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试论大学生的人格建设张小远人格是人们在长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将社会关系和文化物质内化到主体文化心理结构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心理特质和行为方式。通俗地说,人格是一个人的内涵、素养和精神气质。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这个角度看,人格建...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要塑造德育客体的道德人格。所谓道德人格,是指人们在道德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它包括道德心理倾向、个体品质、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它既是德育客体自觉接受和内化道德规范的结果,又是接受德性熏染的心理基础。 道德人格的养成,一方面依赖于丰富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理性,即道德知识和道德理性为道德人格的养成提供理智的基地,从而催化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的形成与升华,使人的自然情感和意志摆脱动物的自然性,从而打上道德的烙印。另一方面是通过具有社会性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道德人格必须通过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四种基本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3.
所谓人格,是指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现实活动中形成.并在行为和各种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特质的总和。因此,人格并不是人的自然属性和肉体生命价值的显现,而是人的社会特质和精神生命价值的显现。人的精神特质,是人的理性、道德和意志三个方面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人的统一的精神特质。当然,不同的人,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差异,必然造就不相同的精神特质,形成具体的人格。尽管人们知、情、意的…  相似文献   

4.
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字靠什么来支撑 ?一靠左撇———杰出才能 ,二靠右捺———健全人格。人格是一个人的特质 (如智慧、气质、情操等 )与品格 (如社会行为、心理品性、道德品行等 )的总和。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完善人的人格、提升人、发展人。可以说没有人格 ,就没有教育 ,人格教育是教育的永恒主题。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 ,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 ,故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可见 ,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历史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  相似文献   

5.
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人格心理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健康人格或健全人格能帮助人们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挖掘人的潜能、充实人的精神世界还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格健全的人会尽可能使自己应该和需要做的事与其所处的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幼儿的行为问题一般是指对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障碍的行为和情绪方面的异常表现。弗洛依德的儿童精神发展理论告诉我们,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因素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尽管幼儿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幼儿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质的原因,也有幼儿园和社会等方…  相似文献   

7.
在体育理论中,一般把体育化素养确定为人们在先天自然因素(生理方面)基础上通过环境与体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后天的社会因素(精神方面)及体育能力等品质相结合而形成的人的一种体育素养。简言之,就是人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及品质的综合。它包括了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个性及心理、体育品德和体育行为等。大学生体育化素养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其健商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教师人格是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基本道德品质,它集心理人格和道德人格于一体。教师不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而且用自己的品格影响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学生。只有人格高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人格的学生,教师的思想观点、治学精神、品德修养等方面,都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可以说,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相似文献   

9.
王芙蓉 《现代教学》2014,(9X):43-45
<正>一、健康的人格特征与历史教学人格是"一个人多方面特质的总和,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特质,也包括道德方面的特质,简言之,人格就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体现个人品格的独特的反应系统"。[1]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全会影响自身的认知和行为,当一个人人格不健全时,其行为和认知就会出现偏差,严重的话会导致错误的行为,这就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他人的生活。相反,一个人人格健全,不仅是自身的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10.
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文字阅读在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认识世界和自我、发展情操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方面的功能,是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阅读是一个长期的、隐性的、独特的,对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灵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感染作用的行为。教会学生阅读是一个大课题,这包含着诸如书籍的选择、方法指导、时间安排、课内和课外的协调等许多层面的问题,在此,说说“批注法”在阅读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一、夯实素质教育的基础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实施素质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人格塑造,因为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时间和地点都影响这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同时,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一个人的人格反映出社会文化的特点和教育的影响。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直接走向社会,它完全不同于中学阶段。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健康人格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说某某人“人格高尚”,某某人“人格卑下”,或说这个人“缺乏人格”。其实这是从道德品质方面对人的评价,不是从人的全部行为的心理方而说明人的人格特点。心理学中所说的人格,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由后天环境、教育所形成的比...  相似文献   

13.
网络环境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也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网络有利于发展青少年人格的开放性、平等性和独立性,但是同时也可引发角色混乱、封闭、变异、攻击性等人格危机。上网者在网络中选择类型并形成网络人格,和现实人格相互影响、有机统一。净化网络环境,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努力,方可为青少年人格发展提供一个绿色的第二空间。  相似文献   

14.
刘和润 《中国教师》2013,(12):58-60
<正>一、在小学实施"人格教育"的意义价值观,即一个人对周围的人、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与总的看法。价值观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价值观影响和指导人的做事方法和处世方式,对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人格,即人的良好意愿和尊严的财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有正面因素,也不乏负面因素。正面因素在大学生人格发展中起着促进的作用,而负面因素则阻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利用正面因素帮助大学生形成和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保持和和谐和健康,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预防大学生在人格方面陷入危机的一个重要举措。培养大学生的和谐人格需要学校教育、学生自我、社会三方面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16.
儒家互补的文化特征"积淀"在中国人的心理层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格形态——儒道互补人格。儒家在人生价值选择及情绪情感调节等方面固有的局限性,以及儒道两家在人性论等方面的互补,导致了儒道互补人格的形成。儒道两家对"道"的看法及面临乱世时解决方式的不同,导致两者在人生观及心理行为层面出现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具有合二为一的有机整体性,它正是儒道互补人格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7.
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据文化人类学专家研究,人格中的领先感、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情绪的稳定性和攻击性、爱的表达能力及自我认同感等,都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父母的教养态度对于一个人人格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家庭的心理气氛对孩子的人格形成亦具有重大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和一个社会群体,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以培养人、造就人作为自己的职业意向,当然要致力于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要以自身的人格影响、陶冶、教育学生,所以,教师应该首先具有全面、完善的人格修养,在政治、思想、心理、道德、知识经验等方面塑造自己,这样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毋庸置疑,  相似文献   

19.
审美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最核心的任务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具体说来,它以积淀着理性的感性形式进行教育,在启迪人们的智慧、发展人们的思维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方式和手段来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它可以净化人们的情感,愉悦人们的精神,美化人们的心灵.总之,审美教育能使人在思想、品德、智力、技能、心理、生理等方面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性活动的意愿和态度。从心理方面讲,创新精神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行为构成的。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究竟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作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新能力发展的灵魂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