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繁华的大都市,各种“吧”名充斥着大街小巷,令人目不暇接,让人耳目一新。当人们荡漾于现代文明都市之时,也不得不惊诧于语言在商业炒作中的魅力。网吧、茶吧、话吧、剪吧、书吧等“吧”族早已深入民心,为人们所理解所接受。一日在汉口武胜路大街,笔者见到一店名——洗个脸剪个头吧,倍觉这个“吧”名与上所举稍有不同。本文就从这个“吧”字谈起吧。乍见这个店名,给我第一印象的是一个表请求语气的句子,其中的“吧”是“语气助词”。《现代汉语词典》:吧ba助词,句末表商量、提议、请求、命令。作为一个店名,这个“吧”应该与“网吧、话吧、音…  相似文献   

2.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一、对“《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判断正确的选项有()A.《书》是古书《尚书》的简称,因此《书》的正确标点应是《“书”》。B.《书》是古书《尚书》的简称,《书》因此可以将书名号去掉。C.“满招损,谦得益”原作“满招损,谦受益”,因此可以说作者引用有误。D.“满招损,谦得益”原…  相似文献   

3.
一次外出听课.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措施时.探讨了其不足之处.并做了如下评述:“留什么发型其实是老百姓的自由权利.辛亥革命后剪辫子的做法虽然比清军人关后‘留发不留头’的做法温和.但其实也是一种强制,而不是在尊重个人权利的基础上。不符合真正追求平等、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  相似文献   

4.
结合生活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是2005年全国各地语文中考试卷的一大特色,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身边的事情。只要大家留心,生活中处处皆有考题。下面,为同学们介绍一些2005年全国各地语文中考试卷中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考查考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的考题。一、释店名例1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留心观察街上的店名,细细品味,你会发现它们语言简洁,内涵丰富。请你说说下面店名的含义。(1)“好又多”(超市名)(2)“长寿店”(药店名)(3)“文乐书店”(书店名)(浙江省温州市)解析:店名是商家外在形象的体现和经营品位的象征。店名起得好,会激起…  相似文献   

5.
汉字形体的表义功能为诠释词义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依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利用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相似文献   

6.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他的《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也说:“要发展学生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宝贵的经验之谈.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十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现就点滴体会,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2007年版,第8页)说:“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诗》《书》等诸子百家书。”笔者对此产生了疑问.秦始皇“焚书”的范围不仅仅是诸子百家书.教材没有详列也无可厚非。但是单就焚烧诸子百家书而言.是否真的烧毁了“所有”呢?  相似文献   

8.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由王力校订、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上册已无“活用”之说)“‘之’‘其’虽属第三人称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下册)  相似文献   

9.
行书之道     
行书,又称“行押书”,是最生活化的书写字体,介乎楷书与草书之间。唐张怀璀在《书断》中说:“按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行书即正书之小讹(“讹”一作“伪”,有所变异之意)。勿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情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  相似文献   

10.
我的世俗气很浓,这一点是我在与书交往的过程中觉察到的。 对书也很看重“门第”,星期六逛新华书店买来的名家名著,多恭请进书橱,并不急于救教,有点敬而远之的味道。摆进书橱也就似乎是放进冰箱里的美食,有时一放就是几年。记起去找,大抵是两种情形:一是急需,如写文章要举个撑场面的例子;二是手上无书可看了,打开书橱,找点储备粮。 散步时从书亭买的“畅销书”、“热门书”,总是及时阅读,有点像买了“痣胡子小笼包”,总要趁热吃。读起来有两种方式,一是囫囵吞枣,求个痛快,感觉如夏天喝冰镇啤酒、冬天涮火锅;二是跑马圈地…  相似文献   

11.
高语第二册(必修)《同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本来,前面的“《书》不云乎”同后面的“好问则裕”合起来是一句话,“好问则裕”不过是动词“云”的宾语,整个地是要说“《书》云:‘好问则裕。”这样的意思;可是,像课文那样标点——在“《书》不  相似文献   

12.
在翻阅《辞源》的过程中,发现它有些不确和可议之处,兹提出若干条讨论于下: 一.[祥刑](2278.2)解:“用刑详审谨慎,《书·吕刑》:‘有邦有土,告尔祥刑’《传》有国土诸侯,告汝以善用刑之道。”按:这条义例不误,引《传》则误。“祥刑”解“用刑样审谨慎”,是因“祥”通“详”,这是正确的。《说文通训定声》解“祥”云:“假借为‘详’,《书吕刑》:‘告尔祥刑’《墨子·尚贤》怍‘讼’,‘讼’者,详之误字。《易》‘履视履考祥’。虞本作‘详’,训‘善也’,失之。《广雅·释诂三》:‘祥,諟也。’”“諟”是详审之义。《广雅·释诂》(卷三上):“祥,审,諟也”《疏证》:“祥与详通。”《辞源》:“祥通‘详’,《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六家要旨:‘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汉书》六二《司马迁传》作‘大详’。”  相似文献   

13.
有个幼儿带来了一本《小小车迷》的书,许多幼儿都被里面各种各样的汽车吸引住了,总听到他们聚在一起说:“哇!这辆车真漂亮!”更让我惊奇的是,幼儿对许多汽车的牌子都了解得十分清楚。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也走进了越来越多的家庭。幼儿接触汽车的机会增多了,他们对探索汽车的兴趣伯.很浓.所以.  相似文献   

14.
《虞美人》是李煜的绝命词,内容主要表现了作对故国的思念。《南唐书注》中说“后主《乐府词》日:‘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又,‘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皆思故国也”。在这一时期内李煜的很多词都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如《乌夜啼》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上片就环境烘托,下片只用一个具体的比喻,却深刻地反映出作切身感受的无可解脱的愁苦。[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出新夺魁方法】在读书空间,我们可以获得书以外世界的难得的自由。作家杨绝说得好:‘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把、事先打招呼,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读书空间类作文一形式多样,写法也很自由,可以进行客观评价,而对中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偏重于主观感悟,通过诵读。默读而涵咏、浸淫其中,以其有所体验、感悟,然后提笔为文,出新夺魁的前提是读懂原文,须会原文的思想内容.最佳境界是“使其言皆出7吾之四.使其意皆出工吾之心”。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女儿还在读小学的时候就问过我:“爸爸,什么叫‘女大不中留’?”我听了一吓,心想,鬼丫头,这么小就想嫁人了?忙说:“你问这干嘛?”“我从书上看来的。”“什么书?”“你桌上的那本,嗯……《西游记》。”“胡说,《西游记》里没这句话。”“哦,不,嗯……是《西厢记》。”“《西厢记》?你现在就看这种书了,嗯?”“爸爸!”女儿不耐烦了,“你说嘛,我是看不懂嘛,我也快长大了嘛,我就是要问问什么叫‘女大不中留’嘛!”“你说呢?”我反问道。女儿想了一想,就像在课堂上回答老师提问时那样认真地说:“我认为‘女大不中留’的意思就是……嗯,就是………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应该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趣,有灵有魂的.是文化色彩很浓的一门课程。然而.我们却往往把这极具人文价值.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应试训练:把在很多时候“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变成简单唯一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18.
一把“了,,就象锋利的银镰,一笔一“亿,,收钊知识的根棉。教师象社员带肴丰收的喜悦,又迎来一个金色的秋天。一把‘x,,就象坚硬的饮剪,一“x’一剪,汰除错误的枝笙。教师象园丁衬心地剪啊,不知洒下了多少辛勤的血汗,我们要倾尽心血铸红‘了,镰,让学牛获取更多的知识,夺得高产,我们要用辛勤的汗水磨砺“x即剪,将杂草除尽,不再重生芡延。两种符号一个目的:让万干桃李茁壮成长,争奸斗艳:“√”和“×”@刘典忠~~  相似文献   

19.
读了贵刊一九八七年第一期夏麟勋同志的《中学古文词义质疑二例》,获非浅益。但对作者“书非借不能读”的“能”认为是“宁”的通假,是愿、肯的意思,‘不能’是不愿去做的观点不敢苟同。因为在古汉语中“能”虽可通“宁”,但通“宁”后并非“愿”“肯”主义,而是“岂”义。这一点清人吴昌莹《经词衍释》早已指出,云:“能与宁一声之转,义相通。《论语》‘法语之言,能无从乎?巽与之言,能无说乎?能无,谓宁无也。……凡此类能,义皆‘宁’也,‘讵’也。”可见“能”通“宁”是“讵”义,即“岂”义。而“岂”义在“书非借不能读”中是讲不通的。退一步说,即使“能”通“宁”有“宁可”“宁愿”之义,在此也不通。因“宁可”“宁愿”表选择,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宁信度,无自信也。”而在“书非借不能读”中却无表选择之义。何况“能”通“宁”并无“愿”义。  相似文献   

20.
店名的变迁     
上个星期三的晚上,我和老爸、老妈,还有外公、外婆一家人坐在客厅里聊天。我突然灵光一闪,便以“店名的变迁”为题,在家里开展了一次社会调查。妈妈先发话了:“过去的‘丁山饭店’现在叫‘丁山香格里拉大酒店’,‘香格里拉’是‘世外桃源’的意思,动人多了。”爸爸说:“以前有个‘阿福剃头店’现在叫‘夜来香发廊’了,好听吧?”大家一起笑了起来。外公说:“几年前回老家看到的‘王五茶馆’,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卡萨布兰卡茶社’了,洋气吧!”外婆接着说:“以前的‘江宁山货行(hánɡ)’,现在是‘绿色食品贸易公司’,听了就想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