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屋和茅屋     
《家教世界》2008,(4):17-17
很久很久以前,一座山脚下,有彼此相邻的两座屋子,一座是茅屋,一座是冰屋。他们一向称兄道弟,和睦相处,可是到了夏天,天气转热,冰屋融化了,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流着,冰屋有气无力地对茅屋说:"茅屋大哥,求求你,把你身上的茅草给  相似文献   

2.
走在路上     
从出生到18岁,我一直生活在一个小村庄,我家东边有一座50米高的小山,爬上这座小山,长江就可以一览无余。于是我就开始好奇,天的那一边到底有什么?如果我坐上船能够到哪里?我的心开始渴望旅行,长大后我要走出村庄,到更远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3.
走在路上     
从出生到18岁,我一直生活在一个小村庄。我家东边有一座50米高的小山。爬上这座小山。长江就可以一览无余。于是我就开始好奇,天的那一边到底有什么?如果我坐上船能够到哪里?我的心开始渴望旅行:长大后我要走出村庄,到更远的地方去。我第一次坐火车是到北京去上大学,这也  相似文献   

4.
茅屋和冰屋     
在北方的山脚下,有两座屋子,一座是茅屋,一座是冰屋。他们一向称兄道弟,和睦相处。可是有一年夏天, 天气转热,冰屋融化,水一滴一滴地往下滴。冰屋有气无力地对茅屋说:“茅屋大哥,求求你,把你身上的茅草给我盖一些吧!”茅屋听了说:“我自己身上的草都不够了,你向别人借吧!”冰屋听了,心里很难过,只好默不作声地呆在那里。冰屋拼命地叫自己少融化一些,它熬呀熬,终于熬到了冬天。  相似文献   

5.
冬天的花     
有个人揣着一只相机到山上来玩。是座小山,山脚下就是冒着炊烟的村庄,那炊烟,袅袅着就漫到山上来了。当时冬天了,山上也没什么好景致。树上的叶都落光了,剩下光秃秃的枝枝桠桠。偶尔有一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著名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现已选入高中语文课本。这是很好的教材,应当充分肯定。可是,郭沫若同志在《李白与杜甫》一书里对这首诗提出的三点意见,是值得商榷的。第一点是关于“茅屋”问题。郭老指出:“诗人说他所住的茅屋,屋顶茅草有三重。……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茅草被大风刮走了一部分,诗人在怨天尤人。”这是带有指责之意。我认为茅屋不管有多少层,不管是否有冬暖夏凉的优点,终归不是高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一位高考只差两分的姑娘,我来自一个很少有人知道名字的村庄。我家屋后有一座陡峭的小山,门前是一口清澈的小池塘。我曾经像山中的小鸟一样欢闹,像塘中的鱼儿一样快乐游玩。只到有一天,父亲一病不起,残疾的母亲再次摔伤……我是一位高考只差两分的姑娘,十几岁便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担,那时候,最大的愿望  相似文献   

8.
瞧这一家子     
<正>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宋代,在江西带湖有一家人。他们一家五口住在一座小茅屋里。这座茅屋有些破旧,冬不暖,夏不凉,又小又矮。走进小小的茅屋,里面只有一口锅,两张床,可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茅屋的旁边,一条清澈的小溪流过,溪水声清脆悦耳。  相似文献   

9.
丰小霞 《云南教育》2003,(35):40-40
一、创设情景巧设疑问上课伊始,教师用生动的语言绘声绘色地描绘:“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位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翁拄着拐杖,在浣花溪畔踽踽独行,他,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前方不远,三间茅屋就是朋友帮他建的家……”此时,音乐声起,作飒飒风声。“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只听‘呼’的一声,庭院里百年的楠树连根拔起,屋顶的茅草也被狂风卷走,四处飞扬……”学生正听得入神,教师故意一顿,板书课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问学生有何疑问。立刻,便有学生问:“这茅屋被秋风吹破了,为什么还要歌呢?”“对啊,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研讨吧!…  相似文献   

10.
山韭菜     
山韭菜山西邓莹每逢山韭菜疯长的季节,平时少有人光顾的小山便平添的几分热闹。这是一座小山,不大,却很陡,听山里人说,这片山就数这座小山最长山韭菜。环着山,一条小路蜿蜒盘旋,绕过一大片巨石,小路在半山腰开了岔,一条通向山顶,一条通向山谷。开始,这两条小路...  相似文献   

11.
玄武精魂     
出中江县城东,折而偏南,有一座小山,那就是有名的玄武山。玄武山没有东岳泰山之雄,亦没有西岳华山之险,甚至它的海拔也不及一般的山——一句话,玄武山并不出众,它是那种在丘陵地带随处可见的小山。然而,就是这样的小山,却也有着高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2.
小山变活了     
人物小羊、小草、小猴、龙眼树、小猪、木耳、小鸟、喇叭花、小山(一群孩子合演)地点郊外【这是一座光秃秃的小山,没有植物。小羊、小猴、小猪和小鸟来了。】  相似文献   

13.
正"哦,好臭啊!哪里来的臭味?"孙小空禁不住捂住了鼻子,左顾右盼起来。哈哈,找到了,原来在不远处的草地上隆起了一座小山,而堆积成小山的物质不是泥土,不是石头,也不是沙子,而是粪便。怪不得这么臭呢!可谁会是这座粪便山的制造者呢?孙小空正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冷不防一个庞然大物向这座小山走了过来。孙小空赶紧躲到一边的草丛里,注视着那家伙的一举一动。  相似文献   

14.
浪花跳,浪花唱,浪花还会变模样。有时变镜子,照照小脸蛋,有时变小山,一座一座数不完。浪花(外一首)@秦莲英~~  相似文献   

15.
扫帚     
《小学生》2003,(8)
一座小山光秃秃山上长棵小秃竹竹子身上有竹节竹根扎在山深处扫帚  相似文献   

16.
走近刘基     
7月5日上午,我们开始了在文成的文化之旅.刘基故里和刘基庙就是我们此次的目的地.乘着车在山路上绕了许久,才到达第一站——刘基故里.刘基故里坐落在一个小村庄——刘基的出生地武阳村.这是一座富有灵气的小村庄,成片成片粉嫩的荷花覆盖了几乎所有的水塘,一股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气息仿佛为刘基故居的出场埋下伏笔.这也是一座安静的村庄,没有人来车往的嘈杂,只有风吹树林的沙沙声、溪水清流的哗哗声.  相似文献   

17.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中的“苫蔽成丘”,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注释为“覆盖成小山似的。苫,盖上。蔽,遮蔽。”课本把“苫”当作动词,把“苫蔽”看成动词并列短语,我认为这是错的,有辨正的必要。“苫”,原为名词,《辞海》释为“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并引《尔雅·释器》“白茅谓之苫”佐证。现在俗称草苫,用来覆盖茅屋或草堆。在“苫蔽成丘”中  相似文献   

18.
水晶面     
每当金秋来临之际,你若走进罗源城,就会发现街头巷尾的商店里堆满了一座座小山一般的灰色透明的面条,那就是我们罗源的特产--土粉丝.  相似文献   

19.
家乡巨变     
我的家乡在韦鸣。这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村庄。经过村民们的辛勤劳动,家乡奇迹般地改变了模样,变化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听爸爸说,这是十年前的村庄:几十座泥砖稻草盖的茅屋;一条条泥泞而弯曲的小路;人们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草鞋,吃的大多是木薯包子,很少有大米饭吃;地里田间农民面向黄土背朝天拼命地劳作;烟雾里老人流着眼泪在灶旁煮饭;小孩子在磨旁吃力地磨玉米……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大人们每天都得起早贪黑,为的只是一日三餐填饱肚子。如果有一户人家买回来一辆自行车,那其他村民就会羡慕不已。仿佛在一夜之间,破旧的茅屋上…  相似文献   

20.
佛国缅甸     
塔缅甸是个佛教国家,城乡各地处处表现出浓郁的佛国特色。在城市,一座座雄伟高大又精致堂皇的佛教寺院,使那鳞次栉比的房舍店铺,包括那些高大的现代化建筑,一个个黯然失色。到乡村,哪怕是穷乡僻壤,未进村庄,最先映入眼帘的也往往是那雄踞于高地之上金碧辉煌的佛塔和庙宇,它们同农民居住的简陋破旧的高脚茅屋形成鲜明的对照。从缅北到缅南,我们用心观察,佛塔几乎是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多,一个地方比一个地方巍峨绚丽。难得的是,每座塔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不同的姿态。有众多的一两米高的小塔,更有不少高耸云天、硕大无比的巨塔。有矗立在村边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