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溶解》是人教版“九义”教材第六册第六课,该课是在低年级学习了水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其它物体的性质。首先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溶解,初步建立溶解概念,然后通过判别一些常见物体能否溶解来巩固溶解概念,最后指导学生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本课属于建立科学概念的课型(自然课课型的新划分中的一种课型)。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溶解,能正确判断某种物体能否溶解在水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相似文献   

2.
“水能溶解别的物质”教案设计潜江市熊口小学肖传山(433106)要求: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会用实验方法区分水能溶解的物体和不能溶解的物体;2.通过建立溶解概念,向学生初步介绍物体可分性观念;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独立研究问...  相似文献   

3.
《水能溶解别的物体》这一课,要求指导学生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认识水有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有两组实验: 第一组:典型的不溶解——“沙子会逐渐沉到杯底”;典型的溶解——“把食盐放进水里,食盐却看不见了”;在前两项实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溶解”是怎么一回事,把握溶解现象的共同特征,形成溶解概念。  相似文献   

4.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是教科版(四上)《溶解》单元的第一课。经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继而在后续教学中,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食盐与水量的确定、分离食盐的方法、更多的溶解现象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而对溶解现象有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怎样加快溶解》□兴城市胜利小学张淑杰一、教材简析本课在学生学习了水能溶解别的物体的性质之后,指导学生研究怎样加快溶解;从能力培养来看,它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系列。本课是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思路编写的。课文大体分三部分: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课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第一个主题活动。本册教材的目标之一是对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对实验现象产生的条件进行猜想”的能力训练。本课也是学习后面两课的基础,目的是在学生大胆猜想并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并引领学生对“加快溶解的条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白志江 《科学课》2009,(7):36-37
本课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水和盐的故事》第一个主题活动。本册教材的目标之一是对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进行综合训练,本单元承担的二级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对实验现象产生的条件进行猜想”的能力训练。本课也是学习后面两课的基础,目的是在学生大胆猜想并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并引领学生对“加快溶解的条件”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8.
《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是教科版(四上)《溶解》单元的第一课。经过本课的学习,希望能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继而在后续教学中,从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食盐与水量的确定、分离食盐的方法、更多的溶解现象等方面进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第一课就学习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固体在水中能否溶解学生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因为固体的颗粒由大变小到变成微粒分散在水中形成均匀、透明、稳定的溶液,说明一些固体物质是能溶于水的。在了解固体物质溶解的基础之上,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认识,继续学习液体之间的溶解现象。液体与液体之间的溶解不存在颗粒变化的情况,这样学生在观察时就产生了一定的困难。本课着眼于对溶解现象进行有广度的研究,扩展学生对溶解现象的观察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溶解概念的理解。课堂观察一些液体与水的变化,能有目的地发散学生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 食盐、白糖、沙等物质与水混合,在生活中是经常见到的,但学生很少认真研究其中的科学道理,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进行分类,进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同时,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留心观察、认真探索,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11.
一、实验中层层递进,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我在指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溶解"概念时,采用了分层次、层层递进的方法。首先以正确的实验操作和观察的方法为基础,以实验现象为剖析点,对实验过程中实验现象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实验前部分主要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后一部分是学生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逐渐深入地发  相似文献   

12.
教学分析 本课是《盐到哪里去了》一课中的活动一,目的是以物质的可逆变化过程为线索,通过实验、观察、记录等探究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不同固体物质与水混合后,其变化是不一样的。根据固体物质在水中的不同变化,可以把物体分成两类,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初步了解溶解现象。  相似文献   

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和沉浮现象,能够用语言和文字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针对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初步感知,理解有关"沉浮"、"溶解"的概念.  相似文献   

14.
课前,我为每组学生准备了八个烧杯和八种需要鉴别的物体,按照使用的顺序,整齐地摆在各实验桌上。 上课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等量的砂、食盐在水中的不同反应,借以认识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接着观察一粒灰锰氧在水中缓慢分解的现象,让学生对溶解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最后观察比较食盐溶液和灰锰氧溶液的共同点,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灰锰氧的溶解过程想象食盐的溶解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溶解”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力在哪里”、“物体的形状政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这三课的学习,已经初步建立了有关力的概念,本课继续引领学生认识摩擦现象、摩擦力,并以此展开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在中观世界生活的人,很难建立物质微粒的概念。对微观物质世界的想象,特别是要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物质及其物质的变化规律,是九年级化学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核心。在新课程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追求概念描述的完整性和言语表达的严谨性,而忽视了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和认识过程的渐进性。而本课例则是在充分理解以学为本的课程价值观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原有编排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出发,体会宏观物质的微观世界,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相似文献   

17.
一、掌握教学目的。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课文内容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编排的。先上《水能溶解别的物体》一课,让学生知道水的溶解性,懂得什么叫做溶解,会用实验方法区分水能溶解和不能溶解的物质。接着上《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通过学  相似文献   

18.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单元“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际操作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概念,培养珍惜和遵守时间的好习惯。课前布置学生自制小钟面。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相似文献   

19.
“对称”既是数学概念,又是美学概念。它是二年级(上册)课改实验教材新加的内容。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直观认识实物的对称现象及平面图形的对称性。为此,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给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欣赏中感觉美,在合作中创造美,在总结中延伸美。  相似文献   

20.
正"认识面积"是苏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几何图形,并掌握了周长概念以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面积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几何概念,也是一次概念认识难点的突破。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面、面积的概念,并让学生主动探究平面图形面积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