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广播电台正经历从内容的生产、信息的传播,再到广播电台品牌形象的打造,广播与微博的多形式、多角度、多层面互动贯穿其中.广播和微博的良性互动需要传媒机构的思维转变和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刘淏 《出版广角》2021,(17):58-60
我国主流媒体在互联网技术嬗变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了发展的新起点,媒体融合发展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分化出不同特点,但大部分地方主流媒体的发展模式仍旧受限.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在媒体深度融合过程中探索出的融通之路,即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观念变革、以采编流程互通推动内容生产重构、以传播平台建设推动全媒体传播、以平台特色定位推动本地内容深耕,能够为其他地方主流媒体融合发展提供模式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葛洪波 《新闻界》2012,(1):21-23
媒体的发展催生了新的营销传播模式,以社会化媒体为主导的新的营销平台逐渐建立,并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本文分析了"三屏联动"的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模式的特点和作用,探讨了新的营销传播模式下的一些应对措施,尝试为"三屏联动"在社会化媒体应用方面提出可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高丽华 《新闻界》2013,(16):67-70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WEB2.0时代带来的技术转变,基于WEB2.0技术的社会化媒体以其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等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的互联网应用形式。社会化媒体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从媒介组织、媒介用户、媒介生产等重构了数字时代的传播模式,主要体现在从传播者到"共有媒体"系统的建立;从传播媒介到交互式信息平台的形成;从传播内容到用户创造与分享信息的传播机制;从被动的受众到互动参与的积极用户;从碎片化传播到受众的重新聚合,一系列的变革要求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必须以用户参与、即时互动和信息共享为核心加以展开。  相似文献   

5.
李夏薇 《青年记者》2017,(20):12-13
技术革命后,接踵而来的总是媒介的革命.在社会化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已日渐减弱.受众大量的时间被社交平台牢牢占据,越来越多的人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演变为通过微博分享、微信群、朋友圈这些社会化、辐射式的传播渠道.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众多不同形态和模式的社会化媒体,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崭新的社会化传播时代.从宏观的角度观照当下社交网络时代的传播系统,“传播者从专业媒体机构扩展到非媒体机构和个人;内容生产模式从组织化到社会化;传播模式从单向大众传播到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互动式群体传播”.①但是,和社会化媒体、社会化传播相关的诸多概念目前学界还没有公认精准的定义,社会化传播的诸多特征也少有系统的理论归纳与总结.  相似文献   

6.
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阅读方式被颠覆,以个人兴趣为中心、互动分享为传播核心的社会化阅读开始重构我们的阅读习惯。本文通过介绍社会化阅读的概念、兴起背景、发展和特点,分析社会化阅读如何解决读者对阅读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窦钢洪 《东南传播》2010,(10):128-130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网络已经展现出"强势媒体"的势头,广播的地位不断受到冲击。不过,广播线性的、听觉文本的传播属性却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发挥出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以南平广播电台对"6·14"延平山体滑坡的报道为例,着重探讨地方广播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报道策略。  相似文献   

8.
原生广告本质上是传统内容营销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字化发展与传播变异,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多形式深度诉求,以信息价值驱动自主传播来实现传播扩散和持久渗透。其通过创新信息内容的品牌化价值、以融合化方式优化互动机制、构建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整合传播营销模式、以品牌整体性激活传播活跃度的四个方面对品牌传播产生重要影响,并进一步揭示社会化媒体、网民、品牌的和谐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赵源 《东南传播》2015,(1):110-1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化媒体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由于其具有互动参与性、高度透明性以及社交性,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信息的分享和传播。而企业也认识到了社会化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其视为一种新型的营销传播平台,以求提高营销效果。本文分析了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特征及优势,以可口可乐在2014年5月推出的新包装"歌词瓶"为例,探讨其如何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产品的宣传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传播的深化,广播电台与网站的合作是大势所趋。面临强势而来的互联网时代,地方广播电台与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合作可以说是其发展壮大的一种途径。本文通过对地方广播电台音视频业务与网站合作模式的分析,探讨了两者合作的内容合作模式、渠道合作模式、技术合作模式、产品合作模式和市场合作模式,以期对网站与地方广播电台的深度合作及合作模式的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社会化媒体改变了公益传播的模式,为整个社会营造出一个"人人可传播、人人可公益"的大环境,推动公益在全社会的普及.但是,社会化媒体平台的公益传播也存在明显的伦理困境,各种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本文分析我国社会化媒体公益传播伦理失范的表现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以期推动我国公益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孟越  刘嘉 《传媒》2019,(14):44-45
随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入,广播电台的传播形式逐渐呈现出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了广播收听市场的巨大变革。面对网络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体的挑战,广播电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之一也在不断谋求自身改革以适应受众的需求。当前,网络音频技术以其灵活、稳定、便捷等优势被大量应用到电台音频节目制作与传输过程中,真正实现了广播媒体的信号优化,提升了融媒体背景下广播电台的行业竞争力,其应用价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融媒时代广播媒体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广播电台自诞生之日起,就是音频技术不断发展的成果展示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传播媒体包括报纸、电视等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都受到一定影响,本文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对其互动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电视这种传播媒体应如何应对提供一定的思考。社会化媒体环境的影响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是喷水浇灌田园式的广播模式,是"点对面""一对多"的,这种模式使得接受"信息灌溉"的个体只能作为"广大观众""广大听众"群体中的一员存在,媒体组织一般很少会针对某个人的特殊需要组织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内容聚合对于其开放平台建构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理论框架以及超人际传播模型,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而探索其社会性的传播线索图景,最终为探析社会化媒体的本体意义寻找出路.本研究发现,内容聚合为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突围与超人际模型的探索推进了社会化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而内容聚合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彰显着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5.
赵君  付蓉 《今传媒》2016,(8):140-141
广播电台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在新媒体的浪潮中需要不断的变革以适应媒体的发展,其优势为成本低、接收方便、传播速度快。面临新媒体的资讯多样化,广播媒体传播的信息量比较单一,结合新媒体优势,增强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实现更多功能是广播人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将通过实例讲述微信平台在广播节目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6.
牛晓锋 《出版广角》2018,(10):81-83
互联网时代,媒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平台、传播形式、传播途径甚至是传播规律均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传统媒体固有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新媒体多维度发展现状,只有融合发展才能补齐短板,发挥优势,转型升级,实现持续发展.坚持互联网思维,树立媒体融合意识,厘清媒体融合的外部因素和内生动力,在此基础上,重构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模式,即以资本铺垫基础,以技术搭建平台,以产品打造优势,以管理整合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助推新旧媒体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媒介技术的进化与社会化媒介平台构建的全新传播业态,传统媒体行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不断流失的用户群体促使传统媒体积极进行转型升级的探索,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传播格局促使传统媒介向线上模式进行转型。本文旨在以烟台日报的转型发展为案例,探讨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中的转型路径和实践,以及展望传统媒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作为我国发展历史较早的广播电台均在找寻新的发展模式和机遇。奉化人民广播电台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探索和追求,在办好开放式广播中尝到甜头。  相似文献   

19.
彭剑 《编辑之友》2016,(4):70-74
当前,社会化媒体舆论的涌现和爆发,深刻改变了传统舆论的生成及运行模式.文章主要研究社会化媒体舆论生成、传播机制与动员模式,探讨社会化媒体舆论生产背后的独特性和传播机制的复杂性,并提炼和概括出社会化媒体舆论的运行机制及模式.  相似文献   

20.
吴文汐 《传媒》2016,(5):91-93
社会化媒体的平等性,交互性和功能多元化为科学传播创造了新的空间,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的科学传播典型案例的分析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的科学传播在传播模式、传播理念、传播主体及传播形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突破,反映了科学传播的新趋势、新方向,值得广大科学传播工作者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