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芳吉作为爱国诗人早已享誉华人世界,而他作为教育家尚无人为之立论。从吴芳吉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落笔,从人生观、认识论的高度,论述诗人、教育家吴芳吉教育实践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2.
吴芳吉是现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新诗”诗人,作为良师而益友的“学衡派”学者吴宓,对其在生活上进行无私的帮助和文学上细心的指导。吴芳吉应吴宓之请创办《湘君》杂志,与《学衡》“精神同”,当然“旨趣”各异,包括刊物的内容、风格、目的各有所重,且吴芳吉是《学衡》重要的撰稿人之一。以二杂志为媒介,两人进行广泛的文学交游:“矫正伪新派文学之失”;以丰硕的文学创作对“新诗”进行探讨;文学批评的“相互琢磨,斯得其正”。  相似文献   

3.
吴芳吉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对新诗发展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并身体力行写下了大量的白屋体新诗。吴芳吉主张新诗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要与西方平等交流,要继承传统精华为我所用,要创新,要有时代新精神,倡导写真诗、抒真情。  相似文献   

4.
吴芳吉以“旧形式写新思想”的诗歌主张,在新文学运动中独树一帜.其“白屋体”既锤炼了一切现代口语新词,又继承了古典诗词的词汇语法,而且有丰富的内容.他的独特的诗歌形式和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在诗歌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柳亚子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不但他的诗名满天下,其一生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高尚品格也为世人所赞颂。从这点而言,他不愧是位“行义高于文采”的诗人。近来重读亚子先生部分诗篇,又勾起了我多年来的一个疑团。那就是亚子先生在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写的《感事呈毛主席》一诗,长期以来被看作是他“私心发作”的代表篇。我查阅了几乎所有发行的解释毛主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六年制语文第九册23课)“天寒白屋贫”句,学术界多将其中“贫”字翻译为“贫穷”。如《唐诗鉴赏辞典》说道:“‘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简陋的茅房,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教学参考书》也持类似观点。虽说“诗无达诂一,但艺术鉴赏必须尽可能地吻合作品原意。在这里,我认为“天寒白屋贫”的“贫”字,如释为“稀少”,则更有助于领悟该诗的意蕴。  相似文献   

7.
几点说明     
一九六四年五月,我教学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风景谈》,由于作者当时写作环境所使,写得比较含蓄,有些意思不易理解。我决定写信向茅盾先生讨教,几天后他给我复了信,使我十分感激。六六年冬,我又到北京,拜访茅盾先生,他亲切地接见了我,跟我谈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勉励我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对我说:“你还年轻,做老师是光荣的,不要怕挫折。”“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出处,我根据茅盾先生的指点,在孟昌同志翻译的高尔基《论文学》一书中找到了。例如《谈谈〈诗人丛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说,我们的时代正在把一些崭新的题材列入诗歌的领域,例如,  相似文献   

8.
作者 1969- 1975年曾在吴宓好友杜钢百教授处工作 ,经其绍介 ,多次就教于吴宓先生。本文所记吴先生谈话 ,内容涉及儒、佛、《红楼》、鲁迅 ,以及先生友人吴芳吉等等。  相似文献   

9.
吴芳吉以其丰富的创作实绩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纠偏,探讨所谓的真正理想的“新诗”。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吴芳吉接受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但是,他是从诗人创作的客观规律论说之,并且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达到“大同世界”的理想,去匡正“无政府主义”的空想。  相似文献   

10.
我州著名散文诗作家罗文亮先生经常说:“生活是那样的多情而明快,时时撞击着我的心扉。我要及时地讴歌它,自由舒展地吟咏它。”不过,当我认真重读了他的三本散文诗集《布依情》、《布依人的婚恋》、《神州拾韵》后就感到,与其说是生活对诗人多情,不如说是诗人对生活多情。正是如此,他才能“多情而明快”地写出这么多动人的诗篇。所以说,这些作品就是罗文亮先生对生活多情讴歌的结晶。  相似文献   

11.
一份遗嘱     
“书本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看几页你就离去了。”这是出自现代“诗人”方靖凯同志的悲叹,下面是他的书本《名人故事》的遗嘱:(先声夺人的开头方式。)哎呀!我是《名人故事》,本来我好好的在书店里待着,都怪那天是我的“放架日”,都怪那天又恰逢小主人去逛书店,就这样,从此我的悲惨生活开始啦!(大段的陈述,假如能“拆”成一些小段,怎么样?)小主人把我带回家,就迫不及待地非礼我。  相似文献   

1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大多数唐诗选本都选到。但对其中“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白屋”的注释,却可商榷。对“白屋”《唐诗选》注为:“贫家的住所。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是古来对‘白屋’一词的解释。”《中国历代诗歌选》等的注释亦大同小异。这些注释基本源于《汉书·吾丘寿王传》颜师古所注。“白屋”本身的注释虽无可非议,但在本诗中未免失之偏颇,过于拘泥。首先,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旅人投宿的冬景图,题中,逢雪”二字和诗末“风雪夜归人“表明当时的天气是寒风凛冽、雪花飘飘。因风雪阻途、加之千嶂万壑笼罩着霭霭暮色,在此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旅客方舍道“投宿”,而且诗的前两句主要表现远处的  相似文献   

13.
侯少隽 《现代语文》2006,8(9):74-75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与意境论密切相关,王国维还提出了诗人修养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代序》中有这样一段字:“他认为伟大的诗人必然有高尚的人格,人格卑下不可能创作出伟大的学作品。”俞平伯在《作诗的一点经验》(《新青年》8卷4号)声称;“至于怎样才能解放做诗底动机?这关于人格底修养,是另外一个问题。”康白情的《新诗底我见》:“要预备新诗的工具,根本上就要创造新诗人;瘫就是要作新诗人底修养。”吕进先生提出“抒情诗人应该有两方面的基本修养:一个是人格精神,一个是艺术功力……诗人的人格精神的核心,一是他作为诗人在诗中的状态,二是他作为诗人对自己使命的把握。  相似文献   

14.
80年代后期以来 ,诗人写散文随笔 ,已不鲜见。较有影响的有于坚的《棕皮手记》、翟永明的《纸上建筑》、王小妮的《手执一枝黄花》 ,以及王家新、海男、陈东东等的作品。这些诗人的散文和随笔往往在文字上讲究意象表达的精确性、思维的绵密性 ,并擅长于记述、讨论深刻的精神问题和内心体验。近日拿到马启代先生的一本散文随笔集《心巢》。虽然对马启代先生了解不多 ,但知道他是位诗人 ,出了许多作品集 ,而《心巢》是他第一部散文随笔集 ,这样我便少不了要对“第一”说两句。在我看来 ,这部文集具有诗人散文所具有的共同性 :文字上的讲究和对…  相似文献   

15.
我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本书一《白屋诗选》。书的封面由几叠绿叶构成了一座“白屋”,除了这寥寥几簇绿叶,剩下的全是纯白,白得叫人心颤,就像我人生岁月里那些下着雪的冬日。  相似文献   

16.
“白屋”辨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是被誉为“五言长城”的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的绝句,诗题是《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人们在读到“天寒白屋贫”这一句时,常常很自然地把“白屋”理解成被白雪覆盖的茅屋。其实这是雪和“白屋”的偶然巧合。“白屋”特指贫寒人家的居所。《汉书·王莽传》:“开门延士,下及白屋。”颜师古注:“白屋.谓庶人以白茅覆屋者也。”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三期中有段仕德老师的文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之我见》。认真拜读后,我觉得将诗中“的夜归人”理解“为主人冒着风雪连夜赶回来”为妥。刘长卿的这首诗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日暮苍山远”是写投宿的时间及原因“;天寒白屋贫”是写投宿的地点及天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写借宿后的所闻……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诗的主体字“是贫”,这是来自从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诗中通过“对白屋”的实写来证“实贫”,通过对冬夜风雪的描绘来烘“托…  相似文献   

18.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出自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一直以来,我对诗中的“夜光杯”迷惑不解,不知其是什么材料所制,难道真能夜间发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特地查找了资料。“夜光杯”一词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版《辞海》中这样解释:“用美玉造的酒杯。”而江苏古籍出版社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对  相似文献   

19.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盛唐刘长卿的一首著名五绝。对这首诗的释义和理解,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这些争论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表现在诗文的释义上:第一句“日暮苍山远”之“苍山”是特指还是泛指,“远”是尚远还是似乎更远;第二句“天寒白屋贫”之“白屋”是简陋之屋还是覆雪之屋,“贫”是稀少还是感觉贫寒;第三句“柴门闻犬吠”之“闻”是诗人闻还  相似文献   

20.
著名史学家高敏教授撰著的《南北史掇琐》一书,于2003年8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高敏先生为推进南北朝史研究所作的又一贡献。 捧读《南北史掇琐》,首先使我们深感兴趣的,是高敏先生自撰的长篇序言。在这篇序言中,高敏先生详尽地分析了《南北史》值得称道的学术作用。 “二十四史”中的《南史》和《北史》,合称《南北史》,均出自唐代李延寿之手。历来对《南北史》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论,究其因,盖缘于〈南北史〉与其他断代史著不同的下述两个特点:其一,“二十四史”中既有《南史》、《北史》,又有记载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