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程序正义作为司法实践中的一项重要价值原则,是保障实体正义实现的重要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缺少程序正义的文化基因与传统,所以在当前的司法改革过程中,如何借鉴西方的程序正义思想,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贯彻落实程序正义,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司法改革面临很多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审判领域或有限的司法领域:中国司法改革要以司法体制作为重点,根本目标是在全社会实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主要内容是改革完善司法机关的机构设置、职权划分和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权责明确、相互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3.
司法效率是司法体制改革的又一基本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如何最大化的实现司法效率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使司法效率的实现有利于从程序到体制的一系列司法环节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法治这一概念有一历史形成过程。在我国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化、制度化。这一目标包含了社会主义所追求的正义、秩序、自由、平等的法律价值 ,而其核心价值是正义和秩序。  相似文献   

5.
司法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现阶段进行司法改革的根本目标就是建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司法文明。文章首先阐释了现代司法文明的基本理论,接着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司法改革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最后提出了推进我国司法改革实现司法文明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6.
宪法司法化在今天的法学界不再是一个陌生和时尚的话题。不少的专家和学对宪法司法化的是与非,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宪政的内在价值和最终目的必然要求宪法司法化。控制国家权利要求宪法司法化,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要求宪法司法化。宪法司法化是中国走向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论"情理"规范在现代司法中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理与法在中国的法文化传统中有着特殊的联系,虽然情理在现代司法中的作用日渐式微,但在司法实践中,仍经常可以看到法律与情理等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和紧张,而情理总是通过各种形式影响着司法过程,乃至影响到司法裁判的结果。实践需要对情理与法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认真分析和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8.
司法的价值取向-理想与经验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正和效率是司法的两个基本价值目标。公正是司法的理想追求,其内涵是不确定的;效率建立在资源稀缺性的观念基础上,是司法经验的实际取舍。司法价值体现的是公正与效率的整合。在司法实践中,应根据情况的不同来决定公正和效率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由于中国司法体制存在着诸多弊端,降低了司法和法律在公众中的威信,阻碍了法帛建设的步伐,因而司法改革显得必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10.
论行政程序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行政程序的价值取向与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行政法的价值取向的比较,得出了考察行政程序价值取向的两个维度,从这两个维度出发,可以进一步探究行政程序的三级价值取向--程序正义,民主与法治共构下的法律秩序,公民自由。  相似文献   

11.
近现代法治国家,诉讼和审判作为公民权利实现的最终和最重要的手段,其制度和理念始终受到高度重视。但在中国,无论司法机关本身还是一般公民均对诉讼的各个方面在理解上存在着某些误区,突出表现在对诉讼功能的认识、对中西诉讼观念体制的兼容吸收、对诉讼机制改革的价值取向等问题上。虽然我国司法机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反观国际社会及各法治较完善的国家,针对国际间司法协助的增多及涉外案件的大量出现,已基本形成了一系列关于诉讼活动特别是民事诉讼的国际惯例和先进制度,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改革的思维取向和价值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既是指导改革的重要理念,又是改革的基本目标。就当前情况而言,在改革的思想保障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确保改革的人本方向;在改革的方法选择上,完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在体制转型、机制转轨中实现以人为本;在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上,全方位多层面把握当前的社会矛盾,在改革中落实以人为本;在改革的价值取向上,从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要求出发,在改革中体现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3.
自由和民主是宪政最核心、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自由是宪政的终极价值追求。尊重和捍卫人权和人的自由,是全人类共同的最高价值,也是宪政最基本的内涵。宪政本身即承载着民主的理想,民主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民主存在的最基本方式。在这两种宪政价值中,自由应具有高于民主的价值。民主只是宪政的基本形式价值之一,自由才是宪政的实质性价值。  相似文献   

14.
高考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不同时期的高考改革都有其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考虑,即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高考改革的梳理,试图发现其价值趋向,从而为未来高考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由国家推动,率先在中国西部城市重庆、成都试水的教育综合改革。这项教育改革定位于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反哺农村这一大的背景下,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对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性质定位、背景认知、路径选择以及价值诉求的讨论,可以发现其价值取向有这么两个:一、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取向,二、教育公平、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人文取向。而这场教育改革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是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应当着力关注的。  相似文献   

16.
公共行政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取决于其核心价值的重新定位。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多元价值体系中,应当而且必须把公平作为行政体制改革价值定位的核心要素。这是在学理上廓清行政改革认识误区、彰显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合法性以及在实践上吸取以往行政改革效率价值至上的教训后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更应当是科学而有效地推进符合时代要求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7.
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当代政府管理改革价值的产生、发展也照样要服从一定的条件,这就是当代政府管理改革价值逻辑的存在条件。这个条件在逻辑上又包括一般条件、社会条件和问题条件三个方面。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内外条件后,政府管理改革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8.
采用查阅资料法,通过发放调查问卷,了解体育课程价值取向及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的现状。尝试着对高职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锻炼价值取向的契合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广大学者和专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民族知识传承与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民族知识的内涵、特征及其类型进行分析,提出民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以民族知识为核心价值取向,以多元化知识为民族基础教育课程知识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M·布坎南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其"政府失败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他认为,政府失败问题或资本主义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是现代西方社会面临的种种困境的根源.为此,旨在制度选择分析的布坎南提出了一个建设性的救治方案--立宪改革,试图引导人们注意和重视宪法、规则,通过宪法选择和规则选择来确立一种有限政府.但是,布坎南所谓的立宪信念过于理想化,使得改革的现实性令人怀疑.在解读"政府失败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公共选择理论的逻辑出发点,试图对立宪改革的理论蓝图和现实困境作一详要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