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文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材料和主要凭借。语文教学应当老老实实地引导学生解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学习语文。游离课文,游离课文整体的语言表达,势必将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技常识课、泛文化课。韩军老师的《背影》教学,正是泛文化课的典型。且在各地七讲《背影》,影响不小。分析其失误,可以帮助人们端正语文教学思想,促进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一、游离课文的语言表达,何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韩军老师把《背影》的主题解释为"喟叹生命"。然而这一主题却不是从课文中读出来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喟叹生命"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相似文献   

2.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种来源于学生自己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对文本的理解就是多元解读。一位学生说:"我喜欢自己读朱自清,但不喜欢老师讲朱自清。因为我自己读《背影》,读到的是我父亲的背影,而听老  相似文献   

4.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  相似文献   

5.
师:读完了<滕王阁序>,喜欢这篇文章吗?喜欢的请举手.(寥寥六人举手) 师:喜欢的理由往往都是相似的,而不喜欢的理由却未必一样.我想听听不喜欢的理由.  相似文献   

6.
<正>一经典散文《背影》,近年来再次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笼罩在《背影》文本阅读教学上的"迷雾"依然不少,有些问题其实比较简单,却总感觉似乎一直被什么遮掩或阻挡,无法看准摸清。例如,有没有简明可行的办法让其主题得以清晰明确或更合理地表达出来?对于当下热闹的《背影》文本研读和教学,该在哪些地方作些反思和纠偏?等等。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不善于说假话,我们应该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如今的中学生,感觉钝化了。再感人的课文,即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不能让他们产生很好的感觉。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没有人会认为这篇文章不感人,但就是感动不了我们的学生“。父亲”尽管行动不便,尽管步履蹒跚,尽管对孩子充满爱心,尽管这一切都让朱自清本人潸然泪下,但我们的学生就是无动于衷。他们读完《背影》一点感觉也没有。他们体味不“出父亲”的苦心,更体味不出儿子的真情。读《背影》如此,读《出师表》《、陈情表》也是如此。前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  相似文献   

8.
<正>2014年10月李华平教授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了《迷失在学科丛林的语文课——兼评特级教师韩军〈背影〉教学课例》,接着,韩军老师在同一刊物上发表《〈背影〉课七说》予以回应。此事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一线教师看韩军老师上课,心潮澎湃;读李教授文章,字字在理。剩下许多困惑,谁对谁错,何去何从?仔细看这两篇文章,我们发现:李教授的评  相似文献   

9.
杜明辉 《现代语文》2010,(11):114-114
当我们准备教授一篇文章时,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文本进行解读?只有解读的到位,我们的讲授才可能剑位。关于对《背影》解读的文章,数量非常的多,大部分的文章都指向了“父爱”这一点。  相似文献   

10.
教师 :同学们好 !学生 :老师好 !教师 :大家在课外预习了《我的空中楼阁》 ,请同学们告诉我 ,你们喜欢这篇文章吗 ?为什么喜欢 ?学生 :我喜欢这篇文章优美的语言。学生 :我喜欢作者给我们展示的那份优美而宁静的生活。学生 :我喜欢作者在文中描绘的小屋 ,它优雅、轻灵 ,可爱极了。我真希望也能拥有这样一座小屋。学生 :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构思也很不一般。教师 :这位同学说这篇文章的构思也很不一般 ,同学们请探讨一下。学生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的空中楼阁 ,实际写的是他生活中的小屋。学生 :作者并没有写小屋的本身的建筑特色、建筑风格 ,也…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语文更是无处不在。而如何能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有乐趣,更容易理解接受语文呢?这就需要语文课堂凸显人文关怀,让学生老师文本三者形成精神交流的园地。  相似文献   

12.
<正>苏州推行教学"七认真"管理已经多年,其中"认真备课"列为"七认真"之首。认真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老师对文本的解读。文本解读的正确与否,解读得透彻与否,是老师能否上好课的前提。说也奇怪,常被语文老师挂在嘴边的"文本解读"一词,《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收录。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有收录:"通过分析来理解。"那我们语文老师如何理解"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就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理解的价值在  相似文献   

13.
新旧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对比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促进者.但是,当我们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时,我们还不时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能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吗?”、“老师还没有让你们讨论,你们怎么就讨论开了?”、“你能给老师说一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吗?”、“谁会回答这个问题?请举手!”  相似文献   

14.
我喜欢     
学习完优美的散文《我喜欢》,老师问我们:“同学们,你喜欢什么呢?请大家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写出来,让老师也一同分享好吗?”是啊,我喜欢什么呢?  相似文献   

15.
我的作家路     
朱新望 《小学生》2016,(4):10-13
主持人语:跟朱新望老师的相识源于一篇文章——《8乘8等于几》。它曾刊载于我们2014年2-3合刊的"精品阅读"。通过那篇文章,我们了解到了朱新望老师纯朴的文风、高超的写作能力,以及热忱的创作热情——朱老师是值得我们尊重的作家。那么,朱老师是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呢?下面的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面世,描写父亲的文章层出不穷,但《背影》从未被其他写父亲的文章所取代,究其原因,除了文章写作角度独特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背影》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既有父子间浓厚的骨肉亲情,又流露出作者一些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的心绪。可以说,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是五味杂陈,需要细细的咀嚼、品味。分析《背影》这篇文章,教师,抑或说参考书,大多着眼于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对面的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通过对文章动词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父爱子之情。或者引导学  相似文献   

17.
唐静 《考试周刊》2014,(32):58-58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但是识字过程是非常枯燥的,学生根本没有学习兴趣,怎能学好字呢?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呢?一、联系生活,让学生乐意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这位"老师",学生将寸步难行。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呢?以一年级下册的《识字5》为例,这是一篇专门识字的课文,只有简短的12个词语,没有生动的语言,要想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可以试着从生活实际入手。例如:在教学第二行"桃子、梅子、西瓜"这几个词语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平时大家都喜欢什么水果?然后出示课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我从2003年11月的《现代女报》上看到了来自美国普通小学的阅读教学课,读后颇有感触。上课伊始,老师先请一个学生上台讲《灰姑娘》的故事,然后开始向全班同学提问。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人?不喜欢哪一个人?为什么?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评:针对文本特点,选择学生最感兴趣最有感受的为切入点(喜欢哪一个人)去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轻松的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地走进了个性化的学习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本。老师:如…  相似文献   

19.
正名著作为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其作用不容小觑。如何让初中生学会正确阅读文学名著,如何克服这些名著教学中的问题,名著教学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上好名著阅读课呢?案例:一位陆姓骨干老师上了《西游记》名著导读,现在把陆老师的教学设计问题初步整理如下。问题1:《西游记》中的人物,你喜欢哪一个?问题2:孙悟空有哪些名字?这些名字的由来,你了解吗?  相似文献   

20.
上课了,张老师与我们围坐在一起。张老师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同学们,便郑重其事地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作一个小调查。你们的父母是否知道你们的生日?知道的请举手。"有些同学在底下窃窃私语,不明白老师为什么问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