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曾在本刊第32卷1982年第1期《大自然的暴力》的《本期说明》中指出:“我们的作者描述了对大自然的暴力的更为积极的反应。通过科学和技术的适当应用,我们正在学习作出这些反应。”例如,一些作者通过较准确的预测,评述了科学对预测能力的贡献。其他作者指出技术如何在帮助我们与自然灾害和平共处。然而,没有人把注意力集中在风险问题上——这是社会非常关心的暴力的一个方面。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请教了多萝西·内尔金(Dorothy Nelkin)教授。她在对一本有关风脸的书的评论中勾划出了一个对待侧重于社会和政治的风险的轮廓。我们请她向读者们详细谈谈这个轮廓。虽然Nelkin的回答初步评述了技术所导致的风险,但承担风险,无论是来自人类发明的技术,还是来自象飓风或火山的大自然的暴力,正如她所阐述的那样,是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Nelkin教授参与美国纽约,伊萨卡,康内尔大学科技和社会研究计划。她的下述陈述是以国家科学基金会EVIST计划(grant ISP-8112020)支持的研究成果为根据的。  相似文献   

2.
善待地球     
沙尘暴频发、荒漠化严重……地球环境恶化而带给人类的灾祸,不免让人怀疑这是地球着意加给人类的报复和惩罚。当沙尘暴以人类力量完全无法抵挡的狂暴席卷而过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大自然的面前,人类何其渺小,当地球的湛蓝慢慢被黄色的沙漠吞噬,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利益的驱使下.  相似文献   

3.
在幼儿科学活动中,我们应奏响"生活化的乐章",沟通生活与科学活动联系,使幼儿体会科学就在身边,感受科学的趣味与价值,让幼儿对科学产生亲切感,这有益于幼儿发展、理解、探索和应用科学。我们对幼儿的科学教育也应该寻求一种更为自然,更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这就更需要我们倡导的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让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品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能量,通过科学手段向大自然要电,这不单是一种美好的设想,而且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  相似文献   

5.
张镇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11):137-138
科技史在讨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多反映的是宗教对科学的压制和破坏的负面影响上.但我们也应看到宗教对科学发展有利的一面,尽管在科学发展史中的作用不是主流。通过历史上宗教对科学的正负两方面影响的分析,从辩证的角度对宗教与科学的历史关系进行了新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吉萍 《金秋科苑》2010,(22):201-201,200
服装色彩是一门研究以色彩来美化人们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的艺术科学。文章通过对大自然色彩的分析、提炼、对我国和国外传统艺术中色彩表现方法的学习和借鉴来拓展服装色彩的构思。使其成为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7.
杜俊涛  周俊 《内江科技》2011,32(8):43-43
当前,人们对经济学精神的研究倾向其科学性一面,即突出科学精神而忽略了人文精神一面。如何从经济学的一个理论和实践出发来论证经济学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强调两者的不可替换但可互补,这是一个新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张小荫 《百科知识》2009,(22):28-29
对于当代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来说,西方教会“迫害”科学家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即便是基督教文化源远流长的西方社会,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中也仅仅看到科学和宗教矛盾对立的一面。这说明一个事实:主流文化认为,宗教和科学如水火两极,教会在科学萌芽的时代所起到的作用大都是压制、驱逐、迫害,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宗教势力的斗争。史。但当我们跳出熟悉的思维框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近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却发现了历史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9.
新的千年来到时,人类必须重新检讨进步的后果,因为它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对未来的担忧。我们应当创造一个新的、更为持久的并且更为平衡的启动点。直到现在,进步的定义就是尽量获取资源.这一点在不发达地区表现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Q我们都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两个鼻孔,这是为什么呢? (初二学生) A双眼、双耳和两个鼻孔这是人类适应大自然的表现。双眼看东西的时候,由于两眼之间有一段距离,对同一物体所成的像就会稍有不同,这就能够产生立体的视觉,并且  相似文献   

11.
农村是一个发展滞后,经济乏力,科学教育落后的群落,特别是村级小学科学教育更为艰难;然而,农村又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大自然中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团队意识,有着城市教学中不可比拟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用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摘自《勘探队之歌》  相似文献   

13.
正太阳让地球拥有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但在更近的观察距离上它却具有狂暴的一面。它的外层——日冕,是一个炎热且充满活力的地方,在那里会不断发出带电粒子流形成太阳风,更会有太阳系中最大尺度的爆发现象——日冕物质抛射(CME)发生。CME发生时,数十亿吨磁化等离子体爆炸喷发的物质会对地球产生  相似文献   

14.
这就是我们的大自然。大树不会毫无止境地往天上长去,每一个强悍的动物都有自己的弱点,都会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无能。  相似文献   

15.
姿态万千的大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百万年来,人类生活在它的怀抱里,对它的研究和了解可以说与日俱深。在遥远的过去,人类的始祖对大自然的一切都感到不可思议:夜空中一掠而过的流星,暴风雨中的雷鸣与闪电,火山爆发和地震……,随着科学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自然的神秘面纱被一层层揭开,昨天无法理解的事,今天却成为常识。然而,旧的不解之谜一个个解开,新的不解之谜又一个个出现,我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远不能说全面彻底了。自然界还有太多奇异的自然现象尚在人类理解的范围之外,现代科学尚不能穷尽所有奥秘。下面,我们将对有代表性的怪异现象逐一介绍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姜振宇 《百科知识》2011,(20):21-22
每个人在受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往往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瞬间的不被思维控制的真实反应,这就是微反应。微反应是人类作为一种生物,经过长期进化而遗传、继承下来的本能反应,是刻意“装”不出来的,因此是了解一个人内心想法的最准确线索。以下是我们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几个微反应,它们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呢?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指出:"作为科学课程学习主体的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开放性,表现在时间、空间、过程、内容、资源、结论等多方面。"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高度契合的。在科学课的拓展延伸内容部分,与生活实际发生联系,与当下的社会热点、最新科技形成呼应,使我们的科学教学体现出实践性、探究性,促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辉 《科教文汇》2009,(32):231-232
以人为本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重要思想,是对当代条件下人的解放道路的最新探索。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是由物质生产、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两个维度组成的理论体系。然而在发展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我们却出现只关注物质生产、历史规律决定作用的一面,忽视对"人"的一面的发展,造成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本文试图通过研究"人"在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为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唯物史观中"人"的思想做出一点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9.
章美玲 《知识窗》2011,(4X):10-11
农村幼儿园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利用当地的"农作物"这一自然资源开展活动,让孩子接触自然,拓展幼儿认识自然的途径,积累科学经验,延伸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同时培养农村幼儿因的孩子学习科学、热爱科学和主动探究科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正青少年科普微视频及科普征文创意大赛她,已存在四十五亿多年,深爱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她,毫无保留地馈赠给我们清新的空气、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她,四季更替,展示着春的活力、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羞涩。她,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母亲。"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大自然母亲用她那一双鬼斧神工的手,凿出世间最美妙的模样!你眼中的大自然是怎样的呢?如果你爱自然、爱科学、爱分享,那就快来参加"我眼中的大自然"青少年科普微视频及科普征文创意大赛吧,通过微视频或者文章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