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花车,如之前介绍过的咬槟榔和槟榔西施,都是最正港的台湾特殊文化之一,已成为在台湾乡间的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电子花车     
电子花车,如之前介绍过的咬槟榔和槟榔西施.都是最“正港”的台湾特殊文化之一,已成为在台湾乡间的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3.
嚼槟榔     
台湾有很多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现象,是不在岛上居住的人所难以理解的,例如像“嚼槟榔”的习惯,以及因此引伸出来的“槟榔西施”现象,就是颇有代表性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槟榔西施     
台湾人的生活文化喜欢“重口味”,“槟榔西施”文化世界少有,几年前已扬名天下。  相似文献   

5.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支流,由于历史、地理和政治等因素导致两岸文化产生差异性,但中华文化仍是台湾文化的主体。对此,海峡之声闽南话广播针对台湾民众的特殊心理,从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上寻找共同点,以中华文化维系民族情感,努力增强台湾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意识。  相似文献   

6.
何绵山先生撰写的《闽台文化探略》,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此书进一步开拓了闽台文化研究的领域,高度浓缩了闽台文化精华,对闽台文化的各自特点做了可贵的探索。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福建篇”,下篇为“台湾篇”。“福建篇”内容包括福建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近代教会学校与福建女性、研究保护妈祖文化的意义、福建的书院教育、福建的金石、福建的古代书画等。“台湾篇”内容包括台湾的自然与历史、台湾文化的多元性、台湾当代佛教、台湾民俗活动的频繁性、台湾民俗博物馆、台湾的美术等。作者对闽台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析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琼台两岛地理环境相似,族源来源相近,文化特质相同。清代台湾地方官吏在实施番政中以海南治黎政策为蓝本,汲取其符合台湾本土情况的经验,明显带有海南治黎政策的痕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台湾佛光大学教授谢大宁2014年12月10日于《光明日报》发表《从反服贸学运看两岸文化协议》,提出两岸的问题其实是“文化认同”问题.而现今在台湾对简体字图书的进口与公开发行,虽规章上仍明文仅限“大专专业学术用书”,但在市场上已经形同全面开放,其他出版品,如杂志、报纸、有声图书等则仍须改以繁体字才能在台湾公开发行,也就是说图书这一载体,绝对是现阶段承载两岸文化,达成两岸“文化认同”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博物馆》2009,(3):74-74
2006年9月15日至10月10日,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美术馆联合主办“台湾美术发展1950-2000”展,这是“两岸城市艺术节——城市文化互访系列(台北周)”活动中重要的展览项目。该展以1950年以来台湾美术发展的历时线索为经,以各个时期台湾美术创作中反映出的艺术与文化特征为纬,构筑了一个不仅在视觉上而且在学理上非常清晰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拜媒体流行文化传播之赐,以及韩国出版产业在国际市场推动成果的刺激,台湾出版从文化商业角度逐渐转型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形式。流行文化与文化商业所不同的是,流行文化比文化商业更与社会消费族群接近,只是在今日台湾出版市场高退货率的考虑下,出版业者会更专注于流行的持续长度。而现在的作者也不再是专一在文字或平面上的创作者,  相似文献   

11.
电视的水土     
周云龙 《今传媒》2005,(12S):107-107
湖南人自称他们有三大怪:没有辣椒不成莱,嘴里嚼着木头块(槟榔),说起话来像老外。我还要给他们添上一大怪:经济不咋的,文化跑得快。不过,要数跑得快的文化,还得首推湖南的电视,因为几年之前国内就有“电视湘军”的说法了。  相似文献   

12.
湘潭槟榔的传说与际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潭不产槟榔但食槟榔的习俗盛行。关于湘潭槟榔习俗的起源与历史过程是本文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槟榔文化已经嵌入到了湘潭人的日常生活中,嚼食槟榔作为湘潭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内化到地域文化之中。这种渗透进日常生活中的食俗使槟榔已超脱了它本身"物"的属性,使其具有了与人相关的社会与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3.
果然 《新闻世界》2013,(5):242-244
随着20世纪后期台湾"新新电影"的发展,大陆观众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台湾电影,并借助电影逐渐了解和认知台湾文化。本文试从大学生这一年轻受众群体出发,并从台湾电影进入大陆这一角度入手,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来探究大陆大学生借助台湾电影认知台湾,解读台湾文化方面的效度,以期获得有关在促进两岸文化传播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语:我国民俗学的兴起与顾颉刚先生相关,槟榔的研究兴起也源于顾颉刚先生主编的《民俗周刊》。顾先生在1924年来中大以后,不仅沿袭了他北京大学的歌谣研究,还发起了民俗研究,创建民俗研究学会,并创办了《民俗周刊》。1929年《民俗周刊》43期,就出版了《槟榔专号》,对槟榔系统性的研究由此发端。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自序》中提出把个人的经历、兴趣与研究相结合的经验,也深深地影响了我。槟榔研究可以说是我兴趣与学术相结合的产物。研究槟榔、组织槟榔文化专栏,首先源自于个人的兴趣。笔者生长于湖南湘潭,自小吃槟榔,对于槟榔的制作、习俗也非常熟悉。来广州上大学以后开始关注槟榔的研究,收集与槟榔相关的各类文献资料,包括诗词、歌谣、民间故事等等。到各地出差也关注与槟榔相关事情,如槟榔的销售、槟榔的广告、以及食槟榔的人群。日积月累,笔者从吃槟榔的食客成为研究槟榔的专家。不仅自己写点槟榔的文章,也让有兴趣的学生做槟榔方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许寿裳作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台时期,通过主持台湾编译馆、在台授课等方式,成为台湾文化重建的奠基人与播种者,他所倡导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台湾的政治、文化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许寿裳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优秀使者。  相似文献   

16.
杭勤 《东南传播》2016,(5):21-23
近年来两岸的美食节目在井喷式的发展态势下,也不可避免地陷入同质化、泛娱乐化、低俗化等尴尬局面。而原创性美食纪录片则以民族文化的呈现方式为重要突破口,以国际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在大众化大势下推动中国传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诸多启迪。本文以大陆的《舌尖上中国》与台湾《纪录台湾之台湾好滋味》为例,并通过借鉴美国王牌收视节目《古怪美食》的成功经验,探讨美食类节目如何实现美食与文化相得益彰,如何以民族文化吸引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7.
王励红 《东南传播》2012,(3):109-110
和平发展是当下两岸关系的主题,维持现状是目前台湾岛内的主流民意。在此状况下,如何充分运用对台方言广播的宣传作用,提升传播效益,在增进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理解、争取台湾民心、凝聚和平统一共识上发挥更大效能,关键在于要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将目标受众主体锁定经济基础较差、文化水平较低、宗教意识较浓的中南部闽南及客家族群,发挥闽南、客家文化的独有魅力,强化正面宣传,以闽台文化关联性阻击"文化台独",注重服务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18.
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他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书中提到"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息的表征;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构建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为文化世界"。[1]引发了笔者如何在传统媒体上向台湾听众传播传统文化的思考,如何在节目中促进台湾同胞的文化接受和认同,如何燃起新时代台湾青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探究,共同打造中国梦的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9.
王偲 《新闻爱好者》2011,(22):136-137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作为文化艺术领域开放和发展的形式之一,原创流行音乐开始风靡两岸三地。时至今日我们发现,虽然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文学和文化背景,但原创流行音乐各具特色,在歌词的古典文学内涵方面,台湾的创作力量显然更胜一筹。本文从两岸社会的意识形态差异、人文氛围、教育环境等方面来分析流行音乐文化内涵上的差距,探讨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发掘和思考对我国传统文化维护和传承的态度和方式。  相似文献   

20.
电视政论节目是近年来台湾最强势的媒介形式。本文立足政治文化与大众传媒互动框架理论对台湾60多年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发现台湾社论、政治广告和政论节目等媒介形式其不同的强盛时期,分别与威权主义政治文化、启蒙主义政治文化与"群粹主义"政治文化一一对应。台湾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催生了台湾政论节目,推进了台湾媒介形式的嬗变,也带来台湾媒介政治话语主体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