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芙蕖》一课,对“群葩(pā)当令时”注解为:“正当各种花开的时令。葩,花。当令,正当时令。”此处注解从字面上看似乎无误,可是联系下文来看,便觉不甚妥贴。全句为“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敷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从全句看,是强调“群葩”除当令开花数天内为人们所观赏,此前此后都是无人过问的时候了。这里的“群葩”即百花,是指除芙蕖以外的各种花卉,它们开花的时令是各不相同的,春夏秋冬四时都有。原注语意含糊,容易误解为“百花盛开的季节”。再则,从语法上讲,此句主语应为“群葩”,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第一册李渔的《芙蕖》中有这样一句话:“谱云:‘产于水者日草芙蓉,产于陆者日旱莲。’”课本在该句下注日“[谱]:明王象晋《群芳谱》无所引之,指何书待考。”按:“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日旱莲”二句引自《广群  相似文献   

3.
《庄子·齐物论》云:"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庄子集释》,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一册,51页)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是清代著名戏曲作家李渔(1611一约1680),号笠翁。他的创作深受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创作主张的影响。他在《闲情偶寄》等文章中提出了“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脱窠臼,,、“贵自然”等等剧本创作理论。李渔的一些随笔,杂感作品就是他创作主张的实践。 《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中的《种植部》。古往今来,以荷花为题的作品不可胜数,李渔抓住了芙蕖与人的关系这个主脑自为一家,别开生面,写出了前人未写之情。  相似文献   

5.
《尔雅》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词书,是训诂学的代表作。在晋郭璞之前曾有过许多家注解,但都亡佚了。郭璞的《尔雅注》是完整地保存到现在的最早的《尔雅》注本,历来为世所重,在训诂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年来,笔者在钻研雅书的过程中,发现郭氏关于《释诂》中“肆”字的一条注释似有误。由于不仅仅是一个字的注释,还关系到对古汉语中反义同字词这类词的某些解释,而且说者多有,莫衷一是,似成为训诂中一个难题,故有必要专篇讨论一下。  相似文献   

6.
7.
一、自学目的:学习归类分点的说明。体察使说明性文字带上文艺色彩的某些手段。二、自学重点:课文第二节。三、自学提示: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酷爱荷花,提倡种植荷花,为此撰写了《芙蕖》一文。这篇课文节选自该文的第二段。这段文字,以归类分点说明的方法,有条不紊地介绍了荷花的一些功用。芙蕖(即荷花)的姿色适于观赏(可目),芙蕖的香味好闻(可鼻),莲藕适于食用(可口),枯荷叶能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导读可取这样的方式:用一套题目供学生自读时练习,并就题目答案向他们作必要的讲评。这套题目当有一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系列顺序——这一顺序是与学生“初步阅读——再次阅读——扩展阅读”的阅读顺序相适应、统一的;题型则应简明精炼、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9.
李渔的《芙蕖》是篇新课文,这个作家的文章,过去中学语文课本中从未选作过教材,对于其人其文,以及《芙蕖》一文中的有关知识,目前的参考材料还不多见,本人不揣冒昧,兹将管见所及,笔之于后。一、李渔生平李渔(1611—1680)字笠翁,号觉世稗官,明末清初兰溪(浙江省兰溪)县人。清康熙时旅居金陵(今南京市)晚年移居杭州西湖之滨,又号湖上笠翁。他在文学史上以研究戏剧理论、从事传奇创作著称。由于明朝后期散文对他的影响,他也写过不少随笔、札记之类的小品,时称李十郎。他写文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说:“比较,是最好的事情。”(《且介亭·关于新文学》)语文教学时,选择一些与课文相近的文章,拿它与课文比较,确实也是一件大好事。它可以扩展师生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掌握所教课文的重点与特点,进而概括共同的写作规律,对提高我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是很有帮助的。高中第一册新选课文《芙蕖》是则生物小品,它说明了荷花的种种可人之处,写得结构井然,详略分明,情趣横生。象这种篇幅短小,笔墨精练,文字也并不艰深的文章,学生一般容易读懂,因而教读时不宜纠缠在字、词、句的繁琐串讲上,而应将教学的重点落在如何从篇章结构和写作手法上汲取教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采取以比较为主的方法是较为适宜的。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12.
清朝戏剧家李渔写的《芙蕖》(收入《闲情偶寄》卷十四种植部下),是一篇文情並茂,趣味盎然的科学小品。他向读者介绍大家都很熟悉的荷花,却不落俗套,很有诗情画意。文章的开头就很别致:“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作者要说明芙蕖是草本花,却不先下结论,而从辨异同入手,接着又引书为证,最后才得出“则谓非草本不得矣”的结论。文字简练,却又引文曲折,委宛有致。第二段介绍芙蕖的功用,并说明作者为什么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课文《云赋》引用了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的诗句。编者对其中“览冀州兮有余,横四海兮焉  相似文献   

14.
读《中等数学》84年第一期《消参法一例浅注》一文(以下简称《浅注》),颇受启发,但读后发现,该文对例题的解答虽然使用了六种方法,且得到同一答案,但是答案是有问题的。特对《浅注》一文,作浅注如下,以正其误。  相似文献   

15.
<正>现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之《孟子》选读部分,选入《孟子·梁惠王下》一段文字: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  相似文献   

16.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对于这句话里“不慕当世”,课本注解为——不羡慕掌权做官。因此.很多分析文章,把张衡所担任的官职常常多年不被提升的原因,归结于本人不愿当官掌权。这样的错误分析,显然受课本原注的影响。这里辑录了两条关于“不慕当世”的注释意见,以供教学参考。许多注本把“不慕当世”解释成“不羡慕做官当权”,当成张衡不愿意做官掌权的意思了。显然,这是由于没弄明白“当世”的本意。结果“慕”字也跟着讲错了。由于不羡慕做  相似文献   

17.
《吕氏春秋》中有一条史料记载,笔者通过对《史记》、《左传》、《管子》等史籍的拾遗弥缺,考辩史籍对此条史料记载的异同,并试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一句,其中“暂”字,课本注释为:“通‘渐’,欺诈;一说,暂,仓猝、匆忙”,语译为:“妇人几句谎话就从国内把他们放走。”将“暂”作如是解,我们认为值得商榷。《说文解字》:“暂,不久也,从日斩声。”许慎用“不久”描写“暂”的时间极短。综观秦汉“暂”的用法,均为此义。《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李广)暂腾而上胡儿  相似文献   

19.
关于《张衡传》一条注释的补充安徽石台中学吴学良高中《语文》第六册,选编了范晔的《张衡传》。教材编者对文中的“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注解说:“上文说‘再迁为太史令’,这里又说‘再转复为太史令’,中间张衡还改任过别的什么官职,本传没有叙述。”课本注释是...  相似文献   

20.
《吕氏春秋》中有一条史料记载,笔者通过对《史记》、《左传》、《管子》等史籍的拾遗弥缺,考辩史籍对此条史料记载的异同,并试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