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再回首已然过去的往昔岁月,他也没有任何羞耻和悔恨之感;在与命运的搏斗中,他没有认输,而他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息息相关,他为此深感骄傲和自豪。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作家中,与报刊没有任何关系的,大概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不是编者,就是作者。很多作家都当过报刊编辑,正是经过他们之手,一部部重要作品,从报刊走入读者,走进历史的荣耀。现代美学大师朱光潜(1897~1986)先后主编过多种报刊,尤其是他在抗战前后两度主编的《文学杂志》,是当时最畅销的文艺刊物,每期行销都在两万份以上,读者印象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3.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祖籍安徽潜山,1895年出生在江西。这位武门之后怎么也没有料到他阴差阳错地在报界一举成名,并进而成为中国20世纪20-40年代大红大紫的畅销书作家。  相似文献   

4.
邹鹏 《兰台内外》2007,(5):51-51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中美作家会议。在闭会后的酒席上。两国作家喝了一些茅台酒,兴致盎然。酒席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让我国著名作家蒋子龙猜个谜语,并“吹嘘”说:“这个谜语我讲了20年,没有一个人猜得破。”蒋子龙也对他“吹牛”说:“我从3岁就开始猜谜语,还没有碰到猜不破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巴楚  何文  昕彤 《出版参考》2009,(3):42-42
贵州有个作家叫何文,熟悉他的人都觉得他有点不可理喻。一个作家,按说其生活方式应该是和时代合拍的,但在这方面何文可说是个落伍分子。他的这个落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BB机流行的时候,他从没有带过这玩意儿;二是在城市手机普及甚至频繁更换的今天,他至今也没玩这人与人之间方便联系的现代工具;三是现在写作的人,连比他老很多的老作家们都改手写为电脑写作了,可他还是顽固不化地用那只手吭哧吭哧地埋头苦干。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文学史中,没有一个有分量的作家是没有归宿的。虽然跨越语言边界、返祖归根的愿望在美国少数族裔作家群体中很常见,但恐怕并没有回归之路 哈金的新作《自由生活》是一部沉甸甸的长篇小说,英文版与中文版都有600多页,在哈金的五部长篇中是篇幅最浩大的一部。作者秉承他心仪的俄国文学大师们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2006年5月20日.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去世100周年纪念日。他是世界上与中国瓜葛最深的外国作家。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受易卜生作品的影响如此之深刻,易卜生的其他作品中也没有一个形象像娜拉一样如此受到中国的关注。[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军营生活中,“边走边唱”这四个字有其独特的内涵。6年前,我当了一名连队的业余报道员,天天琢磨着写稿子,半年时间,却不见一篇稿件见报,越写越灰心,干脆打起了“退堂鼓。”这年春节过后,军区一位姓李的作家到连队体验生活,连队干部说我是个“小秀才”,就安排作家当我的老师。我和作家睡觉铺挨铺,站哨肩并肩。军区来的大手笔,观察极细,生活中有点和风细浪就会被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到。相处没多久,作家就发现了我的秘密并和我促膝长谈,告诉我别灰心,人生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失败与成功共存,苦恼与欢乐同在,乐观地对待…  相似文献   

9.
为流逝的文明建档——访冯骥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已经是60多岁的人了。但冯骥才高大挺拔的身躯让人一点也没有迟缓的感觉,言谈举止儒雅谦和,清明智慧。在他身上兼有作家的激情、学者的深刻和社会活动家的感召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廖沫沙的读书方法廖沫沙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杂文作家。他一生勤于读书,曾说:“书是我的良师益友,也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倘使没有书在身边,我真不知道怎么活下去、能不能活下去。”他在工作中长期坚持读书,学以致用,为用而学,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  相似文献   

11.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中,没有谁能像鲁迅一样给后世造成这样巨大的影响力、留下如此众多的讨论与研究的话题,他的著作至今仍然拥有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12.
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说,一个作家的问题是当他献身于这种最为光荣的事业的时候,他还得养活自己。因此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他得找点儿别的路子来养活自己。有运气成为职业作家的终究是少数。大多数只能单纯靠写作收入生活的作家会发现,他们生活在真正的贫困里。所以更多作家即便成名也并没有为了写作放弃他们原来的工作。写了《荒原》的英国诗人艾略特不喜欢他在劳埃德银行的工作,但他更不喜欢缺吃少穿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人贵有自知之明,韩少功的高明不仅在于他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清醒者,而更在于他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更是一个清醒的迷失者。历史是由一连串无言的事实累积而成的,历史无法自身言说自己,历史的出场所依赖的乃是作家的智慧与精神高度。于今天回首韩少功长达二十多年的写作历程,可以发现他的收获颇丰,而他那对人生独到的思考也显得特别的深。在这个过程中,韩少功似乎已经找到了某种答案,虽然这答案好像并不完整,或许他自己对此也并不满意,但这毕竟是作家自己一种可贵的人生思索的结晶,是一位思想型作家对人生与世界的真诚叩问。而这…  相似文献   

14.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作家中,没有谁能像鲁迅一样给后世造成这样巨大的影响力、留下如此众多的讨论与研究的话题,他的著作至今仍然拥有广大的读者.  相似文献   

15.
业余作家卡夫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是一个业余作家,他写作是因为他必须写作,并没有写作之外的任何理由,正如饥饿艺术家饥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于自己的食品一样。卡夫卡因而超越了功利的和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了一个真正纯粹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1929年初夏,鲁迅在与一班青年文学作者谈话时说到有一位笑嘻嘻善于催稿的某君,这位某君便是孙伏园。许多作家都提到他的笑嘻嘻,看来是他的一种行为特征,不仅是笑嘻嘻,而且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蓄起了胡须,以至有人称之为伏老。有好几位当时的作家因为他长得矮,还说他有点像日本人。  相似文献   

17.
某综合仓库政委李庆年,被人们誉为“分部一支笔”。李庆年这个名字在报刊上没少看到。没见到他本人之前,原以为他是个专业作家,没想到他就在离自己单位不到20公里的一个仓库担任政委。崇敬之余,采访他的念头终于再也无法控制了,于是,经同办公室陈干事的引见,见到了这位令我崇敬已久的人。初见李庆年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是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没有什么特殊之处,特别是满脸胡老子,让人感到他一副老相,与他那文风以及被人称作为“分部一支笔”的绰号怎么也对不上。然而,当翻开李政委的那几棍子剪报册以及那提获奖证书和那即将出…  相似文献   

18.
岁月与命运的艺术写照──读《窑地》郝中华当许多作家的小说创作出现逃避现实的倾向,或热衷于在历史的积尘中寻奇猎艳,或陶醉于在艺术的迷宫里标新立异时,作家张涛却没去追求时尚,而是以他固有的执著和赤诚用笔去表现他对脚下那块土地的深沉的情感。最近由作家出版社...  相似文献   

19.
《凶年纪事》(2007)的文本分割为论说与叙事两部分,主角是那位垂垂老矣的作家,说他是库切本人似乎也未尝不可。论说文部分是库切以他的作者身份在说话,尤其是第二编“随札”富于自传性,点明其老作家的身份,而在有关于安雅的故事中他是JC或C先生(库切姓名的缩写),以那具衰弱无能的肉体现身,告诉我们写作“危言”和“随札”的那个人,他在现实中所处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在当年拉美文学风潮最盛,每个文艺青年都抢着啃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提起过乌拉圭的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同样的,当每一个热爱足球的读书人都交口称誉英国作家霍恩比(Nick Horrlby)最能写出球迷的悲与喜、说他是最懂足球的作家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