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臣闻求木之长者”一语,课本注曰:“〔长(zhǎng)〕生长。”笔者认为,“长”字注释音义不妥,特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2.
张勇 《学语文》2003,(1):26-26
初中语文第三册收录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笔者在教读时,感觉到课本对此文的注释有两个失当之处: 1.虽注但不确切。课本对《尔雅》的注释是:我国古代的辞书,作者不详,大概是汉初的作品。这条注释忽略了《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词典”  相似文献   

3.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六册《陈涉世家》一课出现“酂”这个地名,课本注释“酂”读zàn,在今河南省。我认为应该注cuó音。 查1989年9月《新华词典》1213页注:“酂,①zàn,古县名,秦置。在今湖北光化西;②cuó古县名,秦置。在今河南永城西酂县乡。”1990年重排本《新华字典》第71页注:“酂 cuó,在今河南永城。”课本标明“酂”在河南省,所以读cuó。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的《口占一绝》,课本将“口占”的“占”注为“zhan”(阴平)音,我认为欠妥。“占”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当其读“zhan”(阴平)音时,只作“卜问、预测”讲;读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P133页),将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写成了“岐路”,笔者认为是排版、校对失误。其理由有三点:一.课本注释“岐路”为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查《辞海·语词分册》:岐,读音为qí,释义有4条:①古邑名。②同“歧”。③见“岐疑”。④姓。歧,读qí,释义为叉开,如歧路。引申为歧异,不相同。显然,课本的注释“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是据“歧”字义而得的。二.查由中华书局出版、喻守真编注的《唐诗三百首详析》(P141页)原诗为“无为在歧路”。三.查朱…  相似文献   

6.
王灿 《语文知识》2003,(10):34-34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注释中有几处值得商榷: 一、第16课《记念刘和珍君》第24页注释(5)把“惩创”的“创”注为chuang,这是不妥当的。“创”有两音,一为chuang,一为chuang。根据《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读chuang时,是“开始(做);(初次)做”之意;读chuang时,有“创伤”之意,还有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133页),将初唐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的“无为在歧路”写成了“岐路”,笔者认为是排版、校对失误。其理由有3点:一、课本注释“岐路”:岔路,是指分手的路口。查《辞海》《语词分册》岐,读音为qí,释义有4条:①古邑名。②同“歧”。③见“岐疑”。④姓。歧,读qí,释义为叉开。如歧路。引申为歧异,不相同。显然,课本的注释“岔路,是指  相似文献   

8.
人教本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的诗句“便言多令才”之“便”究竟该读什么音?教材课下注音为“便(biàn)言”,笔者却认为该读“便(pián)言”。教材注释:“便言,很会说话。”这注释与权威工具书及许多古诗文选本的注释没什么不同。查阅几个版本的《辞源》,对“便言”的注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殽之战》一文有“妇人暂而免诸国”句,老课本(1983年版)编者兼收二注,云:“暂,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1988年修订本的注释则改为“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暂,一下子,这个注释在文字表达上确与旧注有所不同,但实际上还是二注并存,翻译时把“暂”译为“谎话”,  相似文献   

10.
“陈寅恪”的“恪”到底怎么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海良 《学语文》2006,(1):45-45
“陈寅恪”您是怎么读的?到底是“Chén Yínkè”还是“Chén Yínquè”? 国学大师陈寅恪名字中的“恪”字,如今学界通常读为què,但按规范并无此音。如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即注“恪”音为 kè;《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释例》(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也如此,并特别注明“不取què音”,例词除“恪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三册《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注释里,有四处不够准确,现提出拙见,以就教于诠注者。 (一)“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课文注释:“[交广市鲑(guī)珍)从交州、广州(现在广东、广西一带)采办的山珍海味。鲑,这里是鱼类菜肴的总称。”鲑,有三个读音,一读guī,鱼名,亦称“鲑鳟鱼”。又是鲑科鱼类的通称;二读xié,鱼类菜肴的总称。杜甫《王竟携酒》诗中有“自愧无鲑菜”之句;三读wā,如鲑(龙虫)(lóng)古代传说中的神名,此种音义不常见。“交广市鲑珍”的“鲑”,根据上下文意和课本的解释,显然应读xié,不能读guī。 (二)“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课文注释:“[(yànyàn)日欲暝]阴沉沉地,天快晚了。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晻”有两个读音:一为ǎn,昏暗的意思;一为yǎn,日无光的意思。晻晻,即日光渐渐暗淡的样子。课文把它注为yàn,实是yǎn之误。 (三)“踯躅青聪马,流苏金缕鞍”课文注:“[踯躅(zhùzhú)青聪马]毛色青白相杂的马缓缓地走。踯躅,原意是缓慢不进。”其实,“踯躅”一词,早在高中第一册(一九七九年版)《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里已经学过。原文是“就这样,老汉拄着拐棍,背着草筐,整天孤独地踯躅在田野上”。文后注释:“[踯躅(zhúzhú)]徘徊不前。”本课再一次注释,本属多余重复,而且注音错误,自然要造成学生认字混乱。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十七课《祭妹文》中有句话,“岁寒虫僵,同临其穴”,课本注解“临”为“到”(见 P188),笔者查阅了部分材料,认为此种解释欠妥当,特举证以期商榷:“临”字在古汉语中有两种读音,一音lín,一音 lìn,读前音时可作“统治、降临、到、照本摹画”等多种解释,因与本文主旨无关,此处不作详叙。读后音时为“凭吊”之意。《辞源·三》(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相似文献   

13.
现行中学语文课本文言课文的注释总的精神和原则是正确的,诠注一般准确简明,宜于教学。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还发现尚有若干应该指出、需要订正的问题。准确,这是注释的第一要义。从这方面看,课本的注释还不是无懈可击的。如:“离桓之罪”(《叔向贺贫》)注:“离,同‘(?)’,遭到”。这条注文中的“(?)”显然是“罹”之误。(?)(音luǒ)是“懡  相似文献   

14.
<正>我们在教授新编高中语文课本过程中,发现古诗文中有的注释可以商榷.现提出几条肤浅意见,就教于教材编者与各位同仁.(1)《廉颇蔺相如列传》:“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课本注:“质,砧.”应解为“质”通“锧”;“锧”,砧也(《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2)《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完璧归赵.”课本注:“请,动词,仅表示歉逊的语气.”我们以为欠当.首先,“歉”是别词,应为“谦”;“请”原是动词,在此是一个谦敬副词,而非动词(教材版本同上).  相似文献   

15.
人教社编写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木兰诗》中,有“双兔傍地走”一句。其中的“地”,一般选本不注。人们通常理解为“地面”,初中课本原第二册的注释就是如此。此乃望文生义。兔子的后腿比前腿长,跑起来-蹦一跳的,绝对不可能紧贴着地面。那么,此“地”为何意?《辞海》注:“地(二)①犹言着。辛弃疾《行香子》词:‘小窗坐地,侧听檐声’。”(第636页)。近人张相《诗词曲浯辞汇释》亦说:“地,语助词,犹着也。”。“地”属上古的舌头音;“着”,澄母,舌上音。清代古音韵学家钱大昕认为,“知、彻、澄三母(舌上音,相当于zh、ch、sh),求之古音,与端、…  相似文献   

16.
“两狼之并驱如故”(初语二册《狼》)一句,课本注释为:“两只狼像原来一样追赶。”此注对不对?略作辨析如下。从课本注释看,句中的“之”字似被看作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其成为句子的成分或复句的分  相似文献   

17.
《祭妹文》中“角奇梦幻想”的“觭梦”,课本注:“奇异的梦。觭,通‘奇’。”教参译为“奇离的梦”。都视为偏正关系。按,“角奇”通“奇”,《辞源》《辞海》等都注明是指“单、只”,读音为 jī。而“奇异”或“奇离”之“奇”则念 qí。注译的音义不相配。《辞源》又有“觭梦”条,解释是:“殷人占梦之法。据梦之所得  相似文献   

18.
《硕鼠》一诗有两处这样的注释 :一是“逝将去女”的“逝”释为“往” ;二是“谁之永号”的“号”释为“哭”。笔者认为如此解释不妥。“逝”应释为“誓”。理由有三 :一、“逝将去女 ,适彼乐土”是奴隶们决绝的誓言 ,表现出奴隶们与“硕鼠”(奴隶主 )决裂的坚强意志 ;二、从训诂的规律看 ,“逝”与“誓”属音同形近 ,应为通假 ;三、《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 )以及《中国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温洪隆、邓支礼主编 )都把“逝”释为“誓” ,表示坚决之意。“永号”应注为“长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号”…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二册《弈喻》:“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该句“护前”一词,课本注云:“回护以前的失误。《三国志·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见课本第286页注释(?))课本注释虽有《辞海》等辞书作依据,然我以为此注失当。释训词义,关键在于能通文意。按课本对“护前”的释义看,验之于文意难通。纵  相似文献   

20.
训诂一得     
《诗经·伐檀》中的“胡取禾三百廛兮,的“廛”字,课本注:“三百廛,许多稛。廛同‘缠’,束(量词)。”并说:“三百亿的‘亿,同‘繶’。三百囷的‘囷’同‘稛’都是束的意思。”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据《现代汉语辞典》:“廛,古代指一户人家所住的房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这种讲法来源于《说文解字》:“廛,一亩半一家之居。”《周礼》:“夫一廛田百亩。”课本注释者认为“廛同缠”。所谓同,应当是音义都相同。查《现代汉语辞典》:缠;①缠绕;②纠缠;③应付。就是没有当量词的讲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