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秀民先生(下称先生)的《宋张文节公(知白)年谱》发表,是宋张知白个案研究中的一桩盛事。此谱补正了正史诸多的缺漏,如生卒年月日,是在其他文献中难以找到的。其史料价值可想而知。我们从《宋会要辑稿》(下称《辑稿》)等文献中辑出  相似文献   

2.
《大戴礼记》传本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考述《大戴礼记》传本源流,兼论各本优劣异同,主要发现:卢辩注可能作干北魏之末,其原 本只有三十九篇、注二十四篇,实为《大戴礼记》原书之节选本;《隋书·经籍志》所著录即卢辩注原本,"十三 卷"亦卢氏自厘;世谓《大戴札记》之"佚",当自卢辩始;隋唐传本与今不异,惟尚未分出《明堂》篇;今本即卢 本之旧,惟误分《明堂》为篇;今《明堂》篇为北宋仁宗嘉祐以后人从《盛德》篇分出;今传本可考之最早者为宋 韩元吉本,元明以下传本基本上全是韩本的覆刻或重刻本,无大异同,惟武英殿聚珍本及《四库全书》本因戴 震校正而多异字,然于文则最善。  相似文献   

3.
昔司马温公尝言:“少时惟得高氏《小史》读之,自宋讫隋正史,并南北史,或未尝得见,或读之不熟;今因修南、北朝通鉴,方得细观。”章实斋又言:“通鉴为史节之最粗,而纪事本耒又为通鉴之纲纪奴仆。尝以此不足为史学,而止可为史纂、史钞。”由是言之,为学不可不读史,尤不可不读正史。正史汇刻之存于今者,有汲古阁之十七史,有南、北监之二十一史,有武英殿之二十四史。  相似文献   

4.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  相似文献   

5.
“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大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一蹴而就”语本宋·苏洵《嘉祐集·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也作“一蹴而至”.如宋·朱熹《答何叔京》:“由今观之,始知其为切要至当之说,而竟亦未能一蹴而至其域也.”后多作“一蹴而就”(蹴:踏;“就”:达到,与“遣”“至”同义),意思是踏一步就可以达到,形容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某种成就或完成某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  相似文献   

6.
螾公同年赐鉴: 昨又由贞兄交阅寄下之公函,弟早虑夜长梦多,柔甫既函公,即不再函贞兄,可知矣。公为贞兄借箸而筹,无不中肯。柔甫佯拒等说,尤不可出自贞兄口中,碻论也,卓见也。惟查书人  相似文献   

7.
罗凌 《图书与情报》2005,45(3):85-86,89
《续藏经》和《大正臧》目录中登录《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作者时署名为宋释惟白,而文本题名下又署名为中书舍人张商英,这种署名的矛盾容易引起误解。笔者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具体分析,系《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中的图、赞于惟白名下,而系其序文、记述内容于张商英名下,以补《续藏经》和《大正臧》登录之疏漏。  相似文献   

8.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概括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并不像现在许多人说的“人”一定“如其文”是个“规律”。是的,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人如其文”者确实古今均大有人在。但“人不如文”者也在所  相似文献   

9.
[原文]祸莫甚於内叛,奸莫甚於中立,二者之罪孰为大!曰:“中立之罪为大。”是何也!内叛之罪易见,中立之罪难知。人臣之叛君即仇者①,五尺童子皆知疾之②。虽所谓仇敌者资之以集事③,亦未尝不赏其功而疑其心也:“今日为我所诱而叛君,安知他日不为吾人所诱而叛我乎!”以位诱定,则借之成未功。吾位既定,则除之以防患。以傅瑕叛子仪而纳厉公,终不免於厉公之诛也。乃若原繁之自为谋,可谓密矣。自庄公之世用事於朝,历忽、壹、仪、突之变④,国四易主,泛然中立,  相似文献   

10.
顺德府通判厅记 归有光 余尝读白乐天《江州司马厅记》,言自武德以来,庶官以便宜制事,皆非其初设官之制。自五大都督府,至于上中下郡司马之职尽去,惟员与俸在。余以隆庆二年秋,自吴兴改倅邢州。明年夏五月莅任,实司郡之马政。今马政无所为也,独承奉太仆寺上下文移而已。所谓司马之职尽去,真如乐天所云者。而乐天又言:江州左匡庐,右江、湖,土高气清,富有佳境。守土臣不可观游,惟司马得从容山水间,以是为乐。而邢,古河内,在太行山麓,《禹贡》衡漳大陆,并其境内。大史公称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其  相似文献   

11.
<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如下记载: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三公僖公五年:“初,晋侯使士■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诉之。公使让之。士■稽首而对曰:‘……《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茸,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相似文献   

13.
恭儿初登仕版,于案牍文字未谙处,间以质余,而余则早如退院僧,不能随叩而应。行箧无书,即有书亦懒于寻检。惟随所问就所知而条答之。其问所不及者,姑舍是。知而不能宣之于笔者,亦不及详也。姑附于丛谈之后云尔!  相似文献   

14.
“凡论数度,心始于一点,自点引之而为线,自线广之而为面,白面积之而为体,是各三大纲,是以有长而无阔谓之线,有长与阔而无厚谓之面,长与阔厚俱全谓之体,惟点无长阔厚薄。”  相似文献   

15.
察今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④,人或益之,人或损之⑤,胡可得而法⑥?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⑦。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⑧。时不与法俱至⑨,法虽令而至⑩,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11),而法其所以为法(12)。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13)。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14),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15),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17),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18)荆人欲袭宋(19),使人先表澭水(20)。澭水暴益(21),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22),溺死者千有余人(23),军惊而坏都舍(24)。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25)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  相似文献   

16.
[原文]天下之事,胜于惧而败于忽。惧者福之原,忽者祸之门也。陈侯以宋、卫之强而惧之,以郑之弱而忽之。遂以为郑何能为而不许其成。及兵连祸结,不发于所惧之宋、卫,而发于所忽之郑。则忽者岂非祸之门耶?然则推郑何能为之一语,实国败家亡之本。古人所谓一言而丧邦者也。秦弱百姓而备  相似文献   

17.
〖原文〗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②? 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④,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昔元首⑤,承天景命⑥,善始者实繁⑦,  相似文献   

18.
欲明《公羊》经注之义例,舍徐疏而莫由。然徐疏又有若干缺失,有不得注意者,有举例不当者,有引证迂曲者,有但举例而无疏释者。考其缺失之由,或缘未深思明辨,或因未及分疏,或以归例不当,或是涉笔不谨,又或诸本异同而未能定夺。知徐疏之失,又知其所失之由,则由疏而注,由注而进于经传之义例,治经者庶无虚浮、孤陋之讥矣。  相似文献   

19.
[原文]天下之事,胜于惧而败于忽。惧者福之原,忽者祸之门也。陈侯以宋、卫之强而惧之,以郑之弱而忽之。遂以为郑何能为而不许其成。及兵连祸结,不发于所惧之宋、卫,而发于所忽之郑。则忽者岂非祸之门耶?然则推郑何能为之一语,实国败家亡之本。古人所谓一言而丧邦者也。秦弱百姓而备匈奴,岂非惧匈奴之势强而谓百姓何能为乎?然亡秦者非匈奴也。汉抑宗室而任外戚,岂非惧宗室之势迫而谓外戚何能为乎?然亡汉者非宗室也。晋武帝以戎狄何能为而不徙,故卒亡于戎狄。隋炀帝以“盗贼”何能为而不戒,故卒  相似文献   

20.
〔原文〕祸莫甚于内叛,奸莫甚于中立,二者之罪孰为大?曰:“中立之罪为大。”是何也?内叛之罪易见,中立之罪难知。人臣之叛君即仇者,五尺童子皆知疾之。虽所谓仇敌者资之以集事,亦未尝不赏其功而疑其心也:“今日为我所诱而叛君,安知他日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