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台新咏.枚乘杂诗》中的《兰若生春阳》一诗中说兰草、杜若"涉冬犹盛滋",据宗长白之说当为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前作品。或者"冬"当是"秋"字之误。由诗中"美人在云端,天路隔无期"、"愿言追昔爱"看,应同《迢迢牵牛星》为组诗,彼以织女口吻言之,此以牵牛口吻言之。两诗皆西汉时所传古乐府辞。《古诗十九首》中有十四首篇幅较长者皆文人之作,而五首民歌色彩较浓者同《兰若生春阳》皆篇幅较短,应为西汉时乐府诗。  相似文献   

2.
《诗式》存在三个版本系统,即五卷本系统、《吟窗杂录》本系统和一卷本系统。吟窗杂录和五卷本相比可见:《诗评》由五卷本《诗式》"评曰"冠首的条目辑录而成,反映了《诗式》成书过程的理论修订。  相似文献   

3.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中国古代谈及葡萄酒的诗,最著名的莫过于唐朝王翰这首《凉州词》了。盛在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更衬出"醉卧沙场"、征入不归的悲壮。那么,诗里所说的"葡萄美酒"究竟是种什么样的酒,跟现代的葡萄酒是否一样呢?一般诗词选本注释这首诗,只笼统说"葡萄美酒"产自西域。由《凉州词》这个题目,以及"琵琶马上催"、"沙场"、"征战"等语,可知这种美酒确实应该与西域有关。而一般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朱向前大校的著作《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近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他3年来演讲毛泽东诗词的讲稿本。书名之所以题为"另一种",在于他解读毛泽东诗词时,一改传统毛泽东诗词解读中诗、史分离,或单纯解诗或纯粹书史的情况,融诗入史,化史入诗,诗史合一,在向读者展示毛泽东诗词艺术风格的同时,将毛泽东诗词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史容<山谷外集诗注>的版本、体例、功能和价值.具体说来,文章对史容从初注到增注的完善和提高,即从"随注"到"该通"的工作作了分析;对史容因例而"以事编年"也作了叙写和论述;还对史容注诗时先后做过的校勘工作作了评价.在此基础上,对史容注诗中体现出来的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写诗与释诗的关系,作了文献方法学与文学史角度的考查,从而认为史容注有很多值得我们发掘的宝藏.  相似文献   

6.
<四库全书总目>经部"诗类"时<诗>学源流进行梳理.以<毛诗序>及与之一脉相承的学说为<诗>学之"正";以朱熹<诗集传>及前后与之相联的学说为<诗>学之"变";以不尊孔子删定的<诗经>和攻击<诗大序>、依托伪经说<诗>以及以"佛"说<诗>等离经乖义者为<诗>学之"异";以涉入科举讲章、以文学观说<诗>或疏于考证、牵合附会者为<诗>学之"衰".体现出主正容变,黜异贬衰的<诗>学著目纂修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商隐的诗主要由爱情诗和政治诗组成,其中一些爱情诗写得委婉隐晦、意旨不明,一些评价同一人物的政治诗彼此间矛盾,这种状况给后人带来很多猜想,形成了所谓的"诗谜",谜底就在李商隐坎坷的爱情经历和多舛的仕途命运中。  相似文献   

8.
"文革"期间,一部分由"知青"创作的诗歌以手抄本的方式在社会上流传着,后来成为"文革"后朦胧诗的先声.本文以几位"文革"期间"地下诗人"的诗作为文本.分析这批诗人在那一特定时期如何用诗的形式呼唤对生命的关照.  相似文献   

9.
唐龙 《新闻爱好者》2011,(2):137-138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弹拨乐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古琴艺术体现着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体现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古往今来,在文人墨客的心中,"诗、书、礼、易"为安身立命之本,"琴、棋、书、画"乃修身养性之源。而从上古到商周时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当我们认真诵读这首沁人肺腑的诗歌时,思绪中涌现出的都是对仓央嘉措的留恋。"浑然天成"的误会造就了《你见,或者不见》的稔熟流传,同时也成就了仓央嘉措的诗与情。翻开历史的书页,走进文学史的长河中,写尽了世人最向往、最纯净情感的仓央嘉措带着流芳百世的诗,将他传奇的一生和谜一样的身世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刚刚上市的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最好  相似文献   

11.
黎聪 《兰台世界》2016,(22):104-106
谭莹与伍崇曜,以其对广东历代文史文献的整理而为后世所瞩目。《楚庭耆旧遗诗》便是由二人合作搜采、辑刻而成。该书明确体现了谭莹与伍崇曜"系统录载、考镜源流"、"网罗放佚、并有所归"的文献整理思想。而二人通过纂辑诗歌总集和编写小传,表彰先贤,鼓励薪传的做法,对后世研究者也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朱学召 《兰台世界》2013,(22):150-151
<正>北宋文学家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丰富的情感世界、独特的审美理想、无穷的生命哲思……是如今我们观看王维的画、读王维诗歌时的收获,这让我们感受到这位田园诗人、禅意巨匠的生命意识和审美感受。而深究其绘画诗歌,王维作品中的声色并出、以画入诗、禅理融文、清新淡远的特点,更加让人有  相似文献   

13.
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学术界对宋、元时期"股体"时文的演变过程至今不甚了然。现存论及元代"股体"时文作法的材料在元代一些《诗经》注本中有所展现,而这些注本的主要内容都集中保存在明初孙鼎编辑的《诗义集说》中。本文对《诗义集说》中引录的元代谢升孙《诗义断法》、彭士奇《诗经主意》、林泉生《诗义矜式》、曹居贞《诗义发挥》四家著者和著作进行了一些考辨,确认四位著者都是元代进士,他们的著述以及他们的科举活动与元代科举及元代"股体"作义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大连日报是大连市的党报。不久前的改版,大连日报增加了"非常诗画"专栏,让整个报纸活跃起来,得到了读者公认。"画中有话,诗融评论",非常诗画的出现,是《今日观点》的一大创新,一大亮点。"非常诗画"的漫画由著名漫画家、评论写手姜末针对今日热点问题所画,配诗是知名诗人兼评论家张嘉树因事缘画所评的诗话。  相似文献   

15.
"山东兄弟"之"山东" 关于王维的籍里,《旧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唐才子传》云其为"太原人"乃就其郡望而言。王维胞弟王缙,官至宰相,《新唐书》本传云其为"太原祁人"。王维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当无异议。至于王维实际籍里,即其家在何处,尚存疑义。王维集中著名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题下自注:"时年十七。"该诗系作者重阳日在异乡思念家中诸兄弟而作,题中所云之"山东",当其故乡,即其十七岁出游时弟妹们所  相似文献   

16.
《江西图书馆学刊》2020,(3):115-121
《四库全书总目》将《唐诗纪事》《宋诗纪事》归入"诗文评"类,并溯源至《本事诗》,认为其广收"无事之诗"有乖体例。这样的观点被后代学者沿用并扩大范围用以批评所有"纪事"作品,颇有不妥。馆臣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编者的编纂意图以及作品与《本事诗》间根本差异。馆臣批评的形成与清代重史的时代思潮有关,同时重史的时代思潮也使清代出现的"纪事"作品史学色彩有所加重。"纪事"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自成一体,表现为:记一朝之诗与"事";诗有独立地位,非仅为系事而存在";事"广涉轶事、评论、考证、本事等个多方面。而《清诗纪事初编》在体例与主旨上与他作异趣,不宜算作"纪事体"作品。在性质上,"纪事体"是一种特殊的总集形式。  相似文献   

17.
书法家颜真卿生于己酉鸡年。他那"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劝学诗,至今仍在传诵。真巧,一千二百年后的又一个己酉鸡年,同样属鸡的张之洞喋血啼鸣,在中国催生了一批省级图书馆,为其时的劝学留下一道壮烈的印记。河南图书馆就缘起于此。她"以保国粹而进文明、供学人阅览参考之资、省士子购求搜寻之力为宗旨",迈开了图书馆事业在河南的蹒跚之步。  相似文献   

18.
陈巍 《文化遗产》2014,(3):99-105
在初唐、盛唐之时,皇帝在重阳节经常带领近臣一起登高赋诗、饮菊酒,这时重阳节活动的中心是登高,而不是宴集。降至中唐,难以再看到皇帝登高的记载。唐德宗时,把九月九日和二月一日、三月三日一起列为官方节日,在曲江赐宴群臣并赋诗,以粉饰天下太平的景象。此后,在日本嵯峨天皇时期,在菅原清公等遣唐人员的帮助下,进行了一系列唐风改革,而重阳诗宴也开始在日本兴起。嵯峨天皇慕唐之心十分炽烈,他开启的重阳诗宴与唐德宗时的重阳诗宴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嵯峨天皇重阳诗宴的模范很可能是唐朝官方的重阳诗宴。  相似文献   

19.
诗风日下     
大作家班固的《两都赋》在昭明太子编的《文选》中位列首篇,说的是迁都的事情,起兴第一句却是对"赋"的解释——"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古之"诗"被总括为"颂",作为"古诗之流"的"赋"是"颂声寝"的结果。这是在说如今所谓的文体流变?的确,李善征引典实的注释称:"毛诗序曰:诗有六义焉,二日赋。故赋为古诗之流也。诸引文证,皆举先以明后,以示作者必有所祖述也。"可  相似文献   

20.
正书斋原指藏书室,现泛指读书的房间,许多名人往往给自己的书斋起个名,用以寄情明志,或者自勉。春在堂清代学者俞樾在科举殿试时做的一首"试贴诗",其中有一句"花落春犹在"。那时清王朝内忧外患,正是花叶飘零的时代。他的诗认为花虽落而春天还在,在朝廷看来是吉祥的,俞樾因此中了状元。为纪念这一荣幸,他就将书室取名为"春在堂"。聊斋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应试落第后,喜欢请人到书斋闲谈,然后根据朋友们讲的故事加工整理成小说。所以,他称自己的书斋为"聊斋"。《聊斋志异》就是在"聊斋"里写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