京后成为明治政府都城的,后者则容易被误解为明治政府先迁都到江户,然后将江户改名为东京。那么到底哪个表述更准确呢?《辞海》1999年版:“东京……旧称江户……1868年改称东京,1869年成为首都。”人教版初中《世界历史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第297页所述是:(1868年)4月,德川庆喜被迫献城投降。新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