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研究表明,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觉地选择学习方法,并使其不断优化,使学习活动卓有成效。如教学《鲸》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鲸的特点,我让每组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鲸。这下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  相似文献   

2.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积累、培养能力和展现自我的主阵地,是学生自己的课堂。《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动”起来!  相似文献   

3.
耿宇 《考试周刊》2011,(20):47-47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把课堂作为自己活动的平台,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综合”,即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二是“体验”,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亲历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知,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增知、创新,获得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涵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两个重要的内涵:一是“综合”,即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使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使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二是“体验”,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亲历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情感和认知,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探究,在合作探究中增知、创新,获得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经过他内在的矛盾斗争才能被他所接受。一年级新生,大多还沉浸在幼儿园游戏的学习模式中: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求,教会他们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是施教者必须面临和重视的问题。应该让新生享受学习的快乐,让每一个40分钟都充满新奇。本学期中我以人物为道具的“即兴游戏”教学在低段数学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学生通过自身活动获得了知识,智力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使自己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王媛媛 《教书育人》2013,(12):24-24
无论从事哪门学科教学,教师都会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先学”的习惯,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课本知识,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也可以让学生更有激情地去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更应该培养学生先学的能力,让小学生在先学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在学习上收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徐亦斌 《教师》2014,(28):113-114
正新一轮的课改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合作,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为此,我就想,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参与学习、探究及合作的意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以后的教学就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了。于是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一节由学生主持的地理教学课《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实况,现展现给大家。一、认识西双版纳  相似文献   

9.
学校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还应对少数智力发展超群出众的优秀生,实行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满足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有一点学习上的主动权,以便根据自己学习的需要与可能,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更加生产活泼、主动积极地去攀登高峰。我们不要怕学生“冒尖”,要敢于引导这些学生按照全面发展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加速其成才的过程,以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严弘三次跳级的事实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但是,必须指出,学生的智力发展是不平衡的,象严弘这样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因此,学校对于绝大多数学生,就必须从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实际出发安排教学计划,使其在循序渐进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有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至今还在大搞突击,拔苗助长,丢掉大多数学生,只顾“拔尖”,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极为有害,必须立即扭转过来。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是人类依靠知识创新的世纪。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在中学数学教育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而言,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结论,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呢?  相似文献   

11.
英语课堂是学习英语知识,形成语言技能的主阵地。课堂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是他们成长的舞台,是服务于他们的场所。因此,还时间、空间纵深生,教师应关注自己和学生的变化,是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目的不只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和创造知识的方法,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自己学习,使他们会看、会听、会说、会用,掌握独立学习的本领。为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会学数学,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正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亲身经历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酸甜苦辣"中获得信心和满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激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内在动力。传统的兴趣培养主要靠教师的说教和偶尔的  相似文献   

15.
苏玉龙 《考试周刊》2012,(20):26-26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灵活多样,必须充分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创新性的培养,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引导学生创新学习,培养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多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6.
杨颖 《吉林教育》2005,(12):23-23
1、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情感。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它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既能有效地强化学习动力,又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一年美术《漂亮的瓶子》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自己设计但没有经过装饰的瓶子与老师装饰好的瓶子相比较。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特权,学生才是语文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不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应该让学生有自己的个性思考,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让学生个性化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主题班会是教育学生的一个阵地,能养成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升华他们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好主题班会也是班级管理主要手段之一。在主题班会上,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能,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那么怎样开好主题班会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让学生学会创新应在教育观念上突破。其一要更新语文教学观。变一味让学生记教学参考书上“思考和练习”答案、词语解释、段落分析等为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去研究、探索方法,去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变把学生束缚在课堂的小圈子中为根据学生个性和特长,把学生引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学习大舞台。通过争鸣辩论、日记接力、报刊剪摘、知识抢答、新语汇竞猜、难题征答、活动设计、一题多做等活动,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变无条件地接受教科书和老师的观点为有选择地接受,鼓励他们对现成…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作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提供探究摸索的时间和空间,多给机会让他们去选择,多给时间让他们去思考,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挖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潜能,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自己发现、自己学习、独立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