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现代语文》2005,(7):9-9
“高考移民”——高考移民不是什么真正的移民,它不具备移民的特征,它不具备到目的地定居、工作和参与当地社会生活的特点,其动机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到目的地定居,其最终的结果也没有形成到目的地定居的事实。它所造成的事实仅仅是作为一种移民假象去捞取高考实惠的一种手段,高考移民是通过搭桥户、空挂户等非法户口转移手段而达到的一种临时移民假象,发生在有国家高考招生优惠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其中海南省最严重的地区,高考移民多达15000人/年,比当地居民的考生的一半还要多,“高考移民”成为当地居民的普遍用语。  相似文献   

3.
1974年夏,贵阳市郊区发生了一件奇异的事情,傍晚时,一棵古树树冠的顶部一股青烟袅袅升起,十分有趣的是青烟升到一定高度就停住了,在微风中像一条黑飘带在空中摇曳摆动。开始时,人们只是好奇地看看。接着谣言出现了。说这“不散的青烟”是古树“显灵”,青烟是古树变成了“神树”的兆示。引得一些迷信者十分惊恐,于是,不少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古树下,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物教学》2005,(10):5-15
<正> 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使人意志消沉。一般情况下,充足的阳光能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但入秋之后,光照时间减少,特别是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时,松果体分泌褪黑激素相对增多,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分泌就会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怠工而偷懒”,人的情绪也就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也就成为了民间所说的“秋愁”。  相似文献   

5.
“今”解释为“现在”、“当代”,这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是一致的。但是,“今”在古代汉语中却还有更多样的含义。也许是受现代汉语的影响,古代汉语中的一些“今”被误解、误译。试看以下各例。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份举行的第57届法国戛纳电影节备受媒体关注,但广播电视中都把“戛纳”之“戛”读成:Ga。查《辞海》,戛纳电影节之“戛”读Jia,与“戛然而止”之“戛”读音相同。《新华字典》  相似文献   

7.
朱光潜先生在《咬嚼字》一(高语二册)中阐明了“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并“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推敲”的典故最早当见于唐人韦绚撰《刘公嘉话录》(宋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又见于五代后蜀何光远《鉴戒录》、宋人计有功《唐诗记事》、阮阅《诗话总龟》。阮阅之言最为简洁:  相似文献   

8.
<正>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世界各地以不同形式开展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以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这里我们从生物学的角度谈谈动物与“二战”的故事,以飨读者。1 信天翁信天翁是大型海鸟,它身高1m左右,翼展约3m。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为夺取太平洋制空权,要在一个荒岛上建立雷达站。一天晚上,美军派出一个特工侦察小组,先悄悄登岛选择位置。他们  相似文献   

9.
《报刊》2004年2月20日3版《卸任总理朱镕基的淡泊生活》一中有这样两句: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的解释是:“地震,由地球内部的变动引起的地壳的震动,分为陷落地震、火山地震和构造地震三种。俗称地动。”近几年来,“地震”的一些新用法在各种传媒语言里大量使用,下面先看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课文注释:“胡骑(ji):胡人的战马。”《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骑qi(统读)。”《现代汉语词典》中的  相似文献   

12.
林鸿 《语文知识》2004,(7):20-20
近年来“血拼”一词悄然流行。《最新流行语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对它的解释是:“<动>购物。英语shopping的音译。”试看以下几例: ①面对商家不遗余力的诱惑,您是否会怦然心动,甚至冲动消费呢?您是坚信“便宜没好货”按兵不动呢,还是早就列好长长的购物清单,就等打折风起“血拼”一番?(《新民晚报》2004年1 月16日) ②刚刚从中友“血拼”出来的小可  相似文献   

13.
在言中,“妆”与“装”既同音有时又同义.使用非常灵活.中学课本(人教版试验本)中多次出现但未作专门区分。现结合部分中学诗及课外的句子说明它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吃螃蟹”现在频频出现于各种报刊及网站上.它是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流行的,用来比喻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和敢于接受各种挑战的行为。“吃螃蟹”指那些“敢为天下先”的先行、冒险家。如:  相似文献   

15.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16.
中学古诗文中对山水的称谓相当多。如《涉江》中的“冠切云之崔嵬”,《水经注·三峡》中的“绝(?)多生怪柏”,《滕王阁序》中的“列冈峦之体势”“访风景于崇阿”,《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亦崎岖而经丘”,《虎丘记》中的“其山无高岩邃壑”,《氓》中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伐檀》中的“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归去来兮辞》中的“既窈窕以寻壑”,《愚溪诗序》中的“又峻急多坻石”等。为释疑难,现将古代对山水的称谓辑录如下。  相似文献   

17.
说“影”     
曾庆鸿 《语文知识》2004,(10):11-12
“影”的本义是因挡光产生的阴影.或光线反射的虚像。《庄子·渔父》:“人又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走愈疾.而影不离身。”可以构成“阴影、人影、幻影、投影、杯弓蛇影、浮光掠影、梦幻泡影、捕风捉影、立竿见影、含沙射影、刀光剑影、无影无踪”等词语。  相似文献   

18.
“嘛”与“吗”作语气词时,作用有明显区别。《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得很清楚:“嘛”用在句末表示道理显而易见或期望、劝阻;“吗”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该词典还特别提醒读者注意:“表示疑问语气用‘吗’不用‘嘛’。”然而不少报刊“嘛”“吗”不分,甚至高中教材也有这种语病。例如: ①此时更需要我们扬弃苏轼精神, 古为今用吗。(《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3期) ②在体裁上也有一定的限制,因为题目本身就是要提倡写科幻吗。(《中  相似文献   

19.
致命三角区 在人的面邵,有一个“致命三角区”,它是由鼻根与口角两侧连线所构成的等边三角形区域。它“所辖”的范围内血管丰富,鼻、眼等器官的感染都可以扩散到这里,而这个三角区内有不少血管通向颅内,一旦损伤或感染,就会把细菌或毒素传人没有静脉瓣的面部静脉,随血管回流到脑部,引起颅内感染而致头痛、呕吐、发热、昏迷,导致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切莫对其等闲视之,即使该区有疖肿或皮肤感染时,也千万不能用手去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