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传统文化代表文化的民族性,现代化代表文化的时代性。二者都是客观存在,是否定不掉的。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统一,既相反,又相承。历史上所谓现代化,是指当时的“现代”,也可以叫做时代化。所谓现代化或者时代化,必须有一个标准,这就是当时世界上在文化发展方面已经达到的最高水平。既然讲到世界水平,那就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事情。因此,不管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总是同文化交流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论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研究文化的发展,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问题。这是在研究一个社会群体的文化发展中以及不同社会群体文化发展的比较中,必然要遇到而且必须要正确加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一个民族群体及其文化在发展中自然而然地要形成自己民族文化传统,也就必然要使自己群体的文化具有民族文化的特征;另一方面,任何民族群体的文化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使自己群体的文化带上时代的特征。由此,这又必然要产生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的关系问题。而问题的实质在于,要使一个民族群体的文化更好地得到发展,就应当自觉地把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在现实运动中产生的积极的时代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辩证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古今二谈罗福惠关键词民族文化;族类意识;天下主义;自尊;自省对于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来说,文化的发展演进,不外受到民族性和时代性两个取向的制约。而在民族性问题上,又取决于族类的自我意识和对外部世界的态度。中国人较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族类意识,既...  相似文献   

4.
武术是华夏文明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人体活动方式,承载者中华民族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武术文化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下日益消解,使得原本博大深邃的中华武术文化发生者本质上的变化.民族性和时代性是任何一种文化继承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属性,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特色,体现文化的时代性.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看中国少数民族教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没有能够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实施多元文化整合教育将有力地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民族文化发展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100余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着“中体西用”和“全盘西化”两种观点。“中体西用”具有保守的特征,但重视民族的特殊性,强调民族现代化的多元化发展;“全盘西化”重视时代性,主张世界发展的趋同论, 但否认了民族性和民族文化的精华,实质上是单一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两种观点都有局限性,但也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别和民俗民情的不同,各国、各民族对于包装设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包装设计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从商品的包装上,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一个时代的特征或是一个民族的特点.包装设计本质上就是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结合。中国的传统包装和现代包装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的一种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高校职能发展的新要求。但是,我国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必须守住民族文化的本位,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以及文化民族性的关系。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必然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对象。过去人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立足于新世纪来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应该还包括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代所创造的红色文化。因为红色文化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性要求。我国高校特殊性决定了红色文化必然会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戴军 《中学历史教学》2006,(1):14-16,66
[专题解读] 一种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时代性。一个民族自己创造文化,并不断发展,成为传统文化。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个民族创造了文化,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又必然与别的民族进行文化交流.这就是文化的时代性。从古至今,中外文化交流或快或慢,总是处于一种动态过程之中。秦汉时期,中外交通发展,秦汉文化广泛外传。中国的铜镜、漆器等工艺品以及铁制生产工具输出到朝鲜,铁器、铜器、丝帛等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在越南推广。尤其是张骞通西域以后,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术先后西传。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后来又传到越南和日本,8世纪时传到中亚,后来经阿拉伯逐步到非洲与欧洲。隋唐时期。新罗从唐朝引入茶种、雕版印刷术和高超的制瓷、制铜技艺。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新罗人喜读唐诗,许多文人会写唐诗。日本派遣唐使来长安留学,大化改新中的制度创新,大都以唐制为蓝本,日本各级学校都教授儒学。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记数法在这时传到天竺,造纸术传到大食。宋元时期,活字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欧洲。  相似文献   

10.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历史的变迁反映时代内容的,同时也反映出本民族的特色文化,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文化发展的两大要素。中国的音乐文化有着悠久的辉煌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性与时代性也是中国音乐的两大特色,构成中国音乐文化的有机整体,两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同时保持音乐的民族性、时代性,也是推动中国音乐随着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春风欣欣向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民族声乐也呈现出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就是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对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高要求,高职民族声乐教育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积极地吸收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使民族声乐既能继承传统,保持一些民族性的特征又能开创未来与世界声乐文化联系起来,为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的统一。伴随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确实暴露了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与重构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而转型与重构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是否正确把握重构的现代取向。  相似文献   

13.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使中华文化保持民族性,增强包容性,体现时代性,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接受西方强权话语是中国文化研究中一个世纪来所存在的现象,而全球化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当前民族文化研究存在着话语失落与方法失落的问题。在跨文化语境下,民族文化的研究应该走个性生存与文化共生的道路,一方面,要保持民族的个性,这是民族性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要吸收借鉴其他民族包括西方先进文化的经验,走共同生存、共同发展的道路,建构东方语境下的民族文化研究。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关于文化的基本观点和主张是独具特色的。从纵向的角度,郭沫若把文化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看成是文化变迁的动力,认为文化的变迁类似于生物细胞的分裂,是呈波浪起伏的状态向前发展的;从横向的角度,他把文化看成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他主张文化的综合创造,企图超越古今中外的对立,强调民族精神对于文化建构的重要意义,强调生活实践对于文化创造的本体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如何弘扬好中华文化,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这一精神家园,是当今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和谐和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简单地复古,要与现代文明协调对接,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只有在教育改革工作中坚持不懈地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实现"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伟大目标。  相似文献   

17.
李曼  杨瑞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12):55-56
现代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建设,着力点在于实现文化转型、增强文化凝聚力和培育新型民族精神。文化转型就是要用理性主义和人本精神重塑国人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模式,实现人的现代化;增强文化凝聚力就是要加强文化认同度,建构既有民族性又有先进性、现代性的文化体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要再造反映时代发展和进步要求的新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陈平 《教育教学论坛》2013,(38):281-281,279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化理念,诠释了民族文化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对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和阶级性,要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时俱进,又保持民族特色;第二,少数民族文化同样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民族文化平等原则、理性科学文化原则;第三,民族文化相对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的特性。这奠基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9.
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能脱离时代背景,把我们的教育内容从民族精神的单纯教育拓展到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兼容并蓄,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来感受传统文明、民族文化的强大力量,这样的民族精神教育才会更加生动,更加富有生命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语境中,对于文化和文学,有两个理论立场文化进化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两种理论都有其不足.我们应该采取"开放型的民族性"的立场,使我们的文化既保持鲜明的民族个性,又能吸收外民族的优秀文化,保持文化发展的强大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