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极为讨人喜欢的一位女子.关于史湘云的结局,历来有很大争议,因为曹雪芹八十回后的稿子没有遗留下来,后人只能根据前面的蛛丝马迹去推测,但总体上都是根据判词及曲子的说法.湘云也是曹雪芹自己非常钟爱的一个人物,是他花了很大心血塑造的,在她身上寄托了很多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她的形象也更深化了悲剧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和性别研究以及西方现代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以史湘云、薛宝琴为中心,跳脱出人物单纯的生物性别,重点把握人物更深层次上的社会性别,对人物的性别视角进行多方位解析,探讨并重新阐释《红楼梦》中众多女性形象身上特殊的文化意义,并在特定角度概括《红楼梦》中“女性的男性气质”这一超越人物所处时代的人格特征,揭示出其超越生物性别的独特性,从而展现出作者曹雪芹卓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创作  相似文献   

3.
周汝昌“脂砚斋为《红楼梦》人物史湘云原型”说 ,历来是红学界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所谓“新证” ,是在周汝昌提供的研究成果上 ,从《红楼梦》原著、脂批出发 ,围绕曹雪芹以花喻人的艺术隐喻 ,联系曹雪芹以前诗文中的大量文学和文化现象 ,联系曹学的有关资料 ,论证“脂砚—海棠—史湘云”的必然联系。以新的证据论定“脂砚斋”即书中人物史湘云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石琳 《华章》2010,(25)
<红楼梦>中,曹雪芹虽做出了"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这样的感叹,但"人间"却实有"兼美"--史湘云.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最完美的一个艺术形象,颇具有名士风度.她性格的这种完美正是体现在她的"兼美"性,即其雅俗兼之之美,动静兼之之美,悲乐兼之之美.  相似文献   

5.
传统观念认为优伶是低贱的,而曹雪芹却与此相反,他首先肯定了优伶的独立人格,对他们的美好品质及高超的技艺表达由衷的赞叹;其次肯定了优伶的娱乐功能。这种优伶观的形成,是与曹雪芹的经历、家世及明清时期的文化思潮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6.
曹雪芹的“情理念”作为一种审美情感体验,其不仅来源于曹雪芹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追忆和省悟,还来源于曹雪芹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对社会感伤品质的深刻认知等等.为此,分析曹雪芹的“情理念”渊薮应多元多角度.只有这样,曹雪芹的文化内涵才会丰富充实,读者的审美认知才会鲜活深刻.  相似文献   

7.
1995年,周汝昌发表《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重点摘要)》,他通篇文章贬人扬己,把20世纪《红楼梦》研究的辉煌成就抹成一片白地!对红学的大是大非问题,我应该说明自己的看法,于是就有了《读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这篇文章。从此我开始思考他绝对化的"写实自传说"究竟错在什么地方。1997年撰写了《论周汝昌先生"写实自传说"的失误》,从曹雪芹的文学观、脂砚斋的批语、周氏自传说的巨大破绽三个方面论证了自传说根本不能成立。进入21世纪以后,周汝昌肆无忌惮地宣扬他的"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而且要把这个荒谬观点强加给曹雪芹和《红楼梦》。于是我就有了《"史湘云就是曹雪芹的妻子脂砚斋"是一个伪命题》,多方面证明了在雪芹笔下根本没有湘云嫁宝玉(曹雪芹)的内容,用大量论据证明脂砚斋是个男人,从而证明这个论题的"伪命题"的性质。这之后,我还批评了他的"一百零八回两扇大对称结构"法和"一百零八钗"说,诠释了聂绀弩先生的"周汝昌根本不懂《红楼梦》!"揭露他辱骂诬陷高鹗背后的目的,批评了他主观唯心论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8.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了众多内蕴丰富,深刻感人的文学形象。在百花斗妍的女儿国大观园里,有妩媚丰美的薛宝钗,有风流娇艳的史湘云,有文采精华的贾探春,有美貌不亚于其家姐的薛宝琴……为什么独有黛玉那样牵动人的衷肠,甚至有  相似文献   

9.
史湘云,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她既没有黛玉的忧伤又没有宝钗的城府,是一个居于黛玉和宝钗之间,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的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令人喜爱的人物。这个人物对表现全书主题、深化爱情悲剧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薛宝钗文化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中庸”。这种中庸人格既有重现实、讲实际、倡和谐等突出的优长,也包括了搞调和、易守旧、求自保,缺乏峭直不平之气等消极因素。曹雪芹对宝钗的形象塑造存在明显的心理矛盾:既相当赞赏、同情,又有一定惋惜、批评,并没有把她当作最好的“标本”。宝钗的人格悲剧对当下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建构极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 《红楼梦》第十七回写了大观园里最后一次诗会。这次聚会以柳絮为对象分别选调填词。参加的共有六人,即史湘云、贾探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和薛宝琴。这些人虽然歌咏的是同一事物,但反映的主题却各不相同。有的是曹雪芹替小说中的主人翁抒发理想(如大家一致重视的宝钗的《临江仙》),有的则是曹雪芹借小说中人物的笔来抒发自己的政治倾向。薛宝琴的《西江月》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史湘云最终的人生命运在《红楼梦》一直是一个谜。遍观《红楼梦》前八十回,其中对史湘云的描写并不算多,而对史湘云命运的暗示更是少之又少。文章在细读《红楼梦》庚辰本对史湘云的正面描写和侧面影射的基础上,结合诸多红学大家对于史湘云命运的不同推测,认为史湘云与贾宝玉在过尽千帆后终会执手,然而执手之后各自亦未能摆脱悲剧的人生命运。另外,还从史湘云命运的悲剧性及史湘云对命运的抗争方面做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以往人们分析曹雪芹的"情理念"来源,更多地从曹雪芹的身世遭遇和他小说描写的情信息两个方面着眼。然而,曹雪芹的身世遭遇和小说中的情信息描写之间其实是因果关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仅仅以二者作为曹雪芹的情创作动机多少有些不足。而事实上,曹雪芹的"情理念"作为一种审美情感体验,不仅来源于曹雪芹对逝去的美好生活的追忆和省悟,还来源于曹雪芹对生命意义的理性思考,对社会感伤品质的深刻认知等等。因此,分析曹雪芹的"情理念"渊薮应多元多角度。只有这样,《红楼梦》的文化内涵才会丰富充实,读者的审美认知才会鲜活深刻。  相似文献   

14.
“憨湘云醉眠芍药茵”芍药意象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湘云是曹雪芹着意用笔、用情书写的"异样女子",而史湘云与贾宝玉的"宝湘之恋"、"麒麟缘"也是作者着意刻画、精心设计的情节.宝湘之恋的结局,历来红学大家有所分歧."憨湘云醉眠芍药茵"情节中作者借烂漫纷飞的芍药意象,暗示了湘云和宝玉的恋情是如梦一场的缺憾结局.  相似文献   

15.
一、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及其建构意义1.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道德人格,亦即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要求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6.
“侠”的形象塑造与人格建构是武侠小说创作的关键。金庸依据传统文化思想和现代文化观念,重新塑造了“侠”的人格形象,为“侠”的人格精神注入了崭新的文化内涵,满足了现代读者的精神渴望和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7.
王军 《教书育人》2010,(3):84-85
一、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及其建构意义 1.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基本内涵 道德人格,亦即人格的道德性规定,是个体特定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的价值要求和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审美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内涵。中国的崇高美类型既有基于自然价值取向并作为客观精神形态呈现的雄浑与冲淡,也有基于张扬主体人格精神之价值取向而具有主观精神形态特征的豪放与劲健。豪放的本体精神是道家的.而劲健则本源于儒家的人格理想。东方和西方由于对崇高阐释的文化维度不同,决定了豪放和劲健所展现的人格美内涵与西方崇高所展现的人格关内涵在多方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相似文献   

19.
高淮生的《红楼梦新论稿》带着“话题意识”去追索《红楼梦》中的“话题价值”,通过多视角、多层次的文本研究与综合研究,分析了古代著名思想家与文学家对于曹雪芹思想以及《红楼梦》的影响;揭示了《红楼梦》中“意淫”、“情痴”、“诗意”三大重要关目的文化意蕴和美学内涵,并对《红楼梦》的艺术创作和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文化阐释,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以诗人的才情秉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营造而成的心灵之诗。  相似文献   

20.
戴巧平 《文教资料》2009,(27):94-96
未来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将越来越注重校园文化内涵的审美性.审美性校园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审美主体以具有审美人格为其本质特征.在校园文化实践中,校园审美人格,是校园文化的审美人格化,当校园文化的表层文化实现了审美性特征,内层文化又达至美的境界,校园文化也就具有了审美人格的意义.审美人格与高校校园文化内涵有共通性,即它们都以审美性为特征,追求审美境界.这决定了要实现高校校园文化美的内涵,必须通过审美人格的构建,在校园文化实践中使校园文化主体人格审美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