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云:“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我却不同.我乃小女子也。于是,我决定为自己换个名字。  相似文献   

2.
古人改性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一般是不会改姓的。但事情总有例外,历史上真的就有一些人改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一说起厦大,几乎所有人都联想到她的美丽。的确,“一城山色半城花,万顷波涛拥海来”的厦大是一幅美丽绝伦的画,连北大才子余杰也将厦大列为他心目中最美丽的大学呢!其实厦大的真正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的外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好汉”大学厦大是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  相似文献   

4.
我乃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孙悟空。听到这超重量级的名号,现在你心中绝对出现了一个伟岸的形象吧。想当年我英俊潇洒,人见人爱,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要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语文课只能姓语名文,切不可把语文课上成音乐课、绘画课、政治课、活动课。语文课堂既要"热闹",更要"热烈"。课堂讲究"乐学",但不排除"苦学"。"自主"也不是"自流"。语文课改的课堂形似不是目的,神似才是根本,要努力变"课堂"为"学堂"。  相似文献   

6.
古人改姓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一般是不会改姓的。但事情总有例外,历史上真的就有一些人改姓。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刻意回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触犯尊长的名讳是绝对不允许的。所  相似文献   

7.
<正>近来,一些不堪入目却硬塞过来的名字让人颇觉有正名之必要。名不正则言不顺,圣人之教也,虽世易时移,总还是有一些道理该硬梆梆坚定不移的吧,比如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而所谓正名,就是让那些不知名字为何物胡乱张冠李戴者知羞耻而自新。先看一组某出版社2016年隆重推出的文集名字:《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陌上谁人依  相似文献   

8.
作文招招鲜     
本期第一招:取笔名中国评书里,两军对垒,大将出马,阵前一声吼,一般都是:“来将何人?本帅刀下不斩无名之鬼!”另一个便答道:“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我乃※×%$#是  相似文献   

9.
我相信人的直觉是准确的。我对新加坡的第一印象便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新加坡是一个国家,但从面积方面来说,它似乎更像是一座城市,“狮城”,不是吗?  相似文献   

10.
现在写作最时髦的词语便是“创新”了,似乎作不进行一番“创新”便无以作了,更要命的是形成了这样怪胎:很多学生都把创新之宝押在新奇的结构和另类体上,似乎“创新”最管用的便是在皮毛上做章了。因为有个靓丽的外表,容易吸引老师的眼球,获取高分的机会自然也多。  相似文献   

11.
课堂热闹似乎成了当前数学教学的“潮流”,一堂课总是“轰轰烈烈”,主要有这么几种热闹的情况:一是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全班鼓掌欢呼,如“棒!棒!棒!你真棒!”“向你学习。”有时一节课这样的声音出现十多次;二是简单地齐答“对”、“不对”,学生声音犹如洪钟,一节课出现几十次甚至一百多次;三是每次不超过一分钟的讨论,学生唧唧咂咂地说一下,一节课出现十几次;四是每个问题都是学生围成一圈,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一下,根本没有单独、冷静思考的机会。  现在提倡合作学习,主张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这是没有疑问的,是正确的教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校招生》2008,(10):21-21
一次语文课上,老师向同学们解释“惊惶失措”、“不知所云”、“如释重负”、“一如既往”四个成语。恰巧,某学生正在呼呼大睡。老师一拍桌子,该生顿时坐起来,拿起书便看,老师说:“这便是惊惶失措。”接着,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站起来支支吾吾了半天。这时老师说:“这便是不知所云,请坐!”这位同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坐了下来。老师又说:“这便是如释重负。”等老师走上讲台,那同学又趴下睡觉。老师猛一转身,指着他说:“这便是一如既往。”  相似文献   

13.
    
<正>这热得快融化的天气,教室里的空调偏又坏了。同学们怨声载道,师长却总以“心静自然凉”来应对同学们的抗议。“静”是什么法宝,能抵挡三十多摄氏度的酷暑?“静”更多是一种心理状态吧,拿本书端端正正在座位上写作业,就算“静”吗?不发出一丁点动静,就算“静”吗?莫非关了音量,悄无声息地打游戏,这也是“静”?  相似文献   

14.
男性的世界里,除了工作便是娱乐,大多数的人都不太重视穿着打扮的艺术,也不懂得如何修饰自己的外表。我们的文化中还有这样一种偏见:男性如果爱护皮肤、偶尔洒点香水、照镜子时间长一些,就是矫揉造作,虚荣心强,更可怕的是要被人指责“女里女气”。其实,男性更需要关爱自己的身体,了解自己的皮肤,做一个既愉悦异性又让自我舒适的“好男人”。  相似文献   

15.
理想的思想品德课堂应是动静相宜的,“动”则生机勃勃:心动、行动,更要感动、情动;“静”则神思飞扬:静读、静听,更需静思、静悟。  相似文献   

16.
王木春 《师道》2010,(7):24-25
H,你来电话说,双休日无所事事,心里阵阵发慌,更羡慕起我的充实与平静。我口中应答着,却不说什么。你问,“是对我放弃希望了吗?”我笑着说:“对你没放弃也没希望,因为每个人有权利选择各自的生存之道,活得惬意,便是意义。”  相似文献   

17.
点击脑细胞     
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与他的好友王吉甫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一天,王安石对王吉甫说:“我昨夜睡不着,做了一条字谜,‘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你猜是什么字?”王吉甫略一思索,便猜中了,他不直接说出谜底,也用谜语的形式答道:“东海有条鱼,无头也无尾,更除脊梁骨,便是你的谜。”王安石听了,哈哈大笑说:“你猜对了!”请问,谜底是什么?(点击脑细胞以谜破谜:日点击脑细胞@晓照  相似文献   

18.
文人如月     
提到月亮,如果不写你,便是对不住了,想必,与你相伴的不仅有酒,不仅有剑,更有一轮皎皎圆月。“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相似文献   

19.
    
我素来喜欢静,静静地看书,静静地做事。这可能与少年人活泼的性格不符,心里竟有几分“入暮”之感。不知可笑否? 世人大多不喜欢静。人生有如一场戏,轰轰烈烈,上妆卸妆,就如一阵风,过后就烟消云散,化为时间长河中极为普通的一瞬。人们不愿更不甘平凡,坎坎坷坷,忙忙碌碌,匆匆度过了而立之年,步人不惑之时,就有人悄悄跳出了名利圈。道家说此人得“道”了;佛者云,此人看破红尘了。其实,归根结底,此人的心静了,静如止水。一切运动,碰撞之后,就又趋于平静。  相似文献   

20.
魏亚飞 《考试周刊》2011,(7):233-233
古人云:“与人善言,暖与布帛。”日本有一句谚语:“讲一百大道理不如一句动人的话更能暖人的心。”现在我才真正地理解其中的真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