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忠"观念产生于春秋中前期,最初的含义为"敬"、"尽心"。至战国前中期,它已经具有了"忠君"的含义,但此时的"忠君"仍以"君明"为前提,对君主的要求强调得更多,且当时士人对应否忠君尚存在不同看法;至战国末期,儒、法等各家均认同"事君以忠"的合理性,而且将"忠君"提高到了绝对地位。综合看来,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对于"忠"观念以被动接受为主,而不同于后世帝王的主动倡导。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理论中“真实”的内涵经历了一个由外到内的发展过程。先秦两汉时期表现为客观外形的真实。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为“形神兼备”的客观全面真实。唐宋元明以后,表现为从主客互相统一的真实到主体情感、思想的真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方宪法观念的历史演变分为萌芽、初步发展、成熟、多元化四个历史时期。萌芽时期思想中涉及“政体”、“法治”问题,初步发展时期,谈到有关“政体”问题,并将法律分为神法、人法、自然法、永恒法,成熟时期继续讨论“政体”、“法治”问题且赋予其新的涵义,还提出了“天赋人权”、“社会契约”、“人民主权”“分权”等问题,多元化时期,提出了自由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极权主义等宪法观念,所有这些宪法观念对宪法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忠”与“孝”在中日两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地位迥异: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孝”居于核心地位,“忠”则是日本传统社会固有且基本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差异的产生,与中日两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社会组织、家族制度联系之异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文学、政治、理论、思维等方面,人们都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这对改变我国人民固有的旧观念、旧传统和旧习惯,以适应现代科学文化的飞速发展,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作者通过几年来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讲授,  相似文献   

6.
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原则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载,晋大夫白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昭公十二年记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已  相似文献   

7.
“孝”与“忠”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的两个重要伦理规范。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使“孝”与“忠”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但又有差异,两者经常发生矛盾,最后往往以忠保孝或以忠克孝作为解决矛盾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完整儿童"观念在美国兴起,它是现代儿童观念的来源之一。1880年,海尔曼借助福禄培尔"恩物"的创造原则对"完整儿童"进行了最初说明。受进化论思想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影响,霍尔、亨德森、约翰逊以"有机体"为切入点对这一观念进行了分别阐释。杜威以"经验"连续性为依据、克伯屈以"活动"为实现路径的说明则意味着"完整儿童"观念的成熟。"完整儿童"观念对当时众多教育运动、学校教育实践以及教育观念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后续民众与学者们关于儿童地位、学校角色等方面认识的更新也发挥着持续作用。  相似文献   

9.
同现代汉语绝大多数双音词一样,当初的“文章”只是一个词组,无论是“文”,还是“章”,它们都有独立的意思。“文”字在甲骨文中象一个人站立在那儿,身上画有许多花纹,反映了古代氏族社会时期的审美趣味和宗教信仰。如《礼记·王制》有句话说:“被发文身,雕题交趾”。郑玄注曰:“谓刻其肌以丹青涅之”。这种解释,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上来看,是解释了“文”字的本义。在上古时代,人们对于词类的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必然性的探讨是西方近代历史哲学兴起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对西方历史哲学中的历史必然性观念及其演变轨迹进行认真的考察,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规律,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1.
自南宋到民国时期,“苏辛”并称观念的演变历经四个阶段:南宋时因风格相似被并提;元明时期对苏辛的认识细化而正式并称;清代时高度认可苏辛创作成就而研究成果丰硕;到民国时期则专注于二人同源异流,词派论取代“并称”论。后一阶段都在继承前代思想的基础上出现新变,每一阶段内部又有丰富而多样的观点,“苏辛”并称的内涵与词学阐释的重点不断发生转向,这是词学自身发展与时代环境影响下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2.
“忠”源于中,在进入文明前为氏族成员对其领袖公正无偏处事准则的要求;在上古三代则主要以王道体现“忠”之为民的公平政治观;至春秋中后期才一变而为对臣民的政治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人们习惯上把历史称之为史.关于“史”字的结构及含义,前人论及很多,尽管他们对许慎所说的“从又持中”多有不同见解,然而,对于“史为记事者也”《说文》的认识,还是较为一致的.关于“历史”两字前人论及很少,近来陈光前先生在其《史学学概论》中,对这个字的结构、含义及历史一词的产生,都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说:“历,从双禾,古人以禾纪年,禾一熟叫一年.从双禾,表示不止一年.“历和史都有表示已经变成陈迹的意思,所以是同义互注的造词方法.”陈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也有人认为“历史”是从日本引入的译词、中日文化同源,互相影响也是可能的.以备一说.陈先生追本溯源,发前人之所未发,实有补于后学对于“历史”一词的深入理解.然而对于陈先生的这些观点,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白澳政策"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1901年建国后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而确定下来的种族歧视性移民政策,其含义是保证澳大利亚为白种人所有,排斥有色人种移民澳大利亚。它历经七十余年,走完了从严厉到开明,从开明到消亡的演变过程。了解"白澳政策",对发展中澳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海亮  杨华祥 《文教资料》2010,(18):216-218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借用庄子的"内圣外王"来概括儒学,实际上丢掉了儒家平民性和实用性的一面,把佛老本体论、直觉主义的东西植入儒学,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遭到了实学家的激烈批判。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道德观念,"忠"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忠"源于"中","忠"乃"中"滋生而来,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就已广泛存在.它体现了氏族和部落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认与服从.同时也表达了对公平、公正的早期政治准则的向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7.
本文考察了“以为”由原来的“以…为…”逐渐凝固成词的机制和过程。“以”和“为”原本没有直接结构关系,但由于“以”有承上省略宾语的语法特征,“以”和“为”在古代汉语中经常连用,当兼语句中的“为”后面所带的成份与“以”的宾语之间出现了一定的语义联系后,“以”和“为”便开始了成词的历程,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词语,并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18.
“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旨在提倡西学独特的文化观念形态。这一文化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有所变化,大致经历了由“西艺”到“西政”到“西教”三个演变阶段。  相似文献   

19.
论“忠”     
关于儒学的“忠”,历来异议颇多。五四以来,抨击尤为猛烈。为便于讨论,兹引《论语》论“忠”十则。予以辨析。以就教方家。  相似文献   

20.
先秦文献中,"饿"与"饥"的区别明显。汉朝以来,"饥"常用作"饿",而"饿"很少用作"饥";明朝的一些白话文献中,"饥""饿"已无分别,"饿"的程度义消失、义域扩大。由于"饥饿"程度的表达灵活多样、文白严重脱节、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等因素,"饥""饿"何时成为等义词不易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