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文章通过老挝学生作文语料和调查问卷中结构助词"的"使用偏误的对比分析,总结了他们习得该语法项目的偏误类型,运用标记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等理论分析了偏误成因。结合偏误的具体统计数据及偏误成因,归纳了老挝学生习得汉语结构助词"的"的难点,即"的"和"地"、"得"的区别,"的"字短语的使用,称谓性定语的使用语境,多项定语中"的"字的使用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相关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2.
偏误分析要考虑不同的学习对象,学习对象不同,表现出来的偏误也不太一样。越南留学生"了"字句习得有遗漏偏误和误加偏误两类,习得的情况为:(1)初级阶段对"了2"的掌握比"了1"要好;(2)中级阶段是最模糊的阶段;(3)中级阶段以后,后期的偏误主要出现在"了1"上。母语的迁移是其中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初级水平日本学生"被"字句习得进行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得到各种偏误分布及比例。然后采用"偏误分析"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着重从"施受关系、标志词使用、谓语动词、语序、句式误代"五个方面对偏误语料进行具体归类研究,得出偏误类型,探讨学生的习得难点及先后顺序;并从语际干扰、教材语法点及操练形式安排、学生交际策略等方面对偏误成因进行探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韩国留学生的汉字书写偏误为研究对象,将偏误类型分为笔画、部件、整字三个层面。其中部件偏误最多,整字偏误最少;"点、横、提"构成了笔画书写偏误的主体;部件误用的比例高,部件错位偏误率很低;近形误用在整字偏误中所占的比例最大。偏误形成的原因包括:汉字本身的复杂性、韩文字的负迁移、学习者自身因素和教学失误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留学生作文中使用"了"字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及偏误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归纳偏误的类型及产生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6.
"助动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汉语研究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而"能"、"可以"又是助动词的难点,留学生比较容易用错或混用。本文对留学生在学习这两个动词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类考察、整理,并归纳偏误类型,提出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类比较特殊的词,它介于"离"和"合"之间,能扩展为一个词组,但实际上仍是一个词。本文就藏族学生使用汉语离合词的偏误类型和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韩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体标记词"了"时常会产生偏误。本文基于HSK动态语料库讨论韩国留学生习得"了"所出现的偏误,分析了学生产生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并提出了一些教学对策。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整指全称限定词主要包括"全"、"整"、"满"等,这些词的词汇意义相近,但又各有不同的句法、语义限制。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时常常出现偏误。文章分析了留学生学习整指全称限定词时出现的偏误类型,并从语际难度、语内发展难度、教学误导等多方面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整指全称限定词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近54万字的印尼留学生的语料中分级别调查印尼留学生书写汉字的偏误情况,总偏误字数为735个,我们描写偏误情况做了分析,并且根据调查的偏误类型,提出了教学指导。  相似文献   

11.
越南学生学习汉语频率副词“再”和“又”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汉语副词“再”和“又”在表示频率时有共同的相似点,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时难以正确区分和掌握,常出现不同的偏误。通过收集、考察越南留学生作文语料,发现越南留学生在使用“再”和“又”时容易出现三种偏误:一、误用,如“再”的误加、“再”和“又”的遗漏和重叠、“又”的错序;二、混用;三、回避使用。据此提出教学策略,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在讲解时要注重“时态标记”的讲解,要注重通过对比分析和切合实际的举例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寻找和总结规律的能力,在设计练习时应该有所侧重、形式多样。  相似文献   

12.
阐述如何在VB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在学习上的"错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以达到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思维发展、能力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编辑改稿是对稿件进一步优化的过程,需从文稿内在的思想价值和外在的语言表达上进行全面把握;编辑改稿的最佳境界不仅是要“改对”,还应该“改好”,使其思想内涵得以升华;要走出观念误区和行为误区,避免“漏过错误”和“改正为误”;要坚守“改必有据”的原则,明确编辑的权限、责任和义务,对作者、读者、社会和历史负责。  相似文献   

14.
对于学习越南语的中国学生来说,越南语人称代词的使用算是一大难点。由于越南语人称代词没有类似汉语中绝对中性的人称代词"你""我""他/她",致使中国学生常常无法恰当地使用越南语人称代词,给日常学习生活、交流交际甚至实际工作带来不少的困扰。结合教学经验,对中国学生学习和使用越南语人称代词常犯的偏误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纠正错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作为语料来源,分析并归纳了留学生在汉字习得过程中的别字偏误类型。文章对别字进行了分类归纳得出:别字偏误的类型主要有形近别字、音近别字、异形同音字。本文在分析中又考察得出别字产生的三个方面的原因:汉字文化背景因素、汉字认知心理、汉字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每天看报,只要稍稍留心,就发现差错不断。所以民间有"无错不成报"之说。本文以《新京报》的天天"更正与说明"为样本,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并以我国的著名报刊出版家邹韬奋先生和美国的媒体纠错机制为例,旨在抛砖引玉,让我们的报纸及其它媒体差错少些少些再少些。  相似文献   

17.
面对严峻的全球反恐形势,海事组织为了防范海上恐怖主义及其它来自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威胁,制定了《国际船舶和港口设施保安规则》(ISPS规则),并已于2004年7月1日实施。但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经验不足,通过对保安规则的具体实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船舶在实施ISPS规则时针对船舶限制区的安全管理产生的一些误区。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学生对短语get away with“做错事而不受惩罚/逃脱责任”的语用错误,简析了get away with的用法误区并归纳其常见用法,最后提出相应的短语教学建议。短语get away with常与not使用在否定句中表达“A不(能)让B做了某事而不受惩罚”或“A不放过B做了某事”以及“不让某人逃脱做某事的责任”,两种常见的用法总结如下:(1)A+助动词,情态动词+not +have/let B get away with(doing)sth.(2)sb.+助动词/情态动词+not+get away with(doing)sth.  相似文献   

19.
母语为英语的学生有关汉语介词"在"使用方面存在诸多偏误,以此为出发点,通过汉英对比,分析"在"和相应的英语对译介词在语义、句法、语用上的区别和联系。考察汉英之间的本质区别以及"在"的特点,让留学生体会汉英两种语言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表达方式,从而使学生减少偏误,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20.
姚芳 《青海师专学报》2010,30(4):115-11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了"是个非常复杂的语法词,学生在了解了较为典型的语法规则后,往往简单盲目地泛化使用,因而导致了许多似是而非的结构和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