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秦名家学派的哲学思维,对古代文体学产生了诸多影响。先秦名辩与古代文体之间探究事物的角度,体现了相同的认知论;而文学作品体例风格之同异的认识和研究,又与名家学派辩证的同异观相通;名家学者所提倡的名实观,也正与古代文体学“因文立体”的思路不谋而合。名家学派思想以其逻辑性与思辨性为古代文体学研究提供了对事物的认知与研究的方法,二者具有某种思想上的共通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2.
名辩学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名、辞、说、辩的理论总结,大致对应于西方的逻辑、印度的因明。我国当代大学逻辑教育的主体内容是西方逻辑。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名辩学的有关内容成为讲述西方逻辑的辅助工具。中国名辩的教学应该成为新时期大学逻辑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内容的讲授,有利于受教育者在思维方法层面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殊性,体悟中西文化在认知世界、阐述思想上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前言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我国古代社会,也和古代希腊一样,不但整个学术辉煌灿烂,而且逻辑思想丰富多采。春秋战国时期,惠施、公孙龙、荀况、韩非都各具有自己的逻辑思想。特别是墨家后学,它作为一个学派,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撰写了具有百科全书式的逻辑专著《墨经》。及至两汉,中国的逻辑界仍然名家辈出,各有创新,《淮南子》一书发展了中国的古典归纳逻辑,桓谭、王充发展了中国古典的论征逻辑,魏晋南北朝时期,“名辩”之风又复昌盛。就整个来说,虽然魏晋人的“名理”之学,不免流  相似文献   

4.
鲁胜是中国古代逻辑史研究的第一人,作为乱世遗珠的《墨辩注·叙》,虽不足三百字,但包涵了丰富的内容,鲁胜提出诸多创造性的见解。第一,鲁胜首次总结先秦名辩的历史,分野先秦名辩源流及流派沿袭;第二,鲁胜首次概括先秦名辨的内容与目的;第三,鲁胜首次归纳了名辩研究的方法等。但《墨辩注·叙》同样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和时代局限,通过对叙的内容及其不足的分析,进而管窥鲁胜的逻辑思想及其派别。  相似文献   

5.
命题“名辩逻辑衰落了”不能成立,其因在于:“名辩逻辑”乃近人界定,并非先秦已有,何以能够衰落?“名辩”与“逻辑”、“名辩逻辑”不是同义词,有“名辩”思潮衰落之实,而无“名辩逻辑”衰落之实,况且“名辩”的思维形式与思想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文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是学术探索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西方学者的元研究理论.可作为中国逻辑研究的借鉴。《公孙龙子·名实论》、《荀子·正名》和《墨经》的名辩学说,是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公孙龙子·名实论》和《墨经》总结正名的逻辑规律,《小取》的“推”式论证和《墨经》的“止”式论证,是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范例。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应用逻辑。是升华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对象逻辑。现代学者以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为对象逻辑,经过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建构第二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对原生态的先秦名辩来说.是必要的。先秦学者用古汉语表述的名辩,不经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不便今人认知与应用。对先秦名辩的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融会贯通古今中外逻辑,建构适用于全人类的世界同一逻辑。汲取中国学者独创的逻辑精华。  相似文献   

7.
古印度因明与中国古代名辩学同是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它们都产生于论辩之中。在保证论证有效性上,因明与名辩学具有共性,这是它们同属于思维工具学科的前提。但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使这两种思维工具系统产生与发展的思想路数不同,目的不同,思维方法不同。因此,有必要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的方法,探讨因明与名辩学的“是什么”和“为什么”。从而充分认识它们内在的、独有的特质,是古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同文化发展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古代名辩学研究,系统阐述了中国古代名辩学产生的历史背景、研究对象和具体内容;这种研究连同它所引发的中国古代逻辑性质和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大讨论,将对新世纪的中国逻辑史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是赵纪彬同志生前所撰《先秦逻辑史论稿》的《序论》。序论曾三次易稿,先名《古代社会与古代逻辑》,后名《名辩与逻辑》,今名《先秦名辩思潮的逻辑果实》。前两篇序论,经过十年浩劫,已无底稿可查。此篇序论写于一九六一年,只好作为定稿。因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采用了郭沫若同志的体系,在名辩思潮发展上也基本采用了他的论断,所以,除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保留了自己的旧看法,并提出不少新看法外,毫无疑问的作了很大的修改。为了了却作者十数年的遗愿,我们将其逻辑史方面的论文搜辑成书。这篇《序论》,对全书的观点、方法和范围,以及他所发掘出的逻辑范畴和逻辑思想,都有概括的说明。特先为发表,藉求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是战国末期的赵国人。他集名家(即当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辩者”,《汉书·艺文志》把他列为名家)思想的大成,是当时名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公孙龙总结了当时“辩者”关于辩的技术,并使之成为较系统的理论。他有严重的唯心论和诡辩论的错误(如提出“坚白石离”、“鸡足三”、“牛羊足五”等),因而成了我国古代诡辩学派中“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然而,《公孙龙》一书还包含有摸索唯物主义的思想,尤其是对名(概念)曾作过比较深刻的逻辑分析,提出了“白马非马”这一重要的逻辑命题,对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本文就《白马论》一文的逻辑思想,作初步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11.
墨家对先秦各学派名理论的发展曾昭式被誉为“世界最古名学书之一。” ̄①的《墨辩》在批判性地总结名家、儒家、道家等逻辑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逻辑理论.建立了我国古代系统的概念论体系,在中国逻辑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而“《墨经》最重要之部分,自然是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客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13.
逻辑有三大源流,古希腊的逻辑、中国先秦的名辩之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三者都与认识论问题有着密切联系,本质上是同一范畴的科学,即是有关推理、论证方法、思维方法的学说。其中以古印度的因明为最早,它萌芽于公元前六世纪,经历了古、新两个发展阶段。公元五世纪,陈那撰写了《因明正理门论》等因明论著,划时代地把古因明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成为新因明。新因明最主要的成就之一即是改古因明的五支论式为三支论式。三支论式是新因明中的核心问题,如果能够正确理解三支论武,就可以较好地把握  相似文献   

14.
语言逻辑是在20世纪的指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使用数理逻辑、模态逻辑和多值逻辑的方法来研究语言学的问题,特别是自然语言的问题;语言逻辑的研究对象包括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语言逻辑的研究方法是形式化的分析方法,建立在形式化方法之上的语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是当今语言逻辑研究最活跃、最有成就的领域;研究自然语言的逻辑,其首要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思维的逻辑性,丰富和发展逻辑科学,将语用学和语用逻辑应用于计算机语言和行为的分析等。  相似文献   

15.
作为历史文化现象的泰州学派传承了数百年,却存在整体脉络不清楚、深度不够、内容分散等不足。张树俊专著《泰州儒学研究》、《泰州三朝五儒思想概论》理清了泰州文化历史与泰州学派的历史传承,深挖了泰州学派的理论内含,梳理了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脉络,使泰州学派的学术思想与学理逻辑体系化、理论化。  相似文献   

16.
《逻辑与思维》是高中思想政治一个崭新的课程模块,对高中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逻辑源于生活,发展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逻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于此,文章探讨教师应如何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逻辑与思维》的教学,通过运用生活中的语言、构建生活化的情境、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逻辑与思维》的相关知识与思维方法,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并将所学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认识与理解社会。  相似文献   

17.
啖助、赵匡、陆淳是中唐开风气之先的《春秋》经传学的新派代表人物。三人关系当以吕温《代国子陆博士进集注春秋表》所述最为明当。啖助、赵匡二人著述不传,陆淳《春秋》学著述至今保存得相当完整。《春秋集传纂例》十卷相当集中地保存了啖赵学派的学术宗旨。啖赵认为三传均未达《春秋》深指,圣人笔意;三传互有得失,《左传》叙事详备,《公》、《谷》二传则传经密于《左传》,同时穿凿附会也甚于《左传》;“左氏非丘明”,绝不与与孔子同时,亦不受经于孔子。啖赵《春秋》学派对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对其评价则因时因人而异。舍传求经,自出机杼,很能概括啖赵学派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名辩逻辑经历先秦时期长足发展之后,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其原因多方面:君主集权,为政治服务,缺乏严密的推理形式,西方逻辑的传入。我们要从中国名辩逻辑发展中吸取有益的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逻辑三大源流之一,与另外两支即古希腊逻辑和印度古代逻辑同步发祥。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诸子百家中就有不少先哲形成了自己的逻辑思想。特别是墨子及其后学,创立了辩学(逻辑),写出了《墨经》及《大取》、《小取》这样的逻辑专著。及至两汉魏晋,名辩之风仍旧不衰,新的创获仍有不少。然而到了唐宋元明,受汉代独尊儒术延续的影响,学术讨论之风处于低湖,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也转向消沉。清代以后,学术思想重新活跃,研究古代逻辑开始复兴,加上西方逻辑  相似文献   

20.
不少文学作品中,说到某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时,常用“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来形容。这两个成语各有来历。 “学富五车”一语来源于《庄子·天下篇》。这篇文章列于《庄子》最末,实际上是全书的序言。文中对先秦诸子作了记载和评价,在介绍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学派时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庄子学派对名家学派是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