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太平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卷帙浩繁,体裁不一,不是一人一时的著作.最初的来源可溯至西汉成帝时甘忠可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但主要撰写成功于东汉中叶.从《太平经》成书所经历的时代看,它是汉代儒、道斗争的产物.可是,它不是汉代道家思想,而是伪冒"道"名的汉儒神学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太平经》是东汉时早期道教的重要文献,因口语性强,其语言研究价值渐受学界重视,特别是对其中的词语,学界时贤纷纷撰文进行考释。文章选释几个诸家未及和辞书失收的词语:究洽、苟空、拘校、比连、分理。  相似文献   

3.
从元气本原论、天人关系论、阴阳矛盾论等方面分析 ,《太平经》体现了易学哲学的宇宙生成模式、宇宙结构模式和宇宙通变模式 ,对易学在汉代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探讨《太平经》的易学思想 ,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其在中国古代易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道教经典著作《太平经》在东汉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地方割据形成、统治思想衰败等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书中体现对汉代社会现实的折射,如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提出了"以道治国"和"以民为本"的进步思想,在妇女问题上也有自己朴素的进步见解。《太平经》对后世研究汉代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史学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重要经典之一。该书卷帙浩繁,内容驳杂,然宗趣大体一致,亦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道,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书中讲“阴阳和”,讲“三合相通”,讲“太平”,等等,这些概念与命题闪耀着和谐之光,从宗教与哲学层面上解读并构建其和谐思想体系,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对现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平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义,文中提出的“治太平均”、“共养万物”、稳定不变的生态平衡、中和自然的人类社会模式的思想,其实就是空想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我国早期道教的一部重要经籍——《太平经》(即《太平清领书》),据说出自东汉于吉之手,后来传给琅邪人宫崇。全书原有170卷,以“十天干”为部,每部17卷,但由于年代久远,该书在流传过程中已有缺佚,现存明代《正统道藏》中的《太平经》仅57卷。今人王明先生据《正统道藏》本的《太平经》残部以及唐人闾丘方远的《太平经钞》,编成《太平经合校》,这是目前最为完备的本子。 对《太平经》一书的研究,早在3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汤用彤教授就发表了《读<太平经>书所见》,此后王明、卿希泰诸教授均纷纷撰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发已见。海内亦有不少学者热衷于《太平经》的研究。但就笔者所知,迄今为止,对蕴含在《太平经》一书中的《易》学思想,海内外却尚未有人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太平经》真面目的认识。本文打算在这方面做点“补缺补漏”的工作,以助于人们了解《太平经》的《易》学思想,从而更全面、更准确地认识并把握中国道教思想乃至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的脉络。 《后汉书·襄楷传》称,《太平经》“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这就很清楚地说明《太平经》的术数味道是很浓的,同时也透露了《太平经》的理论体系乃是以《易》学为  相似文献   

8.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是研究东汉语言的一部极其珍贵的语料。本文拟对《太平经》的中几个词语进行阐释,可订补《汉语大词典》的某些说法。  相似文献   

9.
揭开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神秘”、“幻想”的面纱,即显露出它的经济思想以人类的生存、延续为基点的人道主义色彩。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追求人类自然生命欲望的传统文化。其思想特质既为早期道教的迅速传播打开了局面,又为早期道教的分化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0.
《太平经》语词再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中某些词语,前人无释,今解释如下:晏早,也作晏蚤,基本义为“早晚”。悃悒,义为愤懑忧郁。厌御,义为抑制、防止。厌畏,义为压制、威慑。根柄,义为根本。比连,犹接连、连续。周流、周Liu、舟流,义为普遍流行。闿示,即开示,开导启示的意思。解示,犹开示。  相似文献   

11.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包含了许多口语成分,是研究东汉语言的一部极其珍贵的语料.通过介绍<太平经>中出现的"不但"、"及以"、"要当"、"会当"、"应当"、"必当"、"悉尽"、"悉具"、"都并"、"都毕"、"何所"、"反还"、"还反"、"反复"共14个双音节虚词,通过这些双音节虚词的考察可以探知汉代虚词的复音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的重要经典。该书的作者痛感当时政治黑暗,宦官专权,社会动荡,贫富分化严重,社会问题成堆,而官方道德又已失去教化民众、维系人心的社会调控作用,故以代天化民为己任,继承发扬古代"以神道设教"的传统,吸收天人感应、因果报应思潮,营造了一个独特而又庞杂的伦理道德体系,以试图回答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该书对后来道教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对《太平经》中的理想社会模式进行一些简析。  相似文献   

13.
太平观念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东汉,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社会理想。《太平经》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太平的理想社会,它将太平理想理论化、道教化;太平观念与气化学说相结合,构成了自然性和神秘性融为一体的太平气理论,成为实现太平理想的理论基础;太平理想的核心是强调和谐,君、臣、民三者要并力同心,和衷共济;社会和谐是太平盛世的主要标志,实现太平理想的重要途径是德治;财富共享、人人劳动、相爱互助和免除刑罚是太平理想国的主要特征。太平理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众的愿望,但缺乏现实基础和实现的可能性,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相似文献   

14.
揭开早期道教著作《太平经》“神秘”、“幻想”的面纱,即显露出它的经济思想以人类的生存、延续为基点的人道主义色彩。这一思想植根于中华民族追求人类自然生命欲望的传统文化。其思想特质既为早期道教的迅速传播打开了局面,又为早期道教的分化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是汉代道教经典,其中蕴涵了丰富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和尊重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太平经》是我国早期道教经典的代表著之一,成书于东汉后期,其宗旨是用道教的理论和方法,来革除社会弊端,缓和社会矛盾,达到致太平的目的。由于该书不是出自一人一时,所以思想内容比较庞杂,基本特点是“以阴阳五行为家,而多巫觋杂语”(《后汉书·襄楷传》)。但从政治思想的角度看,该书除了具有道家的思想特点外,还融合了大量的儒家思想,把儒家思想道教化。该书在宣扬宗教唯心主义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进步的合理的思想,不仅为统治阶级提供了“治世良方”,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要求改变社会现状的愿望,因而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所利用,成为发动起义的理论根据。本文仅就其社会政治思想方面的几个问题加以叙述。  相似文献   

17.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中贯穿着追求和谐的道德理想,在"阴阳中和"这一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从多个层面提出了社会和谐的理想:君、臣、民"三合相通"的上下和谐;人各有宜、男女相和、人际互助的社会和谐;"得天地人和悦"的人天和谐。在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些思想资源依然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太平经>是中国道教的第一部经籍,书中出现了许多有别于上古汉语的新词新义,反映了东汉时期的语言面貌,其中某些用法可以纠正补充<汉语大词典>的某些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先秦严格说来是没有真正文学性散文的。先秦的历史散文是学术著作,只不过是在行文中为了增加其生动性,偶尔也动用一些形象化的手段,使之涂上了一些文学色彩;先秦的诸子散文,作者诸家也只是为了增强论辩效果,除讲求文字的修饰与推理的严密外,也偶或运用一些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将哲理寓于其中,其目的也不外是更易于使人理解与接受.所以诸子散文就其实质来说仍然是说理文。在先秦诸子大家的著作中,引用故事最多的还是《庄子》,这一点早已为前人指出,说他的文章“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后言日出,和以天  相似文献   

20.
《太平经》程度副词并用现象具有同义并用、并用方式随意,并用后无新增功能、无新增语义等特点。它们的涌现,一方面是出于语用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当时汉语词汇的复音化趋势。它们是中古汉语词汇发展面貌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