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刊     
11月《文苑》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两棵树的人生》作者程应峰《冬天的橡树》作者尤里·纳吉宾《地震孤儿与狐狸》作者刘军注:参与评选每期最受读者欢迎的文章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墙上的斑点》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后,却未能给读者留下重新梳理的清晰线索,或者说它给读者留下诸多强烈印象中,最深刻的则是它迷宫一般的讲述过程和令人难以琢磨的人生冥想。因而好多读者要么因过程的难以梳理而否认过程背后的人生思索,要么因看不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索而认定小说的全过程是毫无意义的意识流动。因此我们有必要将《墙上的斑点》的意识流动特点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做一些说明。作者的思想隐含于本文特有的结构中,特有的结构所形成的张力使内容上原本异常含糊的思想渐渐浮升。一、想追寻,想体验,却又每每中断每一次意识的流…  相似文献   

3.
文章经作者精心构思创造产生之后,就成为一件艺术品,它服从于美学规律的约束,因此,有必要关心美学与作文的关系。那么,一篇成功作文的美学要求有哪些呢?作文要有美的内容文章要吸引读者的注意,最本质的是内容上有出彩之处。从一般读者的心理看,人们普遍希望有“新、奇、特”的素材。这些内容,填补了读者单一的人生经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遨游于作者提供的艺术境界的同时,收获了另外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这种“新、奇、特”实际上就是美的内容在作文中的一种表现。当然,作者的素材不可能总是这样奇异,一些很平常的素材,经作者巧妙处理后,仍…  相似文献   

4.
因为有了这诗,才有了诗人别样的人生。秦晋豫以其内容丰富、感情真挚、功底深厚的诗词创作,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操.得到了读者的认同和肯定。  相似文献   

5.
《墙上的斑点》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后.却未能给读者留下重新梳理的清晰线索,或者说它给读者留下诸多强烈印象中,最深刻的则是它迷宫一般的讲述过程和令人难以琢磨的人生冥想。因而好多读者要么因过程的难以梳理而否认过程背后的人生思索,要么因看不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索而认定小说的全过程是毫无意义的意识流动。  相似文献   

6.
《幼儿教育》出刊200期了,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事。人生知己难得。《幼儿教育》创刊18年来,我们始终是她忠实的读者、热心的作者和亲密的朋友。我们是她忠实的读者。每次收到寄来的油墨飘香的刊物时,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逐页翻阅,  相似文献   

7.
纳丁·克伦肖(Nadine Crenshaw)是美国当代著名的言情小说女作家。作者那、、支多情多彩的笔,能点燃读者对未来的憧憬,能唤醒读者对人生的遥想,能激发读者对爱情的渴望。在读者的心耳中,那些言情小说作家是很了不起的。他们自己一定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意义上的恋爱专家;他们自己一定有过世界上最心跳、最曲折、最浪漫、最漫长的爱情历程。在这篇短文中作者袒露心扉.开诚布公,撩起一个言情小说作家的神秘面纱,她告诉读者文学爱情的虚幻和现实爱情的真谛。  相似文献   

8.
苏婉玲 《语文天地》2012,(18):50-51
阅读是对文本感悟、体验与理解的过程。所谓"看人生因作者不同,看人生又因读者不同"。文本存在不确定性,读者阅读过程中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能动性。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其立场、思想、修养与艺术感悟也会不同,对文本的解读自然会有个性化特点。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深远而广阔,他们对语文教材的把握往往是多元化的。对课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走进文本,了解作者的思想,又能使学生张扬个性,充实思想,达到完善人格的  相似文献   

9.
王琦瑶的悲剧蕴含了作者对宿命与命运关系的思考。小说中多次出现关于王琦瑶人生悲剧的预兆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旨在向读者暗示王琦瑶的命运早已被宿命决定。王琦瑶的悲剧折射了作者对当代上海都市怀旧文化的批判。为此,小说有意安排了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爱情悲剧以及死于非命的情节。  相似文献   

10.
莫言在创作《透明的红萝卜》时 ,塑造了一个极有内涵的意象黑孩 ,透视了作者对社会人生 ,对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思考。黑孩是作者不动声色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第三只眼睛。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尽量克制住自己的情感 ,冷静地刻画 ,给读者留有很大的再创作余地。就黑孩这一形象作简单地分析 ,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是作者、作品、读者、人生合力奏响的“精神乐章”,那么作者的心灵之音、作品的召唤之音、读者的共鸣之音和人生的启迪之音就是不停地响彻在语文课堂上的“四重奏”。探讨这“四重奏”的实质意味着接近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本质,从而推动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尘埃落定》引起了读者和评论者的极大关注,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文本进行了解构,尤其是傻子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待作者对这一角色的塑造和诠释,作者是在还原人生本相。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于汪曾祺小说的研究,都是强调其表现生活平淡恬静、和谐温馨的特征。这也确实符合作者对其小说的自述。由此出发,评论界多是注意其创作中正面表现上述内容的作品。但实际上。他有许多小说恰恰是从相反的方面着手的,即通过对生活中许多不如人意的残缺现象的描绘,激起读者对人生美好、温馨一面的期待和渴望,这些作品成为作者完整表达其人生观念与审美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编刊过程中,结识了一批很勤奋、有思想、肯钻研的优秀作者,她们在充满艰辛却又时时能孕育出快乐的幼教道路上执著地前行,用心和笔使幼教人生的丰厚和富有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从编辑与读者的座谈中,从读者的来信来电中,深知还有一大批始终以极大  相似文献   

15.
该书由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谭虎撰写,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编入本书的内容,一部分选自作者已出版的《教苑杂谭》和《家庭教育的热门话题》两书,另一部分是近年来陆续撰写发表的文稿。选文按内容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教坛短论、素质小议、师德纵横、教育视点、序跋书评、感悟人生。其中,“感悟人生”属于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一些思考,意在便于读者知人论文。附录《风雨人生忆当年》一文,则展示了作者的求学经历和思想人格形成的若干轨迹,作者是把它作为教育的个案来写的。作为国内的知名学者,作者经历了中国教育20余年来的改革开放大潮,并  相似文献   

16.
最近读了罗素的《教育与美好人生》,也许作者是哲学家的缘故,书中内容架构十分严密,观点论据层层相扣,一般读者阅读起来可能会有些费解。虽然是一本有八十多年历史的教育书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是作者、作品、读者、人生合力奏响的“精神乐章”.那么作者的心灵之音、作品的召唤之音、读者的共鸣之音和人生的启迪之音就是不停地响彻在语文课堂上的“四重奏”。探讨这“四重奏”的实质意味着接近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本质.从而推动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18.
节选第一部分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在自己“最狂妄的年龄”,生命之花刚刚开放的时候便遭重创——双腿残疾。作者苦闷过,消沉过,在地坛这个荒芜冷落的古园中,作者有了同病相怜的感觉。古园映照了作者的生活,但更给作者提供了一个可以思考人生命运的环境,最终使作者在苦闷和消沉之后是对生命的全新认识,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史铁生以心灵之笔将自己最真实的灵魂抗争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9.
古诗词教学时,我们常常发现自己的理解与作者的本义总有或多或少的差异。由于两个重要的转化(作者把对自然、社会、人生各种微妙而复杂的体悟转化成言语符号;人们又将这些言语符号转化成与自身知识、经验、阅历共振的思想情感),作者的本义与人们的理解难以实现同一性,产生意义的扩张、转折乃至篡改,从而影响读者对文本内核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20.
感激门槛     
人人都要跨过房间的门槛。学走路,人生不知道要跨过多少次门槛!作者对跨门槛是有深刻体会的。从小时候走路学跨门槛而摔倒,到长大后不断地跨人生的门槛,从中联想到了许多人生问题。读者朋友,你一定也跨过不少门槛,可是你想到过什么?你从跨门槛中想到过人生道路上的无数门槛吗?你想到过门槛对人生的挑战意义吗?请读读这篇意蕴深刻的文章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