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窦娥冤》剧中,窦天章的出场次数并不算多。然而,在整个剧情的发展过程中,窦天章却是一个“灵魂”人物。窦娥悲剧命运的形成及冤屈得以昭雪和窦天章有着直接的联系,窦天章的教化对于窦娥在面临“情”和“理”、“贞”和“孝”的抉择时起到了决定作用,窦娥以生命为代价所坚持的“贞节观”的最终取胜,从另一角度看,也是关汉卿所认同的窦天章的伦理道德思想的胜利。  相似文献   

2.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 ,然而两国无论在民族特性、价值取向、社会风尚还是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近代中国成为英帝国主义罪恶的鸦片走私贸易的最大受害国 ,有其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日本社会由于其具有崇尚极度劳动的民族特性 ,并深受武士道修身律己、清贫节约的思想影响 ,再加上饮食习惯十分保守、刻板 ,因此它没有步中国的后尘受鸦片流毒的侵害 ,从而避免了一场巨大的民族灾难。本文从鸦片流毒这一角度对中日传统文化的差异作一初步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3.
林纾以文言创作的中长篇小说,真实、全面地反映了民国前后广阔的社会生活,传播了新的社会理念与知识;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创作模式,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同时,小说也暴露了林纾思想中固守封建伦理道德之守旧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从1840年到新文化运动,近代中国始终涌动着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思想启蒙的终极目的——人权觉醒、人格独立和理性自主终未达到。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救亡引发启蒙,启蒙推动救亡,二者互为表里,密不可分;二是封建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近代社会现实使近代中国启蒙运动面临着强大的阻力;三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性和自身素质也影响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的武士道文化是对先前武士道精神的推陈出新,体现了道德、文化的共通与变异。它继承了先前武士道精神的许多优良品质与德行,同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它又逐渐变更了“忠”的内涵,把武士的道德追加为全民的道德。内省的道学工具转变为军国主义的精神工具和战争工具。它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带给日本现代化建设强大精神动力和社会美德的同时,也引发了极端民族主义、军国主义的产生。  相似文献   

6.
张謇和涩泽荣一分别是日中两国近代史上伟大的实业家,两者的义利观在同时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文中以近代化程度为基准,比较两者的义利观在向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的相异性,并从这一角度来探讨日中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内在文化传统与外来近代化思想的融合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日本近代翻译文学的兴起,对中日两国文学界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中日两国在对外来文学的消化、吸收和创造的过程中,踏上了不同的文学发展道路。本文通过文学比较的方法,研究中日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两个国家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以及在该背景下翻译小说的取向性和方向性的异同,阐述了其对两国近代文学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贽是晚明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批评家,他终其一生反叛传统道学思想。从时代、地理、家庭环境及其心学渊源来探讨李贽人格之形成,并以其形成之人格与封建儒教之对立来探讨李贽的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9.
鲁四爷并不代表着封建政权对祥林嫂实施迫害,他只是封建思想文化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忠实维护者之一;鲁四老爷也不是迫害祥林嫂致死的元凶,他只是对祥林嫂进行精神打击的众多人之一;是鲁镇这个高度思想化的环境联合绞杀了祥林嫂.  相似文献   

10.
"武士道"是日本战国时期武士在职业上和日常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训条。本文主要分析了"中世纪的武士道"是如何发展为"近代武士道",并嬗变为"现代武士道",从而沦为日本侵略者的精神支柱和战争工具的。下层武士领导的倒幕运动是"近代武士道"产生的萌芽,明治维新是从"中世纪武士道"到"近代武士道"发展的转折点。最终,由武士领导下的明治政府迅速建立起军国主义体制,踏上军国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20世纪人类社会最凶残的敌人法西斯主义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是,战后国际社会对德日法西斯的清除却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其中,德国法西斯的清算和根除较为彻底.而日本法西斯残余则继续存在,至今,这种残余对东亚地区的和平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亚敏 《考试周刊》2010,(34):29-30
本文主要通过中日两国的神话传说、对树木、自然的情感,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渗透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表现了日本人"爱自然、嫌人为"和中国人"轻自然、重人为"的不同自然审美情趣。在此基础上又探求了形成不同审美意识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近代转型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伦理道德在近代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酝酿孕育时期、太平天国时的准备时期、洋务派和改良派的中西比较、戊戌至辛亥的建立时期,它在中国近代产生了三次较大的转折,即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表现为由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思想文化,最终深入到道德文化的逻辑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4.
日本文化既具有固有的民族文化发展传统,又具有摄取与融合外来文化的"多元性"、"复合性"、"杂种性"特征。古代日本主要接受与融合以儒学和宗教为中心的中国文化,亦即"唐化"或"汉化";明治维新后,日本转向"文明开化"、"脱亚入欧",吸收与摄取西欧文化,即"洋化";二战后日本则"返亚入美",积极引进美国文化,以走向"美化"道路为其主要特征。在历史上,日本文化受"汉化"影响之深,迄今仍能在各个领域发现中国文化的深刻烙印,而中国文化在近代以后同样受到了日本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但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相对稳定的伦理道德之间又必然不断地产生着冲突,因此两者陷入了"两难困境"的局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当今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伦理道德的约束,而伦理道德的进步同样也需要科学技术的推动,因此,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彼此之间的这种关系应该如何去维系和协调,才能够使得科学技术与伦理道德协调而平衡的发展,以更好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日本逐渐崛起成为世界大国,而支撑日本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武士道。在二战中,军国主义歪曲并利用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并将其作为日本士兵肆意屠戮中国人民的借口。关于什么是真正的武士道精神,在文化的融合中,我们的伟大先贤孔子的儒学思想又对武士道精神何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精神和孔子儒家思想的剖析,找出二者的异同,找到孔子思想对武士道精神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武士道是日本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独有现象,自九世纪武士登上历史的舞台,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今在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本文截取了武士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即近世武士道(1868年明治维新至1945年战败投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在近代的尤其是在军国主义支配下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下半叶,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都出现了新局面,其中一共同之处即都开始派员赴海外留学。说起来中国人到欧美学习并不晚于日本,早在1847年,被称为华夏第一留西学人容闳即赴美,并在以后著成《西学东渐记》,而日本幕府正式派遣留学人员则是在1862年(此前某些强藩也曾派人赴海外学习)。当然,当时容闳之留学尚属私人性质,并非“公派”,但已开启近代中国人到西方求学之风。1866年,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以西欧学校教育为主要内容著  相似文献   

19.
武士道,乃是武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产生于公元8-9世纪日本武士群体的战争实践生活,12世纪末随着镰仓幕府的建立而逐渐演变为武士阶级的道德规范,后在日本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被儒学争佛教赋予了顽强的生命力,逐渐沉淀于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之中,成为其民族精神.仔细考察武士道精神在日本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我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中确实起着一种强大的推动作用,它所具有的物质化能量或许正是我们自己所缺少的.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日两国的文化关系中,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中国近代这个特殊时期,中国东北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关系变得更加复杂.侵略与反侵略无疑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文化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宽泛的,本文仅从教育层面作以考察,通过对近代中国东北与日本的教育交流状况研究,以揭示这一时期教育交流所具有的特殊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