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6,(4):79-79
一 1.应为"坐".坐:坐落,指土地或建筑物的位置在某处;座:座舱、座机.2.应为"嘈".嘈:声音杂乱;噪:本义为虫鸣鸟叫,引申为刺耳的声音.噪与杂不搭配.3.应为"骛".骛:本义为纵横奔驰,引申为追求.旁骛意指杂念;鹜:鸭子.4.应为"渲".渲:渲染;宣:宣布,传播.5应为"泻".泻:流泻,倾泻;泄:发泄.  相似文献   

2.
潘国彦先生在《出版参考》第6期发表了一篇文章,针对“无错不成书”有感而发“盛世危言”:“如果中华文化传承到我们这一代,每年出版十几万种书,而流传下去的却是‘错误百出是好书’,不知后人作何评价?……‘一室不扫,何以天下为?’……不知老总们以为然否?” 已经不止一人发出如此感慨了,可“以为然”的老总又有多少? 潘先生在文章里列举的错别字,其实都是录排过程造成的“低级错误”。“低级错误”如此之多之滥,  相似文献   

3.
电脑校对与人脑校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4.
校对工作呼唤校对管理理论王新华人类规范校对工作的办法,古已有之。早在我国宋代出现的《南宋馆阁录》,就是校对的管理规则、条例。但真正意义上的校对工作管理,是在近代文化出版事业的产生、发展中随着校对工作的专业化,逐步产生了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原则等。其中的...  相似文献   

5.
校对,离不开“对”,要对照、对比、对证、对红、核对。据此,社会上把校对看成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甚至连有的校对人员也认为自己是“校对机”,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被动的、经验型的、简单重复的劳动。表现在实际中,就是对工作消极被动、照本宣科。更有甚者,...  相似文献   

6.
徐力生  顾淑云 《出版科学》2007,15(3):40-41,53
本文分析了传统校对流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阐述了校对流程如何改进及改进后的校对流程的运行状况.  相似文献   

7.
重视校对工作稳定校对队伍乔碧珠校对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起到辅助编辑的作用,起到质量把关的作用。出版物的质量,首先在于内容,而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图表和公式来表达的。如果校对有了差错,好的内容也会走了样子,轻则文字、标点混...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受条件限制,大部分档案局馆的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调入的人员大部分系半路改行,真正受过正规教育的档案科班人员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9.
谈谈校对     
谈谈校对张鹏涛1校对的源起《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①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②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  相似文献   

10.
校对美     
校对美程浩哲人说: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的快感。人们读书,是欣赏美,希冀获得精神上缺少美的发现。的愉悦和满足,获得教益。校对主体先于读者二十四年的校对实践,使我惊讶地发现:而欣赏到了人类智慧的美,这种美感,是长期操校对,原来这么美。虽然,一方面...  相似文献   

11.
校对老爸     
当校对的女儿,特不对劲:第一和从事校对的人生活在一起,没有一点情趣,第二常常要蒙受不白之冤;第三与从事校对的人一起生活久了,也会变得呆头呆脑;第四校对工作虽是出版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但一点名人的光也沾不了。 有这么多的不对劲,不当校对的女儿也罢了,可惜老爸偏偏是校对。 一本书,一盏茶,悠悠然自得其乐,本是享受,可爸爸从来就不会有这种美  相似文献   

12.
校对小考     
“校对”,古时称“校雠”(音“仇”)。西汉经学家、自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在《孙卿书录》里,就有名称为“校雠”的记载,即“所校雠中孙卿书,凡三百二十篇。”孙卿书即指《荀子》。后来,唐学者李善(公元630年-689年)注引《风俗通》(亦称风俗通义》,东汉应劭撰):“按刘向《别录》:‘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所以,后来就遂渐发展演变成为将“校雠”给通俗名曰为“校对”了,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  相似文献   

13.
武志敏 《编辑之友》2011,(10):76-77
随着刊物采编环节电子化的普及,电子稿件相比传统手写稿件来说,在编审环节的录入方面差错大大降低了,表面上看校对工作应该比以前轻松,但实际上新形势下对校对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为追求时效性,刊物出版周期比以前大大缩短;为了降  相似文献   

14.
校对答问     
我从事专业校对工作多年,听到和看到报刊关于校对的种种说法,也有同行提出一些问题,现在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讨论,说说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校对趣事     
当校对久了,便会遇到很多有意思的事。那时我刚做校对,没有经验,而且对记者编辑十分信任,觉得他们不会"整"我们校对。不料做校对没多久就被"整"了一下:本来应该是"子在川上曰",记者大人引用时却写成"子在川上日",编辑大人也不改,或者说也没看出来。而我这个校对,哪里会想到会发生这种错误呢,何况"日"和"曰"长得太像了,校对的时候便大意了……结果当然是经济处罚,被扣10元钱——幸亏不是标题,不然就不是10元,而是100元。从那以后便格外留心字形相近的字,凡是碰到这样的字,都要用放大镜看了又看。  相似文献   

16.
谈谈校对     
张鹏涛 《编辑学报》1994,6(3):141-144
1 校对的源起 《辞海》对“校对”一词解释为:“报刊、图书出版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根据原稿或定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以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指从事校对工作的人员。” 《世界大百科辞典》对于“校对”的解释为:“在字义上为比较订正之意。普通校对系主指活版工程中,为使组版适正,将打出的校正样张与原稿对照,订正上面的倒空、误字、漏字、误排、格式上的错误,以及原稿上的错误。原稿在原则上做为根本,依原稿订正乃为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报纸校对混同于书籍校对,导致报纸校对的理念、功能、管理体制、考核要求等都处于一种依附状态。如果说,在传统校对阶段,由于二者之间同大于异尚无大碍的话,那么在报纸出版进入网络时代的今天,对二者的异同研究将有助于厘清报纸校对工作的理念,从而确立它的独特性,使之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校对的源流 校对起源于书籍出版是毋庸置疑的。从春秋初期宋大夫  相似文献   

18.
谈校对     
目前我国图书馆界出的业务刊物相当多,这是学术研究活动繁荣的表现。刊物的质量高低,当然主要决定于内容、但其他方面也不可疏忽,其中校对是重要的一环。一篇好文章,印出来错  相似文献   

19.
现代出版中的“校对”一词,是由古代“校雠”一词演变而来的。“校雠”是复合式名词。“校”的本义是木囚,如枷、桎等;“雠”的本义是鸟类对呜。古人借助它们包含的“对合”的意思,引申为“比勘”、“订正”。于是就有了“校对”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20.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将校对题设置为初级和中级实务科目必考的综合题之一,传递的信息很明确:每一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都必须注重提高校对技能。面对校对题,有的考生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有的考生笔走龙蛇,用力不少,得分却不理想。分析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