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加强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是当今世界各国学校变革的主要趋势。为积极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努力推进学校整体性变革,欧洲各国纷纷通过立法保障家长的权利,多样化实践家校的联系,强化家长的消费者角色,加强家庭与学校的伙伴式协作关系。多元文化背景下欧洲家校关系的发展深受欧洲社会文化宏观变革、家庭学校机构关系中观改革、家长及教师自身认知态度微观行为等不同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家庭与儿童的学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家庭生活课程(包括亲子关系、家庭生活安排、家庭期望与监督)、家庭作业、学校与家庭的关系、家长参与、家长教育、家庭和社区几方面,综述、介绍国际学术界对于家庭与儿童学习关系的研究成果及其具体的实践应用,回答了学校应如何去影响家庭的行为,才能有利于儿童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现代教育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利用家访,寻求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方法,建立一种和谐的沟通关系,是保证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现代教育倡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的影响、家庭所提供的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和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家长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呢?利用家访,教师积极寻求与家长合作沟通的方法,建立一种和谐、有效的沟通关系,是保证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学校、家庭的联系,多角度地充分发挥教育功能,会更加有利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态度。在实际工作中,要通过不断的家访工作,尽快掌握与家长的相处、交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教育每天都在进行,而家庭培养和学校教育又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和家长沟通十分必要。如何做好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是一线班主任的首要任务。一、尊重是沟通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摆好摆正自己和家长的位置。切勿以专家自居,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教训家长,不要发号施令似的老是说"必须""应该"怎样,更不能责怪家长,要尊重家长,多倾听家长的话。家长与教师同  相似文献   

5.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好三方关系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家庭与学校的协调是通过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来实现的.家访、家长会、"家校通"都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不是一个孤立、封闭的过程,而是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学生是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影响下成长的,教育学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良好的家校沟通可以加固家庭、学校之间的桥梁,缩短教师和家长的距离,拉紧教师、学生、家长间的关系,促进学校与家庭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  相似文献   

7.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近几十年主要发达国家推动教育改革的主要现象之一。在英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也成为该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尝试分析英国家庭与学校之间关系的历史演变,加以审视家庭与学校如何彼此联系,及其更广泛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8.
仇兰云 《成才之路》2011,(26):70-71
当代的家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作为家庭未来唯一的希望,家长自然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问题放在了首要位置。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互相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是否有效,还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配合和支持,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更为突出。家庭、学校成了学生活动的两个主要的场所。一方面,作为家长,很想知道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教师也很想知道学生在家的某些情况。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而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如何协调好三方关系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家庭与学校的协调是通过家长与老师的沟通来实现的。家访、家长会、“家校通”都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美国家长教师协会协同有关专家制定了<家庭与学校合作的国家标准>,关注的焦点是家长、学校与社区能共同做什么.这一标准对提高我国的家园合作效率有借鉴意义.促进家园合作的策略包括重视幼儿园与家庭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双向沟通的重要性、尊重家庭的多样性以及构建家庭成长的支持系统等.  相似文献   

11.
李静 《现代语文》2010,(1):84-86
在《培养反思力》这本书里,约翰·杜威说过一句话:“学校生活应该是家庭生活的扩展,是孩子们早已熟悉家庭活动的延续。”这句话无疑强调了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的紧密关系。对学生而言,家庭生活未尝不是学校生活的扩展,未尝不是孩子们早已熟悉学校活动的延续。在这样的延续过程中,教育的参与者就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了,家长们的介入成为可能,这个介入的过程也使得家长自然开始对学校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2.
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伦理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焕琦 《中国德育》2006,1(3):44-49
当前家校关系中存在着大量不良交往行为与认识误区。“挑错”模式导致学生并不希望家长和教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学校化”使学生的学业压力“雪上加霜”;学校和教师依仗教育权力在态度上对家长缺乏尊重。种种不良交往行为与认识误区已严重影响了家校关系的正常发展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矫正“家庭教育学校化”的倾向,建立学校与家庭平等合作的伦理关系,培养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态度与能力,坚持充满伦理意蕴的家访以构建和谐的学校和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13.
家庭、学校、社会,是教育子女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环节,而家庭则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家长,家庭教育的意义非常重大,绝不能低估它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教育者——班主任,更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理应与家长主动沟通,使学校、家庭紧密配合,只有坚持这样做,对学生的成长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家长的文化水平、教育方法、观察学习的角度与教师存在着种种差异,班主任与家长接触时难免发生一些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和班级教育任务的完成。为了妥善协调好与家长的关系,班主任在与家长联系沟通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对家庭和学校的关系,我认为家长和学校应该是合作伙伴,是孩子奔跑的两轮、是孩子飞翔的两翼,两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缺一不可。和谐高效的家校共育,就是充分发挥好家庭和学校的作用,让两者形成合力,共同把孩子培育好。但是,在实施家校共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家长和学校之间还是要有一定的责任边界。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与家长关系的现状分析——从几则案例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学校产生后,教育就不是学校或家庭单方面的事,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从理想的角度说,教师与家长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他们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似乎是件当然的事,但事实上,相互阻隔、疏离或单向支配却是当前教师与家长实际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请家长的“四戒”78中姚佳宏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中,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是这个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而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直接体现。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往往是通过家访或请家长到校谈问题等方式进行的。据笔者所知,目前在请家长配合学校做...  相似文献   

17.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两个重要方面。因此,家校合作一直是学校、老师、家长关注的重点,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断探索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在家庭与学校关系中,家庭一般处于一种被动状态,  相似文献   

18.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呼声由来已久。早在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就指出,所谓理想的学校,就是“一种更系统、更扩大、更加明智和更适当的方式去做大多数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只能以一种比较简单和偶然的形式去完成的工作罢了”,学校的任务,就是“加深和扩展它关于与家庭生活相联系的价值的观念”,在他看来,没有家庭及家长的参与,要实现青少年“自由,圆满的生长”则几乎是天方夜谭。时至今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仍更多地局限于单向度地对学校教育的服务,参与的层次低且大多流于形式。认识是实践的先导,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理性的认识是超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障碍、建立良好家校关系的前提。  相似文献   

19.
家庭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时代家庭的性质与职能、家庭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家庭与学校的关系都有变化。在现代社会 ,家庭的教育职能趋向衰退。而学校不仅承担固有的教育职能 ,而且代替家庭承担附加的“照管 (未成年人 )”职能 ;另一方面 ,家庭接替学校承担它难以胜任的教育职能 ,使孩子不遗余力地充实在学校吃不饱的肠胃。这使得现代社会中家庭与学校双方的职能出现错位。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适应社会的发展 ,目前 ,发达国家以家长 (包括未来的家长 )为对象的双亲教育活动日趋活跃 ,这些活动将促进家庭教育从经济型向理智型转化  相似文献   

20.
钟宝 《中国教师》2008,(14):42-43
<正>家访是教师进行家长工作,沟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使之相互配合,共同教育学生的一种主要的、经常采用的有效方式。通过家访,教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增进师生情谊,沟通学校、教师、家庭之间的关系,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扫除学生因家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