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初,我从香港乘轮船经天津来到刚解放不久的北平。当时,北平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从我住处的楼窗外,传来阵阵秧歌锣鼓声。这是人民在迎接新的生活。那时候,我认识了人民日报年轻的记者柏生同志。她热情、诚恳、有朝气,我很高兴接受她的采访。记得在这年的5月6日,我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与科学》的报告,柏生同志前来听讲,后来,在我参加筹备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  相似文献   

2.
邓涛  谭志红 《新闻三昧》2008,(10):56-56
柏生,本名陈柏生,笔名肖柏、柏子。她祖籍安徽安庆,1926年生于北京。“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邓拓赠言),作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柏生是新闻速写、专访写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3.
商恺,是《人民日报》的一位老记者,也是一位名记者。他从1938年踏上新闻工作岗位之日起,到1988年离休,在新闻战线上整整奋斗了50个春秋。那么,离休之后,他的工作,身体和家庭状况怎样呢?下面,介绍一点鲜为人知的事。 他仍是个大忙人 商恺,1948年春开始到《人民日报》工作。1949年初,《人民日报》进了北京,商恺就被分配到《人民日报》采访科当记者。他先后担任《人民日报》记者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还受聘担任中国社科院新闻学院兼职教授和研究生导师,以及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总顾问。  相似文献   

4.
1949年初,我从香港乘轮船经天津来到刚解放不久的北平。当时,北平城里到处喜气洋洋。从我住处的楼窗外,传来阵阵秧歌锣鼓声。这是人民在迎接新的生活。那时候,我认识了人民日报年轻的记者柏生同志。她热情、诚恳、有朝气,我很高兴接受她的采访。记得在这年的5月6日,我在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上作了《青年与科学》的报告,柏生同志前来听讲,后来,在我参加筹备召开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期间,她经常来采访,特别是在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我们见面的机会更多了。她每次采访都很认真,  相似文献   

5.
李庄小传     
李庄,河北徐水县人,1918年生,共产党员。1938年参加新闻工作,相继在《民族革命》半月刊、民族革命通讯社、《胜利报》、《晋冀豫日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新华日报》(太行版)任记者、编辑、编委;1946年开始在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华北《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华北总分社任记者、编辑、编委、副主任;1949年在《人民日报》任记者、编  相似文献   

6.
邓涛  谭志红 《今传媒》2008,(5):45-46
柏生,本名陈柏生,笔名肖柏、柏子.她祖籍安徽安庆,1926年生于北京."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邓拓赠言),作为<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柏生是新闻速写、专访写作的高手.  相似文献   

7.
翻阅《中国十大名记者》一书时,偶然发现频频著文于《人民日报》的陈柏生是位老太太,敬佩之意顿生。去年11月,我有幸听她授课并采访了她。北京的11月寒风袭袭,雪花飘飘。那天,我早早赶往授课地点,脑子里勾勒着这位被国务院评定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的形象。真正看到柏生,第一感觉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个子不高,身穿黑呢子短大衣,齐耳的短发,随身背一沉甸甸的黑包,迈着匆匆的脚步,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相似文献   

8.
柏生是《人民日报》以写人物专访著名的女记者。在她300多万字的新闻作品中,专访是她用得最多、最擅长、也是读者最爱看的新闻文本。柏生在专访写作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分析她的典型作品.研究她的写作技巧,对提高我们新闻写作、驾驭语言艺术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实操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钱江 《新闻战线》2015,(5):96-98
1949年2月2日,范长江率领的人民日报先遣队组成编辑部,在北平王府井大街创办了《人民日报·北平版》,从此以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人民日报开始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从农村编辑部到国家首都城市编辑部转移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民日报》上有了新闻照片,人民日报摄影队伍建立起来。追溯历史,人民日报摄影事业的先河源自战争年代。"大党报"——《人民日报》是由《晋察  相似文献   

10.
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新闻工作者的作风必须严谨,撰写稿件要一丝不苟。特别是稿件引用的数据,一定要准确。人民日报记者柏生,当年采访毛主席紀念堂落成,看到介绍纪念堂的书面材料里写着北大厅的灯是125盏,但她硬是去重数一遍,结果发现实际装灯是110盏,少了15盏。书面材料是按老设计图写的,后来在施工中改了。《人民日报》去年7月30日一版《武汉75个“官倒爷”被查处)一文中说:“武汉一家塑料厂销售农用薄膜中,每吨销价以高于国家定价30元的  相似文献   

11.
记者与元帅     
马金林 《军事记者》2012,(11):27-27
1949年北平解放时,《人民日报》著名记者金凤当时还是个刚出校门的姑娘。一天,她奉命采访刘伯承将军。刘元帅因谦虚开始不愿谈,说工作忙。  相似文献   

12.
你读过新闻著作《新闻采访方法论》《记者的素养和技巧》吗?一定会被书中所作的某些新探索所吸引吧!这是人民日报记者艾丰从事新闻工作的宝贵经验谈,也是他的主要著作。这些新闻理论指导他进行了新闻述评写作的实践,他的作品受到了读者好评。艾丰是河北省玉田县人,生于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在广播电台工作过较长时间,后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毕业后获硕士学位,分配到人民日报当记者。他常常感慨万分地回忆自己在求知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1月,当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文化集粹丛书》问世时,《人民日报》的记者在报道中盛赞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水平高,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4.
邓拓是1949年8月间来到人民日报的。他来了以后,从9月开始上夜班、看大样。邓拓在《人民日报》的事业就这样开始了。在《人民日报》的创建和发展历史上,他的贡献是永远不会磨灭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我一直在北京市做新闻工作。北平解放、我军进城以后,中共北京市委的机关报是《人民日报》(北平版)。后来,《人民日报》(华北版)迁京,成为党中央机关报,市委的机关报就改为《北平解放报》。为了支援新解放区,《北平解放报》在1949年7月停刊,全班人马——除留几个对北京比较熟悉的年轻记者外,都随军南下。此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北京市委没有机关报。但是,市委对宣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8年了。想起1949年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的报道,内心还是十分激动。那年我21岁,是人民日报最年轻的记者。1948年深秋,我离开美丽的清华园,奔赴华北解放区。12月在良乡,组织上分配我到人民日报兼新华社华  相似文献   

17.
自1946年5月15日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第一次使用"人民日报"做报名开始,到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这四个字,曾经是隶属过不同的上级党组织、有过不同的出版发行地、定向宣传过不同地域新闻的多种报纸的报名。在那之  相似文献   

18.
如何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尽快成为纵论天下风云的名记者?我认为,依靠名师指点,可以说不矢为一条“捷径”。请看: 毛泽东一九一九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时,曾得到过中国新闻事业先驱者邵飘萍的指导。一九三六年,毛泽东在延安对斯诺说:“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徐铸成二十年代曾拜张季鸾(上海《大公报》总主笔,主持言论十五年)为师。当时,张季鸾每以“一苇”署名发表的北京通信,徐铸成都要“如饥似渴”地抢着看。以后对张季鸾的言论。他都仔细研究,很快提高了新闻写作的水平。柏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是著名文学家、教授朱自清的学生。朱自清批阅柏生文章时,连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9.
邓拓是人民的新闻家,是我们值得纪念和学习的榜样.他的新闻生涯是从抗日战争时期开始的,在这之前他的才华和能力已经开显露,作为一个年轻的史学家他已经写过多篇历史文章.1937年11月7日《抗敌报》(《晋察冀日报》的前身)创刊,在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后,邓拓就参加到报纸的编辑工作中来了,初来时邓拓担任晋察冀日报社主任,以后又担任社长、总编辑等职.1948年6月15日, 《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的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1949年8月《人民日报》开始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出版,邓拓受命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一直到1958年"反右"斗争时期被迫离开报社.离开《人民日报》后,他到北京市委的理论机关报《前线》担任主编,继续从事新闻活动.二十多年的新闻人生,邓拓为我们留下诸多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深刻的了解了他高尚的人格和不屈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20.
她60多岁了,还迈着匆匆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地耕耘。邓拓曾给她赠言:“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她就是《人民日报》记者柏生。 4月的榕城阴雨连绵。柏生匆匆地从鞍山回到北京就匆匆地来到福州参加全国晚报评选活动,结束后又将匆匆地赶往皖南讲课。“还有5天时间,咱们采访几个吧。”听她这么一说,我欣喜若狂。能和这位高级记者一起采访真是三生有幸啊。我按捺住激动:“走吧,先到闽江宾馆住下。”“我不住宾馆。我从来都是到哪儿采访就住在哪儿。上次采访卢嘉锡也是住在物构所,这次就住你们公司吧。”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我感到茫然,看来再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急忙挂电话让公司收拾一个房间。这是一个几平方米的斗室,一架单人板床、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对木沙发,几乎占去了整个空间。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