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衡》一课的教学进行过多次的研究改进: 一、对称平衡和不对称平衡是分别研究好,还是一次把材料交给学生好。 为了体现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决定放手让学生自由挂,自己想办法挂平衡。这一放手,学生高兴极了,挂出了各种平衡。放了手,老师感到为难了,只有两组同学挂的是对称平衡,而有10组都挂的是不同的不对称平衡。  相似文献   

2.
【评析】《平衡》一课系《自然》第四册第十二课。本课是让儿童通过对杠杆尺实验,感知什么是平衡,什么是不平衡及由不平衡达到平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但教材本身以对称平衡为中心内容,反复讨论等距情况下须等重,等重情况下须等距才能达到平衡,内容有些重复,并且低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鉴于此,教采取了完全放手让学生去发现、探究,并在教师引导下找出规律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3.
自然课的任务是把儿童的思维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从小学会实验操作、探究的本领。1 通过实验 ,调动兴趣 ,引出问题  在教学《平衡球》时 ,我是这样通过实验 ,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上课伊始 ,老师将平衡球放在食指尖上 ,不管怎么扳也掉不下来 ,学生看到这有趣的实验 ,就激起了也想试试看的愿望 ,同时 ,他们也有好多不明白的问题想问老师 ,这时 ,老师要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首先 ,让他们自由地发问 ,然后带着疑问进行实验。2 把学习时间留给学生 ,自行探究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有的专家说你如果把一半时间让学生活动 ,一半时间是老师活动…  相似文献   

4.
学了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老师,您好!》一课后,教师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写一篇短文。写前先让学生重温重点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再让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这句话是说,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关心和教诲。生:我反对,爱迪生从小没上过学,他在火车上卖报,自己买实验用品做实验,最后成了伟大的发明家,他就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以往教学改革的基础上,近年有些地方又进一步做某些教改实验。阶段教学、分项训练、段落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犹如雨后春笋,显露了蓬勃的生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某些知识的规律,进而让学生运用这些规律主动地学习。例如,1987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连载了姚德冉老师的《段落教学》和贾晓明老师的《议论文写作分项训练》,揭示了段落和篇章的写作规律。他们自己并运  相似文献   

6.
师专教育,是为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师资,她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具有加工信息能力,能运用知识输出,因此,师专物理教学,不能只交给学生一个容纳物理知识的口袋,还应交给学生打开口袋的钥匙和制造钥匙的各种技能,如果实验是打开口袋的钥匙,那么实验方法就是制造钥匙的技能,物理实验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方法的教学,只重实验理论,不重实验方法,必然导致教学对象在实验理论和操作方法上的不平衡,为此,笔者在《中学物理实验研究》教案的基础上,参考大量书籍后整理此文,作为《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法》参考,求教于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小学生对实验现象特别感兴趣 ,所以我在自然教学中 ,只要能用实验来解决的问题 ,就一定用实验来解决 ,有些不能用实验来解决的问题 ,就因地制宜 ,自制仪器或图片 ,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 ,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有关天体运动(如 :第 11册《月相》、《日食和月食》、《昼夜现象》、《四季的形成》)的知识 ,学生就无条件直接观察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老师讲起来又费口舌 ,效果也不佳。怎么办 ?我尝试了一种既有趣又直观的实验游戏。就是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代表天体按其运动规律进行运转 ,因为学生能在愉快的游戏中直观地看…  相似文献   

8.
笔者认真读了发表于《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7年第9期的两篇关于"对称图形"的教学设计(分别由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的付和宇老师和岳阳市岳阳楼区实验小学的高远望老师设计),很受启发.对称图形是小学生较早接触的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其教学设计应注  相似文献   

9.
正《重复》一课可谓徐长青老师的经典课例。经典是如何成就的?它一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徐老师一语中的:"《重复》一课上了200多次,每一次都不一样。"为什么能做到不重复?因为每一次的教学,都是徐老师进一步理解、把握教材的凭借;每一次的教学,都是徐老师进一步读懂学生,遵循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调整教学的垫脚石;每一次的教学,都是徐老师对照课标、对比生活,寻找渗透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教学《植物与环境》(人教社自然课本第五册)时,有些老师感到难教.主要原因如下:教材中的实验,在一节课内看不出效果,难以说明问题,教师提前准备的材料(弯曲的豆苗、向水的胚根),有些学生不相信,认为“如果植物不是这样长的,人们可以把它变成这个样子.”好像老师在糊弄他们.由此可见,如果不做实验,让学生看书或单纯由老师讲得出结论,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然而,传统的写字教学,老师讲的多,学生练得少,学生始终是被动机械地接受。老师教的方法也比较单调,或者老师不指导,放任自流,学生随手写;或者老师包办代替,越俎代庖;或者教师指导不科学,训练不系统,尤其在评价方面更显示出严重的滞后性,教师只是简单地划个等级。因此,  相似文献   

12.
自然第四册《平衡》一课,教材的设计思路是先认识平衡和不平衡现象,再通过实验知道两种达到平衡的方法,最后研究用多种方法使某种情况平衡。在第一个班上课时,认识平衡和不平衡很轻松就完成了。学习平衡方法时,我想带领大家边实验边总结,先学习一种方法,再学习另一种方法,这时我发现学生思路根本不在老师的控制中,你提问问题,他忙着挂呀、试呀,好像根本没听见老师的问题,师生双方配合不好。最后我强行让他们安静下来,说一说怎样使杠杆尺平衡,他们说得五花八门,我只好流于形式地总结了一下。一堂课下来,老师学生双方都感觉很疲劳,弄得不欢而…  相似文献   

13.
读了《对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方程的思考》(《小学教学》数学版2013年第11期)一文,我深深地被作者石永红老师的教学探索精神所感动.石老师应用天平平衡的原理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认识方程,教学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让学生对解方程的算理有了形象、清晰的认识.然而,现实教学中遇到方程中除数(或减数)是未知数的情况,很多学生会束手无策,教师也常为此伤透脑筋.  相似文献   

14.
李玉波 《科学课》2009,(8):48-50
教学分析 《制造平衡》是在《生活中的机械》单元第一课《机械是什么》整体感知机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具体感知杠杆的平衡。两个平衡游戏的引入,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自然而然地明白平衡需要的条件,然后顺利过渡到利用杠杆尺研究等臂平衡和不等臂平衡的条件。本课实验得出了一组较为简单的实验数据,为下一课《我能撬起地球》中杠杆省力的研究做了实验与记录数据两方面的铺垫。  相似文献   

15.
王晓春 《班主任》2011,(6):64-65
《教师报》上有一篇文章说有人调查了学生对什么样的老师不满意,什么样的老师不受欢迎,学生提出的前五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的老师,拖堂抢课抢时间的老师,以分数论学生的老师,不尊重学生的老师,缺乏微笑的老师。一位教师网友据此写了篇文章《都是老师的错吗?》,这位老师指出:《教师报》上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我是常州师范2000年届自然专业班的学生,平时对贵刊特别感兴趣,偶尔看到2000年第2期24页黄贤英老师的《对电热实验的商榷和改进》一文,再对照自己教学《电热》这一课的体会,觉得有几点不同意见:a.仔细分析这一课,正如黄老师所阐述的:本课必须以实验为手段,通过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电流通过导体,导体会发热的结论,但按照教科书上的实验,学生做后确实很难感觉到现象。黄老师作了如下改进:先用电烙铁接通电源让学生触摸———然后让学生看现象———最后教师讲解得出结论。我看这样的改进设计,虽然能解决疑难,但不能真正体现自然教学中学生进…  相似文献   

17.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了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语文课程标准》确定的总目标有10项内容,其重点内容,也是要学生能读书、作文,其他各项也大都只能是学生在读书、写作中实现。现在学生的主要问题恰恰是读书、作文问题。小学生大都不在读书上下功夫。初中学生没有时间读书,不喜欢读书,干脆不读书;不喜欢作文,不会作文,干脆不练作文。高中呢《?环球时报》2005年7月27日报道,2005年的高考,广东考生在作文中得到50分的不足7%…  相似文献   

18.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兴趣并不在教材编写者和老师设计的实验的原本意图上,而是把实验当成了游戏,或提出些“节外生枝”的问题。如以前我在上《土壤的种类》时,有一项实验是将较湿的土壤分别捏一捏,感觉各种土壤的特点,当捏到粘  相似文献   

19.
正前些天,在2011年《数学教学》杂志第8期上,学习了张奠宙、赵小平两位老师的编后漫笔《对所谓"三不讲"的质疑》一文,感触颇深,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远程教师培训中曾提出的"三不讲",即:一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二不讲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三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笔者也觉得有欠妥当,不能一概而论,现结合自身近几年来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从具体案例处理的角度也来谈一谈  相似文献   

20.
也说另类     
正《小学语文教师》2013年第12期刊发了崔小凤老师的《小人学语文,快乐无穷尽》一文。在《谁是另类》这个小故事中,崔老师从一道习题要求:从"蟒蛇、刺猬、蚂蚁、青蛙"这四个词语中画去一个不同类的词语,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另类的学生——许诺。无疑,崔老师是一个非常热爱教学、热爱学生的老师,所以才会记录下与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