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小学生运动自信与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探讨主观锻炼体验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为有效增强体育锻炼意识,改善小学生锻炼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运动自信量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对600名四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小学生运动自信与其锻炼行为各维度均呈正相关(p<0.01);运动自信与积极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1),与心理烦恼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运动自信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锻炼时间(R~2=0.046,p<0.001)、锻炼频率(R~2=0.039,p<0.01)、锻炼强度(R~2=0.028,p<0.01)以及积极幸福感(R~2=0.133,p<0.001),运动自信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心理烦恼(R~2=0.025,p<0.001);运动自信既可以直接影响锻炼行为,也可以通过主观锻炼体验的中介作用对锻炼行为产生间接影响。结论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学生运动自信影响锻炼行为的作用机制,对于指导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行为,增强体质,改善健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缘由聚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性质有非常明确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这一定位来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离不开身体锻炼这一形式,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身体锻炼的载体,只有通过运动技能的实践与应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运动锻炼成为民众促进和维护自身健康的重要方法。与此同时,运动锻炼的生物学机制和生理效应等也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获得了新认识和新解释。文章基于最新研究成果,从生物学影响、抗病防病机制、锻炼方式与效果等三方面,对运动锻炼与健康的关系给予梳理与阐释。  相似文献   

4.
高血脂是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 ,尤以中老年人为多发人群。但目前关于运动锻炼对高血脂患者心血管机能改善的研究很少。心血管机能的改善是全身机能改善的基础 ,对心血管系统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为探讨高血脂患者的适宜健身锻炼强度 ,本文以患有高血脂的中老年人为实验对象 ,研究了不同运动锻炼方案对高血脂患者心血管机能的改善作用。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检筛选出 5 8名中老年 (5 0~ 70岁 )高血脂患者 ,通过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试验测定其功能能力 (F .C .) ,然后制定心脏体疗康复运动处方。运动锻炼以走跑运动和太极拳运动作为主要方式 ,运动强度范围为 5 0~ 70 %F .C .。以不同方式、不同强度 (5 0~ 6 0 %F .C .,6 0~ 70 %F .C .)组合成不同的锻炼方案 ,同时设立对照组 ,观察实施不同心脏体疗康复运动处方后心血管机能的改善情况。运动频率为每周 5天 ,每次运动时间为 6 0min ,运动锻炼周期为 2个月。测试指标主要包括安静心率 (HR)、收缩压 (SBP)、舒张压(DBP)、功能能力 (F .C .)、递增负荷运动时间 (GXT时间 )、最大心率 (HRmax)和定量负荷 (5 0METs)后心率。实施不同心脏体疗康复运动处方 2个月后 :①低强度 (5 0~ 6 0 %F .C .)走跑锻炼组的HR、SBP较锻炼前显著性下  相似文献   

5.
运动承诺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承诺是用于表示促使人们坚持某种行为的动机力量的一个术语。由于运动行为坚持对运动成就和锻炼效果的重要性,运动承诺的研究正逐渐成为运动和锻炼心理学的前沿。对运动承诺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讨论,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希望能为锻炼坚持和退出现象的研究以及采用这一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抗阻运动的练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具体的运动方法中,在已经较为充分地认识了有氧运动益处的同时,人们对抗阻运动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抗阻运动是肌肉克服一定阻力进行肌肉力量与耐力的锻炼。目前抗阻运动逐步被世界各国健身专家所重视,尤其受到其观念一直领先的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CSM)的重视。在ACSM2000年新公布的健身标准中,对抗性运动即抗阻运动已被列入健康运动的范畴,该标准要求健身者每周至少2次中等强度的肌力运动,每次选择8~10分钟,每分钟至少练习8~12次。这意味着健康的人必须要具有健壮的身体和结实的肌肉。 我国目前大学生身体…  相似文献   

7.
依据运动承诺、锻炼行为的相关研究,建立基于运动承诺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假设理论模型。采用运动承诺、锻炼行为、锻炼动机和锻炼效 果等心理量表对58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和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理论模型 与观测数据拟合很好;锻炼内部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对运动承诺均表现为显著正影响,外部动机对运动承诺表现为显著负影响;运动承诺 能够很好的预测锻炼行为;并且锻炼动机、锻炼效果和锻炼条件通过运动承诺影响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8.
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大众参与有规律的、中等强度的锻炼能够降低罹患心理疾病的风险,减少抑郁、焦虑症状,缓解认知功能衰退,提高生活质量。对心理障碍患者的运动干预不仅能直接减少抑郁、焦虑、恐怖等症状,促进心理治疗的临床效果,还能作为在常规疗法无效时减少症状的选择。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机制主要有3种途径:锻炼中的社会支持,锻炼中的积极体验以及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既对锻炼行为的坚持有促进作用,也能提供各种各样的社会支持,辅助个体解决心理与行为问题;锻炼中产生的积极体验如效能感、身体自我与自尊等能有效地帮助个体对抗抑郁、焦虑症状,促进心理健康;锻炼导致的生理变化与抗抑郁药效果类似。锻炼体验概念的整合、锻炼的作用、身心研究的交叉融合以及锻炼方案制定中的群体差异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若在实践中将运动干预作为心理疗法,则还需要对运动干预的作用范围(心理障碍类型)、效果(对患者有哪些方面的改善)及机制(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改变)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点击课改:研讨热点话题实践课标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性质有非常明确定位:“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这一定位来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离不开身体锻炼这一形式,而运动技能的学习是身体锻炼的载体。学生只有通过运动技能的实践与应用,才能达到体能的增强、技能的掌握和行为态度改变的目的,而丢掉运动技能教学的体育课将失去体育课的本质属性,将丢掉学生的健康。因此,我们应从小学开始,逐步进行运动技能的学习,从而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建立兴趣、形成意识…  相似文献   

10.
李合  王人卫  赵璨  徐亮亮 《体育科研》2016,(1):76-79,84
目的:制定个性化的步行运动方式,探讨步行锻炼对血压及血脂代谢的影响,为科学制定高血压运动处方提供依据。方法:经严格筛选,最终有104人完成了整个干预过程。其中,男性27人,女性77人,平均年龄56.77+5.40岁,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采用步行锻炼的运动方式,观察步行锻炼前后血压和血脂变化情况。结果:1.经12周步行锻炼,受试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显著降低(P<0.001)。2.总体上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TC/LDL-c具有下降趋势,但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性上升(P<0.05)。步行锻炼前血脂异常者,锻炼后LDL-c、TC/HDL-c显著性下降(P<0.05);TC、TG、HDL-c趋向正常的比例增加。结论:(1)制定的运动处方可行。(2)12周步行锻炼后受试者血压下降显著,血脂代谢改善。  相似文献   

11.
徐立 《体育学刊》2000,(4):19-21
通过在运动课中增加专门性身体锻炼这一环节,结果学生科学锻炼的意识与能力以及体质都得到提高。身体锻炼与运动教学的目标、理论依据、原则与方法、对生理负荷的要求与对时间的需求都不同,在体育课中不能以运动教学代替身体锻炼,应增加专门性身体锻炼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2.
有氧锻炼负荷强度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吕晓昌 《体育学刊》2003,10(1):43-46
选取年龄在10.15岁儿童,共计320人为研究对象。实验组儿童参与不同强度的有氧锻炼,对照组儿童在实验中以常规教学或自习课为主。实验前、后分别用MHT测量儿童的心理健康,并用EFI测量儿童的锻炼感觉和运动愉快感。结果表明:(1)实验组儿童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显性差异(除低年级儿童大强度组外);对照组儿童则没有显性变化。(2)低年级儿童参与中、小强度的有氧锻炼与参与大强度的有氧锻炼存在锻炼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的显性差异;高年级儿童参与大、中强度的有氧锻炼与小强度的有氧锻炼存在锻炼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的显性差异。(3)低年级儿童参与不同强度的有氧锻炼没有性别差异;高年级儿童参与不同强度的有氧锻炼存在锻炼心理效应的显性的性别差异。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参与适宜强度的有氧锻炼有助于增强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湖北体育科技》2018,(10):902-904
以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身体、精神以及社会活动中的完美状态的涵义作为终极目标,认同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运动就是良医"的视阈下,提出相应的大众健身的最佳运动模式,相关的运动项目、运动时间、运动负荷、注意事项等诸多问题,指导大众科学健身,以期从运动锻炼中实现个体健康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一般自我效能与冰雪运动参与行为的关系,揭示锻炼自我效能和锻炼效果认知在一般自我效能与冰雪运动参与行为间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法对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一般自我效能通过锻炼自我效能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预测冰雪运动参与行为;锻炼效果认知调节一般自我效能和冰雪运动参与行为的关系;整体模型检验发现,一般自我效能、锻炼自我效能、锻炼效果认知、冰雪运动参与行为构成了一个有中介的调节模型;(2)一般自我效能和锻炼自我效能是两个不同且有联系的层次。本研究结果扩展了锻炼行为的研究领域,有利于揭示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和内在作用机制,对促进大学生乃至全民冰雪运动参与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运动APP借助程序设计、移动终端及互联网络等技术支持,在人体运动数据记录、体质健康改善、锻炼行为养成等方面功效显著。体育健康课程设置、锻炼行为态度、社会大众支持等多因素制约导致运动APP功效不如预期,由此切入研究,以期提高运动APP跑步锻炼健康效益、剖析锻炼行为变化、并提出相应干预措施。本文以运动APP用户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取样XX学院在校大学生“运动世界”APP用户为样本对象。研究结果发现:(1)运动APP功效主要表现在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表现能力、增加体育锻炼行为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社交媒介交流互动、丰富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等方面。(2)“运动世界”APP用户实验组分别采用常规五项体质健康测试,在体育锻炼态度、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体育锻炼行为控制感、体育锻炼情感体验方面的表现优于对照组,且呈显著性差异。研究结论:(1)运动APP在提高人体活动跑量及体质健康方面呈正效应,运动APP设计、体育课程设置及锻炼行为态度等综合因素影响其发挥最大健康功效。(2)应通过运动APP校园跑可以丰富“体育课堂+业余时间”综合身体锻炼内容方法,科学合理调整体育课程考核...  相似文献   

16.
马振国 《健身科学》2008,(12):12-13
(六)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原则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原则是指在运动锻炼过程中,身体整体的大运动锻炼要与身体某个器官或组织局部的小运动锻炼合理的配合,目的是加强某  相似文献   

17.
白灵 《健身科学》2014,(5):52-52
很多人都知道运动和锻炼对于健康的益处,可锻炼也不能盲目,是要讲究一定科学的。下面是一些数字化锻炼的指标,只有让你的锻炼科学化、合理化,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年人(45-59岁)在健身运动过程中应当注意健康评价及运动量的控制,依据自身的健康情况及机能水平,合理安排运动内容。中年人身体的机能和素质开始下降,主要表现在对运动锻炼的适应能力和运动疲劳的恢复能力的减退,但经过一个时期的科学运动锻炼,身体的机能和素质会发展到成年人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校园定向运动作为近年来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深受中学生的喜爱,其对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认知能力和增加学习兴趣等有着很大的效益。本文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和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以浙江省慈溪市横河中学两个自然班为实验对象,实验组采用校园定向运动干预手段,对照组采用常规体育课的方法,进行为期6周的实验干预,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实验前后的锻炼态度得分进行比较分析,考察其对高中生锻炼态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比对照组学生的锻炼态度得分有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校园定向运动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锻炼态度。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硕士研究生的体质健康进行运动处方干预研究,旨在丰富运动处方的干预理论,为学生体质健康研究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显示:运用运动处方干预后,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等指标均有显著提高;通过对实验前后锻炼态度、自测健康量表各维度比较,认为运动处方的实施有利于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增加社会交往,缓解心理压力,克服自卑心理,促进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