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林  张法瑞 《收藏》2013,(5):I0020-I0022
皇木(楠木)采办,是指朝廷为修建宫殿、陵墓及园林等皇家建筑而进行的优质建筑用材采办。明清两朝以皇木采办规模大、过程难及影响深远而备受关注。目前,学术界对明代皇木采办问题已有专门研究,如李志坚的明代皇木采办研究。本文通过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对清代皇木采办的基本情况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简要分析了其特点。  相似文献   

2.
李志坚 《收藏》2013,(9):208-213
采办是明代皇木(主要为楠木)采办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形式有三:官办采木、商办采木和土司进献。前两种为主要途径,第三种的数量很少。官办采木就是官员直接参与负责皇木采办的全过程:商办采木就是政府利用商人的力量采办大木。皇木采办包括采办的形式、采木的过程、大木的运送、贮存和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李志坚 《收藏》2013,(5):I0014-I0019
采办是明代皇木(主要为楠木)采办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形式有三:官办采木、商办采木和土司进献。前两种为主要途径,第三种的数量很少。宫办采木就是官员直接参与负责皇木采办的全过程:商办采木就是政府利用商人的力量采办大木。皇木采办包括采办的形式、采木的过程、大木的运送、贮存和利用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马智勇 《收藏》2013,(5):I0023-I0029
明清两朝,皇家对楠木的需求几近狂热,不仅设置专门的皇木采办机构以求良材,而且在明万历年间,就有西南土司“献木”以求官。入清以后,满清诸帝对楠木的需求有增无减,顺治十四年皇帝曾下诏/禁止官民采用楠木,以保证内廷供应(见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七)。清代康熙以降,由于国力昌盛,物阜民丰,统治者追求穷奢极欲的奢华生活,对于起居坐卧家具的制作,  相似文献   

5.
马智勇 《收藏》2013,(9):217-223
明清两朝,皇家对楠木的需求几近狂热,不仅设置专门的皇木采办机构以求良材,而且在明万历年间,就有西南土司"献木"以求官。入清以后,满清诸帝对楠木的需求有增无减,顺治十四年皇帝曾下诏/禁止官民采用楠木,以保证内廷供应(见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七)。清代康熙以降,由于国力昌盛,物阜民丰,统治者追求穷奢极欲的奢华生活,对于起居坐卧家具的制作,也是极尽工巧,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6.
徽州及临近地区的建筑石雕艺术,自明代初叶开始发展,至明代中后期达到鼎盛,直到清中期仍然保持繁荣。当然,研究者们发现,明代和清代的石雕风格有着本质区别。明代石雕虽有自己的面貌,但仍一直延续唐宋以来的传统,清代在满族统  相似文献   

7.
自明代始陆续在一些军事著作及大型类书中有关于武术器械及拳术的记载,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武术专著。以明代武术文献为基础对明代武术发展进行考查,梳理出明代刀法、剑法、棍法、枪法、武术杂器械及拳法特征。从武术文献梳理发现,中国武术无论是冷兵器时代的军阵武艺,还是明代中晚期的民间武术,武术器械技艺是中国武术的主流,明代中晚期至清代拳法跃居诸艺之冠,并成为拳种及流派的统称。  相似文献   

8.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明代武术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出明代武术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兵器体系。研究表明:明代武术为清代武术、民国武术以及当代武术所借鉴和吸收,并对后世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主要采用历史资料考察的方法,探讨明代中日武术文化在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对本国武道的影响。研究认为:明代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兴盛时期,武术的相互渗透,有效促进了各自武道的发展。日本的刀法对中国刀法有一定影响,而中国武术对日本空手道和柔道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收藏》2017,(9)
正历代的审美常由王室主导决定,但明代是例外,明代文人的社会地位较高,他们的文化生活对社会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桂林漆器兴盛于明代中叶,在中国漆器漫长而繁杂的工艺传承史中,是唯一始终围绕文人用具作为主导方向的漆器。桂林漆器以小巧玲珑见长,文气郁郁,由于胎体取自天然物,具有千器不同的特点,主要制作文房器物及精巧的酒水器。  相似文献   

11.
“图文并茂”是明代传世拳经图谱的重要特征和知识表达方式。以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明代拳经图谱“图文并茂”实践展开研究。研究认为:(1)武术拳经图谱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图文并茂之理想,并在明代“礼下庶人”的社会背景下,以政治制衡、艺术熏染和文化互动为逻辑支点形成“以图为主,以文为辅”的图文并茂格局。(2)其图文并茂实践不仅涵盖了因图图互构、文字点醒、图文互渗等内容而产生的“图文互文”,还包括由于图文分属不同符号系统而形成的“图文缝隙”。作为明代拳经图谱“图文并茂”实践的一体两面,“图文互文”和“图文缝隙”相互作用,为中国传统文化呈现了一场“和而不同”的武术视觉景观。(3)立足“图像转向”视角,需重新审视明代拳经图谱中武技的视觉化保存,形象化呈现,神秘化赋魅的历史经验,旨在丰富拳谱研究的传统范式,反思“文贵图轻”的普遍观念,以期为当代武术图文实践提供历史借鉴,呼应当今“读图时代”。  相似文献   

12.
《武当》2010,(1)
静乐宫座落在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内的武当山北麓。据《太和山志》记载:祖传帝之先(即真武大帝之父)为净乐国王,净乐治麇,而均即麇地,故以名宫焉。该宫创建于明代永乐十六年(1418),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毁于火灾,康熙三十年(1691)动工重建,六载而成,乾隆元年(1736)又遭火焚。宫内原有殿堂、廊庑、亭阁及道舍等建筑五百二十余间,由东中西三院组成,主要建筑有牌坊、大宫门、二宫门、正殿、二圣殿、真宫祠、方丈堂、斋堂、浴室、神橱、神库、配舍等,四周红墙碧瓦环绕,宫内重重殿宇,巍峨高耸,层层院落,宽阔幽深,环境幽雅,宛如仙宫,是武当山著名的道教建筑之一。  相似文献   

13.
周作奎 《武当》2010,(3):41-44
1994年,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亲临武当山现场考察验收的联合国专家组在写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由衷地赞美道:“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代建筑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  相似文献   

14.
峨嵋派渊源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对明清两代峨嵋派武术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明代的峨嵋武术大致是自成体系的,但与少林武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明代的峨嵋武术,因为明末动荡的摧残,已经基本消失而不复存在;清代的峨嵋武术,从渊源上来讲,基本上都是外来的。如岳门来自山西,赵门来自陕西等等;清代的峨嵋武术,从渊源上来讲,很大一部分与天地会关系密切,从而与少林武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周京南 《收藏》2013,(5):I0042-I0047
清代以降,由于国力昌盛,物阜民丰,统治者追求穷奢极欲的奢华生活,对于起居坐卧家具的制作,也是极尽工巧,这一时期宫廷对于中国特有的楠木需求量一直保持在高位态势。金丝楠木在明清两代基本为皇家所垄断,将其作为御用之材,专门设有置办楠木的部门,因此金丝楠木又有“皇木”之称。  相似文献   

16.
袁愈书 《收藏界》2010,(1):79-79
历朝历代的铜权、权衡砝码与金银均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的内在因果关系,也是钱币学、金银称量相关的研究物。流传至今的明代权衡器,有砝码,又有称砣(权)和等秤,还有錾刻自重的各式银锭。特别是银锭,与权衡砝码的内在联系更是密不可分,明代权衡砝码所铸(刻)的各种铭文,对权衡砝码与银两的量制极为重要,对研究明代的权衡制度、单位量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建筑规模和建筑速度的发展,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全面的、系统的工作,在结构的设计中存在着多种的问题,建筑结构设计过程却是复杂而又不可缺少的部分,建筑结构设计对建筑工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在对建筑结构设计内容和设计原则分析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提过了建议性的措施,以便以后具有借鉴之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俊艳 《收藏》2017,(9):60-67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陆续出土了许多明代龙泉窑青瓷文物,世界各大博物馆也零星发表了一些有关明代龙泉窑青瓷的资料。尤其是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浙江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考古揭露了丰富的明代地层堆积,发掘整理了数量可观的明代龙泉窑青瓷标本,更加明晰了明代龙泉窑青瓷由盛转衰的历史及艺术发展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19.
尹青兰 《收藏》2013,(3):56-61
以往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研究着重于官窑,对民窑青花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更是很少涉及。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明代早期民窑青花大多制作粗劣,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比官窑逊色得多;二是明代早期民窑青花有纪年的器物很少,缺乏断代的标准器,很难对一时期的青花进行准确的断代。那么,明初民窑青花瓷碗真的如人们观念中的那么粗劣吗?这些通过明初匠人之手塑造的民用之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20.
尹青兰 《收藏》2013,(5):56-61
以往对景德镇明代青花瓷的研究着重于官窑,对民窑青花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对明代早期的民窑青花更是很少涉及。一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明代早期民窑青花大多制作粗劣,无论在工艺方面还是艺术方面都比官窑逊色得多;二是明代早期民窑青花有纪年的器物很少,缺乏断代的标准器,很难对一时期的青花进行准确的断代。那么,明初民窑青花瓷碗真的如人们观念中的那么粗劣吗?这些通过明初匠人之手塑造的民用之物,到底有着怎样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