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芹 《中国档案》2006,(4):18-19
“公报”一词可以理解为两种不同含义的概念。一方面,公报是文种名,是指国家、政府、政党、团体或其领导人,在发布有关重大事件、决定事项或会议情况等正式公开报道时,所用的宣告文种。198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各级领导机关文件处理条例》规定:“公报,用于公开发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件”。这是从法规上将公报明确规定为文种的开始。另一方面,公报还是政府定期发行的一种公开出版物,也是国家重要公文的发布形式。如国务院公报。从公报的源流来看,我们今天的政府公报。  相似文献   

2.
唐朝是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安定、文明远播的黄金时代。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背景下,中央政府编发的朝廷官报应运而生,这也是我国古代报纸的雏形.当然,也有人说中同的报纸起源于周或者是汉代,但是都缺少确凿的实物证明。韩愈的再传弟子,唐末著名学者、散文家孙樵收录在《经纬集》中的《渎开元杂报》一文,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代报纸的源起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林 《新闻界》2005,(5):29-29,28
我国的近代报纸是随着西方的殖民侵略而产生的。古老的中国虽然是世界上最早产生报纸的国家,但无论是唐代的邸报,还是明清的京报,历史发展近千年,始终没有摆脱“官文书”的特征,仅仅满足于抄录宫门钞、谕诣和奏章。马克斯·韦伯(M axW eber)说:“印刷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印刷的文献,即仅为印刷而设计并且仅能通过印刷得到的文献,尤其是报纸和期刊,却只见于西方。”①正如近代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一样,近代报纸也没能在近代中国产生。近代工业革命对近代报纸的催生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工业革命的发展引发了剧烈的社会经济、政治与思想…  相似文献   

4.
黄旦 《新闻大学》2012,(2):30-36,29
报刊史者,依戈公振所言,就是"用历史的眼光,研究关于报纸自身发达之经过,及其对于社会文化之影响之学问也"[1]。在我看来,这个表述充满功能主义意味。细究一下,它可断为两层意思:第一,报纸与社会文化是两个部分,可以分别待之。第二,报纸的自身发达与报纸对  相似文献   

5.
董浩原  万宇 《新闻窗》2010,(5):61-61
早在唐代,便有确证在中国出现了专门用以传播新闻的媒介,但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古代报业却迟迟没能完成近代化,其近代化最终的实现也不是自发的。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中国古代报纸没能自发实现近代化,根本原因是中国社会自身没有实现近代化,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导致中国古代报纸在外国报纸的作用下完成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黄旦 《新闻记者》2012,(1):74-78
1838年底,钦差大臣林则徐奉道光皇帝旨意,急急如律令由北向南飞奔,去完成那个后来让他倒透霉的查禁鸦片之使命。翌年春甫抵广州,鞍马未歇,即着手译报,"籍以采访夷情"。翻译人员不算多,而且在今天看来,十足为一拼凑的草台班子,可在当时,算是很不容易的了。约20天左右,就译出  相似文献   

7.
发现"府报"--我国古代报纸的历史前推80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报纸的历史,有确切文献记载依据的,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唐代的“开元杂报”;而现存最早的古代报纸,经方汉奇教授认定,是公元9世纪的“敦煌邸报”。 上个世纪80年代,在我国西北的居延、敦煌一带的汉长城烽燧中出土了数万枚西汉木简,经张涛教授考证,其中有一些是官方发给边燧兵士阅读的“府下制书”,这些古代新闻传播实物的发现,使得我国古代新闻传播的历史可以前推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武帝时代。张教授在1998—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图书馆关于近代特色报纸数字资源建设的实践案例层出不穷,但缺乏对大规模、跨语种近代报纸资源数字化的整体策划和实践。文章以近代著名洋行——字林洋行在华出版的跨度百年的系列中英文报纸为例,通过文献调研、需求调研、技术实践等方法,梳理文献内容,制定元数据框架,对大规模数据进行加工、验收和清洗,最终形成可供知识检索的数字资源平台。该案例可为探索一套更为通用的大规模、跨语种的近代报纸文献的数字化实践提供借鉴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设计科学、规范的近代报纸资源细粒度语义描述模型,深入揭示近代报纸资源特征及关联关系,为近代报纸资源的有效管理、组织及知识发现、知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通过分析近代报纸资源逻辑结构、物理布局、内容信息等,从领域本体和元数据描述两方面着手,复用CIDOC-CRM本体概念模型和EAD、DC、《古籍元数据...  相似文献   

10.
徐雁 《图书馆》2000,(5):67-68
文章对《中国近代藏书文化》一书作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在曹学佺、顾炎武、朱筠、曹溶、周永年等人的推动下,中国的藏书理念开始由官私藏书转向公共藏书.嘉庆年间,阮元在公共藏书理念的影响下,于灵隐、焦山创建了两座初具公共图书馆性质的书藏,预示着官私藏书走向公共藏书的实践转向.此后,书藏逐渐从江南地区的寺院扩展到书院,又被方浚颐、梁鼎芬等从江南引入广东,完成了由北向南的地域扩散.直至20世纪末,康有为、李端棻、梁启超等将"开大书藏"作为改良运动的核心内容,形成了以募捐办书藏、以书藏兴学会、以学会促改革的变革步骤,使得书藏一时风靡全国、得以与西方文化相交会,并促成了中国近代新式藏书思想的诞生.可见,书藏制度与文化一直引领着清代以来藏书史内在变革的潮流.以"书藏"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可以清晰地勾勒出一条中国藏书史近代转向的内在理路.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报人,其新闻思想对后世的新闻传播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的衡量报纸好坏的四条标准即"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在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中仍可作为一种标尺,为当下报纸存在的问题提供反思的依据。笔者仅以其衡量报纸的四条标准为准绳,并以当下主流报纸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当下报纸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解决方案。一、报纸同质化报纸的同质化现象主要指报道内容和形式趋同。众所周知,我国各个报纸的新闻资源主要由新华社通  相似文献   

13.
《申报》是英国商人美查(Ernest Major)于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办的中文报纸,历时77年,是中国存在时间较长、影响巨大的商业报纸。  相似文献   

14.
谭友志  刘涛 《青年记者》2012,(14):85-86
严复于1897年10月26日创办了《国闻报》和《国文汇编》,并开始翻译《天演论》,在《国闻报》上连续发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系统介绍西学、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当时的《国阐报》贯穿着严复的思想和追求,从中可以看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近代社会的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5.
正虽然社区新闻一开始曾因其家长里短的"琐碎"而一度令业内人士质疑,但社区新闻的报道实践证明:它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有着非常广泛的新闻市场和受众。河南省周口市《周口晚报》近年来依靠社区新闻来打"关注民生"牌,在拓宽社区新闻报道新领域的同时,关注百姓生存状态,服务百姓生活,以民生新闻为主形成自己的亲民风格,从而实现报纸的社会功能。地市报为何要加强社区新闻报道社区新闻作为社会新闻的延伸,加强社区新闻报道,是《周口晚报》实践新闻"三贴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徐佳丽 《今传媒》2007,(4):22-24
近几年来农民工为了"讨薪",为了收回自己用血汗换取的尊严屡屡采取极端行动,媒体对此类"新闻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一时间"民工问题"成为一个急迫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刘莉 《当代传播》2011,(4):53-54
回族是中国近代少数民族中较早创办报刊的民族之一。清末民初以来,伴随着近代思想启蒙和新文化运动的步伐,回族报刊业逐渐兴盛发展起来。据统计,自1906年第一份回族报刊——《正宗爱国报》开始至建国前夕创刊达二百多种,这既是当时回族社会、宗教、文化宣传的主阵地,也是商业经济跻身的绝佳舞台。在这些回族报刊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杂志,但是有原始的报纸(邸报)。到了清末,开始有了期刊(杂志)。随着中国近代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报纸和杂志也分了家。经过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中国的出版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到了20世纪30年代, 中国的出版业出现了一个短期的繁荣阶段。尤其是各类杂志,更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有人曾把1932年称为中国的“杂志年”。于是,《中国出版月刊》也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19.
嘉兴福音医院是基督教会在嘉兴创办的一所教会医院,解放后,它被人民政府改组为嘉必市第二医院,存续至今福音医院对嘉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乃至社会观念的变迁皆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研究和探讨嘉兴福音医院的兴衰及其影响,对于探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医对近代嘉兴社会文化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亦可凭此一窥近代嘉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变迁.基督教会能在嘉兴藉医传教,这和教会本身的历史文化传统、近代嘉兴的历史环境都是紧密联系的.首先,医疗是基督教慈善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教会行医活动是有其理论基础的,耶稣便认为,"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1]7;"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1]37.  相似文献   

20.
袁德娟 《青年记者》2009,(16):110-111
公共舆论空间形成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近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维新知识分子在时代的挑战中艰难构建起来的公共舆论空间,引领着中国近代公共舆论的发展,并对当时以及后来的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综合考察近代公共舆论空间,就不难发现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