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或画了全副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语文教学与此类似.要想“极省俭”地提炼出文章的精髓.就要学会巧妙地抓住文章的“眼”。文章的“眼”在哪儿?以散文的导读为例.应是指抓好文章的“课眼”、“文眼”以及“字眼”。  相似文献   

2.
拥抱花香     
栾庆新 《今日教育》2007,(9S):60-60
又到一年槐花开。 站在校园.无论你转向哪个方向.都会看到一兜兜、一簇簇白色的槐花堆积在虬枝飞舞的枝权间.如粉似雪,微风里.宛若少女的裙裾,翩翩然.映入眼帘。  相似文献   

3.
《槐乡五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由物及人,从白生生的槐花、香喷喷的槐花饭、清亮清亮的槐花蜜到可爱的槐乡小姑娘、小小子,生动地描绘了槐乡五月、槐花飘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美丽迷人的槐乡五月以及勤劳能干、热情好客、纯朴可爱的槐乡孩子的喜爱。课文的语言如诗如画,句式错落有致,描写与抒情水乳交融,叠词、象声词的运用,使文章锦上添花,是语言积累的好素材。写槐花白:“槐乡的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写槐花香:“嗡嗡嗡  相似文献   

4.
一、多“阅”。过去许多教师受应试教育的束缚.拘泥于“教参”的课文分析,务必把教参的一字一句讲给学生听,所以总是不放过课堂的分分秒秒,把文章每句话都精讲、细讲。其实,学生对课文还是一知半解,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自我感悟、自我品味文章的大意,也才能使课堂教学得以进一步进行。  相似文献   

5.
《槐花盛开的季节》是一篇情味隽永,耐人思索的咏物抒情散文。在春天的百花园里,人们大多喜欢那些姹紫嫣红、绚烂多姿的鲜花香草,很少有人去关注那不起跟的槐花,然而在作者心目中“只有在槐花盛开的季节,才感觉到与春天真正挽手”,因为无论是那婆娑的枝叶,还是那“似串串珍珠”的槐花,以及当微风吹来时,“风摆枝条,翩然摇曳,风情无限”的静雅的花  相似文献   

6.
在来稿中“摘要”不应出现如下几种问题:一、以第三者的口气对论文作介绍,如:“文章认为……”,“本文论述了……”,“本文通过……”.二、对论文进行评论,如“本文探讨了……”,“文章首次提出了……”.三、对文章的说明或补充,如:“本文系《……》中的一部分.”内容摘要的内容应全部来自于文章,是整篇文章最高度的浓缩,使读者读后能了解文章的内涵.简言之,内容摘要是回答文章是什么,而不是怎么样.特别注意:我刊要求摘要在100字左右.来稿须知(一)——摘要的撰写  相似文献   

7.
教学《槐乡五月》时,正是本地槐花飘香的季节. 上课前,我特意摘了几串槐花带进教室.这看似平常却与教材相关的槐花一登场就成了学生关注的焦点,“老师,让我闻闻!”“老师,让我摸摸!”“老师,我以前吃过槐花炒鸡蛋,好像就是这个味儿!”……几串槐花,一下子点亮了学生的眼睛!他们像追捧明星似地欢呼雀跃,争相好奇地、津津有味地或描述槐花、讲述自己与槐花相关的经历,或好奇地询问与槐花相关的种种问题……课堂气氛异乎寻常的活跃,学生情绪异乎寻常的高涨.站在讲台上,我完全可以感觉到他们情感脉搏的激烈跳动!  相似文献   

8.
槐花     
“啊,真甜呀。”你们猜,我吃的是什么呀?是糖,还是蜜?都不是,其实那是槐花。你们肯定会问,花能吃吗?现在就让我来讲讲吧!槐花不仅能吃,还很甜呢!槐花是一串一串地长在树上的,花蕊的颜色是淡绿色的。每年春天它都会开花,槐花一共有三片花瓣,很漂亮。远看,那花瓣好像嫩嫩的枝条上  相似文献   

9.
罗兰 《小学语文》2010,(5):26-2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积累和运用语言。  相似文献   

10.
曹瑾 《宁夏教育》2009,(9):65-65
时钟要倒拨到上世纪80年代,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位被认为是“差生”且自卑的我,有幸得到一位老师的光顾,伴着悠悠的槐花放飞了小小的理想。至今,念念不忘那依旧飘香的槐花。  相似文献   

11.
以“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为线,通过反复诵读、细品研读.读出味,读出情;创设情境,增强体验,激发兴趣,让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槐乡孩子的情感融为一体。教学中,教者力图让学生入境、体验、激情、创造,徜徉在诗意的课堂,领略美丽的田园风光。  相似文献   

12.
槐花开了 ,又落了 ,像仙女的花篮被打翻了似的散了一地 ,松松软软的 ,空气中弥满了幽幽的花香。白白的 ,娇小的身躯在脚下发出“吱吱”的响声 ,似乎在诉说着从前……校门横着一条土路 ,土路前面是一条水渠 ,跨过水渠就是一大片开满了槐花的林子。只要有风 ,槐花仙子就会展开翅膀乘风一直飞进我们的校园里 ,落在青草上 ,形成一幅美丽的图景。此时 ,小伙伴们谁也不去理会“两只兔子 ,拿走一只 ,还有几只” ,只知道“一朵槐花加两朵槐花就是一屋子的槐花香了”。当古老的钉锤在校园的大钟上叩出第一声响时 ,我们就甩开了课本上的兔子 ,像真的兔…  相似文献   

13.
谢丽琼 《成才之路》2020,(11):106-107
作文要注重细节的描写,细节描写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中心。细节描写要“真”“细”“精”。细节描写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和生命力,为文章添色增辉。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写作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电脑》2008,(7):82-82
去年夏天.这里的那棵老槐树.还开满了粉白的槐花。清风徐来.满树的花儿乱颤.好像一大群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整棵树都焕发着生机。转眼间,一年了。而今。槐花早已败落凋零.只见光秃秃的老槐树寂静地矗立在夜色中.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凄凉.  相似文献   

15.
有感于作文的“精批细改”王如学校领导历来注重作文批改工作,往往以是否对每篇作文“精批细改”来对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精批细改”是指对学生作文中小至标点大到布局谋篇的不当之处,都要—一改正过来.并有眉批与总批。结果,翻开作文本,只见斑斑点点“一片红”....  相似文献   

16.
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品读法”,更易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章从品得细、品得深、品得美、品得奇四方面谈谈“品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7.
或是评分式,或是评级式.或是评语式……在目前的作批改中,教师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呢,一般只能是“听众”“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  相似文献   

18.
一、修辞美 1.比喻美题目采用比喻的手法能生动形象地揭示文章主旨,概括文章内容。如话题为“互助”的作文,拟题“荒漠甘泉”,以“荒漠”中的“甘泉”喻困难之中的热情相助,从而以贴切的比喻增强文章的表达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沈复的《闲情记趣》记述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三件趣事,文章之所以能把常人微不足道、熟视无睹之物写得神奇玄妙,饶有情趣,是因为作者善于运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理观察自然、驰骋想像。首先,文章从四个方面突出“‘细察’入微”。一、物之小。开篇说“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运用成语典故叙说“明察”之细;“对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一句则更见所察物之细微———“藐小微物”已看不清楚,其上之花纹、斑点、印痕等则更难以辨认,但作者却“察”到了,可见观察之细致。二、时之长。观蚊时,“昂首观之,项为…  相似文献   

20.
周梅 《考试周刊》2011,(2):80-81
写好“细节”,关键是“细”,精雕细刻,好比电影的特写镜头一样。只有“细”.才能使干姿百态的各种人物在一举手、一投足、一微笑、一蹙额、一声叹息、一句独白中特点突出,个性分明。赵树理曾说:“细致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人看了以后印象更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