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大众文化的日益兴起,多元文化格局下精英文化逐渐退居边缘,知识分子面临着外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内部自我身份的认同危机。相应地,小说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被颠覆,传统理想主义角色被消解。而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的解构,加速了精英文化偏离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时候一部分作家以批判反思的创作心态,对知识分子形象进行重塑,给现实中的知识分子以警醒,同时为精英文化的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的创作出现转型有多方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余华对世界的理解发生改变,二是他摆脱外来影响,追求独立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具有“慈爱”和“禁止”双重功能的父亲文化形象,使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陷入“恋父”与“审父”的情感纠葛中。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显然与成长男性对父亲的超越有着不同的意义。女性成长历程中纠缠着的父亲情结以及这一情结给女性造成的成长创伤,反映了现实历史中女性依然笼罩在父权阴影中,因此,女性要实现主体和自我的确立,就必须用理性力量破解和抗衡被父亲权威及其所代表的父权统治所宰制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朦胧的群像——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人物形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发现,是五四时代一个最为重要的成就。但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出现的却是大量的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其根源在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儒家思想)中过强的“社会角色”意识,这导致了中国儿童文学中作家主体性的缺失,并进而导致作品中类型化的成人人物形象和类型化的儿童人物形象,这是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中的一个致命弱点。因此,在强调“儿童观”的同时,反省我们的“成人观”,走出“成人本位”的观念误区,是走向21世纪的中国儿童文学所面临的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随着贾平凹创作的不断深化与扩展,对其相关作品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新时期。从过去主题、技巧等几个有限领域,扩大到比较审视、意象探索、叙事学剖析、中国文化因素的发掘等方方面面。尤其是一些研究者从哲学、历史学、文化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等视角切入研究,侧重于美学风貌、主体人格、文化意蕴等微观层面分析使近年来贾平凹小说研究获得了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社会大转折、大变革的时代,一方面,经济迅猛发展,物质世界变得美好、丰富,另一方面,人的灵魂世界却变得飘忽不定,无以依托.面对现实,部分乡土作家毅然踏上回归之旅,寻求精神故园,以实现精神救赎的终极愿望.这些作家浓厚的回归意识带有明显的"滞后"和"回顾"的特征,但从他们对理想的生存方式的探寻这一角度看,其创作又具有"超前性",这类小说具有独有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的社会被发展和变革席卷,在这个完全不同于80年代的时代风气里,具有苦难意识的文学创作继往开来,显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态势。余华的小说创作正是在这一时期由先锋写作向现实出击,他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义作出了重新的审视和思考,本文将通过对余华90年代作品《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的解读,探究余华90年代的苦难叙事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都市小说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是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主义背景下的当代都市文化语境中诞生的。独特的文化语境不仅孕育了独特的都市小说主题话语,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都市小说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9.
西藏神奇的土地赋予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作家一双锐眼,他们在小说中关于西藏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书写,形成了“一源多元”的文化语境。梦与死亡成了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及冲突也显现出来。这表明:20世纪90年代中国小说的西藏书写开始走向文化诗学。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史散文创作中,文化被认为是历史前行的动力,这对于以往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大进步,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文化人格及行为方式推到了历史的前沿。而若将文化作为唯一维度,忽略政治经济等其他力量的参与,并将现在的一切都推诿给古老历史文化,就有了推卸责任的嫌疑,这是历史散文中需要注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刘智成  边霞 《幼儿教育》2012,(33):47-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儿童文化研究成为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对儿童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围绕儿童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生成以及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展开的。相关的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儿童文化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对儿童文化本质的认识有待深化;对儿童文化功能的认识有待全面;对儿童文化的研究要更关注儿童的年龄阶段特征;研究方法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学术界对于湖湘文化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的时期,学术继承的同时创新也不断地产生.从十余年来该领域中出现的重要观点、主要分歧和研究倾向来看,湖湘文化的学理探究、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湖湘文化与近代中国、湖湘文化研究中出现的新倾向四大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竹文化研究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1)竹与中华文化,(2)竹与文学艺术,(3)竹类词语,(4)竹与宗教,(5)外国竹文化,竹文化的研究视野逐渐广阔。对竹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文学与民俗学等学科视野,其中对竹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关系、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竹崇拜的研究较为全面而透彻,而对涉竹戏曲、歌词、对联以及现当代咏竹诗歌的研究很少,对在生产生活中与竹关系密切的东南亚国家的竹文化研究不多,对中华竹文化与外国竹文化的比较研究也较为匮乏。这些反映了竹文化研究中整体性整理与分析的缺乏,说明竹文化研究还有很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竹文化研究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研究的方向主要包括:(1)竹与中华文化,(2)竹与文学艺术,(3)竹类词语,(4)竹与宗教,(5)外国竹文化,竹文化的研究视野逐渐广阔。对竹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古代文学与民俗学等学科视野,其中对竹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关系、竹与文学艺术的关系、竹崇拜的研究较为全面而透彻,而对涉竹戏曲、歌词、对联以及现当代咏竹诗歌的研究很少,对在生产生活中与竹关系密切的东南亚国家的竹文化研究不多,对中华竹文化与外国竹文化的比较研究也较为匮乏。这些反映了竹文化研究中整体性整理与分析的缺乏,说明竹文化研究还有很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梧桐”无论在古人心中,还是在中国古典文学中都占有一席之地。20世纪90年代梧桐意象研究处于萌芽状态,新世纪的十二年出现了梧桐意象研究热潮,研究不断深入、系统,但也存在研究领域不够广泛,部分研究质量不高等问题,尚存在较大研究空间,与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还不相符。在植物意象研究热潮下,梳理、梧桐意象研究,对梧桐意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其他植物意象研究在方法上的借鉴,对推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更加深入以及古典文学的当下研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具有了消费社会的某些特征.为满足大众日常审美兴趣,部分作家与出版商追求欲望写作,偏爱感官刺激与快乐,按市场规则来运作文学,消费娱乐性较为鲜明.  相似文献   

17.
余华1990年代以来的小说致力于营构社会底层民众生存的宏阔斑斓的民间世界。在这个悲喜交加、美丑混杂、善恶并存的世界,人的命运充满难以捉摸的变数。厄运与灾祸常不期而至,生活的窘迫和苦难如影随形。对此人物却总能坚韧地坦然忍耐、泰然处之,始终持守好好活着的生存理想。文本中人性光芒的闪耀和充溢于字里行间的脉脉温情,体现出作家对民间深挚的人文关怀,促使人产生关于形而下的生活和形而上的命运与生存、精神与理想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新市民小说”的出现有着特定的历史,社会和化背景。它传达出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特殊的化境况;揭示出市场化日前渗透进入的意识层面而对旧有的思想观念造成的冲击与碰撞;在人性的表现方面虽也致力于“饮食男女”,但特殊的社会明情境又使之作出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都市文学快速崛起.都市小说以都市景观为叙事题材,以现代都市意识为精神向度,努力把握城市生活特有的节奏和感觉,将日常生活变成了审美情趣,在深层内蕴上展示都市文化多元的形态和品质.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文化上的粗鄙和物化欲望.本文对2泄纪90年代的都市小说的文化意义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河北乡村小说的创作触角伸向文学的“高风险地带”。作家们对县乡村基层权力掌控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刻画,描述了他们博弈于权力场的种种形态,并且,他们秉承义不容辞的责任意识,在权力书写中完成了创作的突破,从而探索出一条乡村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