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行政行为的确定力作为政府诚信的制度保障,是行政行为公信度保障的支撑点与行政秩序得以维系的基础,其内涵主要体现为对起诉期间和行政撤销权的限制。同时,不同价值与利益之间的冲突与平衡决定了确定力只能是相对的,因此,有关行政行为确定力的具体设计应当综合行政行为的性质、违法程度区别对待,并以相应的行政时效制度为依托。  相似文献   

2.
苗连营 《红领巾》2004,(1):95-99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无效的行政行为就没有公定力,相对人对之可以不予理睬甚至予以抵抗.但是在实践层面抵抗权的行使却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实定法上行政行为无效制度的阙如,因而也就缺乏判断行政行为无效的可操作性标准.所以,立法上应确立行政行为无效制度.行政行为的有限性,除了行政行为的无效这种最主要的情形外,还包括在执行、举证责任的分配等方面的例外.  相似文献   

3.
行政行为公定力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作为一个基本的行政法原理,是行政行为效力等级中的基础和前提,在行政行为效力理论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理论界对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研究虽然存在争论,但对公定力的重要作用还是具有共识的。认真并深入地研究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正当性和“无限公定力说”进行了分析.认为行政行为公定力存在的理论根据并不是单一的,一概承认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或允许任何人否定其公定力,都是极端的做法.  相似文献   

5.
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理论基础是建立行政行为公定力制度的理论支撑。既往的行政行为公定力理论基础学说没有把握住公定力的实质。要解释行政行为的公定力问题,必须从行政权的产生、运作以及对其的救济控制这一整个过程来分析。据此,行政权的正当性、社会对行政权的尊重和行政权的救济控制组成了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总结了我国目前学术界关于两者的区别的主要观点,又从设定行为模式的标准上来区分两者。  相似文献   

7.
理论界对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认识不一,文章认为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应当包括先定力、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先定力是其他所有效力的前提,公定力、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是行政行为效力内容的四个方面,五方面缺一不可,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8.
行政信息发布行为虽然在我国一些单行法律中有一些规定,但总体讲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具体、完善的制度,对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维护公众的权益还不尽完善,应该从其性质、类型、合法性、救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在行政行为公定力的缺陷中,我国现有的无效理论对严重且明显违法行政行为是否应当具有公定力给予了否定回答,但在解决公定力的其它缺陷时,尚无法从容应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行政行为效力的一部分。传统行政法学认为,行政行为一经做出即具有公定力,应当被推定为合法有效,对行政相对人、行政相关人和有关行政主体均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但随着民主、正义理念的深入及行政法治和理论的发展,行政行为公定力的传统理论依据和制度构建逻辑的不完善之处逐渐显现,因而需要对行政行为公定力重新认识。对行政行为公定力予以完全否定甚至抛弃的选择不可取。合理的认定是,行政行为的公定力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即行政行为公定力具有有限性。  相似文献   

11.
行政重复处理行为是我国行政诉讼实践中新引入的一个概念。章考察了行政重复处理行为的起源和发展,研究了行政重复处理行为的内涵界定,并分析了在适用过程中的问题,为行政重复处理行为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机关在管理中作出的与相对人实体权利义务无关的不产生法律效果的或只涉及相对人程序方面权利义务的行为。它大致有执行性的行政事实行为、认知表示行为、行政协商行为等几种类型。我国对违法的行政事实行为主要规定了两种责任即刑事责任和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3.
准行政行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准行政行为是相对于法律性行政行为而言的一个理论概念,即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以观念表示的方式作出的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通常表现为通知、受理、确认、证明、咨询、鉴定、调查、检查等行为。由于准行政行为主体、行为方式以及法律效果的特殊性,决定其与法律性行政行为、假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不同,有其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行政确定力不仅是防止行政主体滥用职权、随意行政的理论根据,同时也是确保法律的稳定性、执法的严谨性理论根据。行政确定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纠错行政行为构成抵牾现象。健全行政纠错机制,必须要确立前置审查,实行过错归责,完善行政诉讼。  相似文献   

15.
准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职权以观念表示的方式作出的间接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通常表现为通知、受理、确认、证明、咨询、答复、鉴定、调查、检查、登记等行为。由于准行政行为的特殊性,决定其与法律性行政行为、假行政行为、行政事实行为不同,有其自身独立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行政行为理论中应当研究行政行为的附款问题.它对于行政程序法的制定和行政诉讼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行政行为的附款理论包括附款的内涵和功能、附款的种类、附款的根据和界限以及附款的效力和救济等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行政法学界,行政事实行为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也是行政法学的一个基本问题。通过分析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揭示了行政事实行为与其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为构建行政法的各项制度提供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8.
协助行政行为是行政法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无论是积极的协助行政行为还是消极的协助行政行为,都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但由于本身并非行政行为,因此须遵循与行政行为不同的行为规则.对此种行为,法律应进行有效的规范,特别是对公民因协助行政行为而遭受的损失应予以及时、公正的补偿.  相似文献   

19.
行政事实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行政职权作出的,不以产生特定法律效果为目的的行政行为形式。《行政处罚法》尤其是《国家赔偿法》的颁布,使行政事实行为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因此讨论行政事实行为的基本特征、构成要件、法律救济等具有重要的法理意义。我国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救济对行政事实行为的救济途径应当包括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  相似文献   

20.
行政教育行为失范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有关个人为谋求利益和荣誉而采取违反国 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行为。它严重影响 微观教育主体的具体教育行为,成为发展教育的最 大羁绊,本对此进行了评价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