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育人这一根本任务渗透于其中。一、将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育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新课标中也增加了一些德育内容,其出发点是要解决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即教书育人。在即将全面启用新课标之际,一线教师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将德育有效地寓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贯彻落实纲要和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学校教育“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先”,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是课程,因此课程渗透德育、寓德育于各类课程之中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能否把二者有机地结合于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本文结合心理学的教学,阐述了有关德育渗透于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教书与育人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能否把二者有机地结合于课堂,关键在于教师.本文结合心理学的教学,阐述了有关德育渗透于教学的认识和实践.  相似文献   

6.
德育是素质教育下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是单一地以技术的传授与技能的形成为中心的体质教育,而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实现学生增强体质、增长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才是体育教育教学的总目标。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把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与渗透德育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把德育目标与体育教材本身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工作渗透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那么,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  相似文献   

7.
首先学校要把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形成合力,齐抓共管。要建立全面育人机制,学校的每位教职工都有育人职责,每个工作岗位都有育人目标。把德育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育活动中,努力达到德育目标的要求。其次要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总结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的得失.我们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各类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自我提高、自我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我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牢固树立"德育为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将学校德育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一、定思路:结合实际,大胆创新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不同于其它学校的内外环境,如何实现德育创新?如何打破学校德育"千  相似文献   

9.
正教之道,德为先。教师是学校的主体、育人的主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落实德育首位观,实施全员育人、全域育人,努力提升教师的育人水平,形成了一套以德育研究为引领、以学科渗透和班级文化建设为主体、家校共育的德育体系。一、以德育研究为引领,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育人水平我校积极引导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整理、总结、反思、提升,积极探索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进行德育实践研究。每学期召开两  相似文献   

10.
任何学科都具有自身的教育功能,体育运动也不例外,关键是在体育运动实话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依笔者之见,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必须通过引导、挖掘、渗透三个有机的环节引导和挖掘的关键在于渗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寓教于乐,寓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在制定大纲、计划、进度时,必须制定出育人的目标,并渗透到每个课时计划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做到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创造一个育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自学主动接受体育教育的同时,思想品德得到升华。本文通过体育教学特点的分析,以及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得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清思路,提供借鉴。只有不断的探寻渗透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对学校而言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有机统一,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因此,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12.
一、以教学为中心,发挥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实效性 (一)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的主要渠道。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是德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德育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教师应当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和教学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音乐教育中要注重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幼儿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最好途径。一、育人以情,育人以德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为幼儿获取  相似文献   

14.
刘海燕 《教育》2013,(9):49-49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课程改革体现了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原则与方法,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使学生不仅“成才”,更能“成人”。  相似文献   

15.
冯耀  马瑞侠 《中国德育》2012,(14):49-51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具体到学校育人方面,主要是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德育依然被从完整的教育中割裂、抽离出来,不能很好地与学科教学相结合,重知识教学、轻德育渗透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办学特色难以彰显。  相似文献   

16.
由北京市教委德育处、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和北京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把德育体现于每一学科——德育成功案例”征文活动,从2005年1月1日开始,历时1年零6个月,至2006年6月30日圆满结束。此次征文活动共收到全国各地应征稿件1556篇,其中有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学科德育的规律,将学科育人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之中的有益探索;有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贯彻教学全过程育人的探索创新;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研究学科德育的渗透点和渗透途径的成功案例;有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渗透德育的成功案例。经过本刊编辑和外请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委会认真细致的筛选,我们共评选出获奖文章100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30篇,优秀奖40篇。获奖证书及奖品将于近期寄出。在此,我们谨向获奖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所有参与和关注此次征文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7.
德育渗透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历史教育在维护国家利益、培养人格和情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贯穿德育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探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学校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那么,学校应如何唱响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让爱国主义教育之花永绽校园呢?拙文就环境浸染、学科渗透、活动育人等诸方面,加以例证,期予探讨,形成其识。  相似文献   

19.
学校体育与德育都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法.体育中蕴含着德育,而德育又可融于体育之中,它们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所以应该将德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只有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标.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认为:  相似文献   

20.
张格花 《贵州教育》2005,(22):40-41
众所周知,教育工作中德育是灵魂,教学是核心。而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技全面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肩负着系统的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且职责要求把传授学科知识和思想教育有机、科学的统一起来,把德育渗透其中并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既管教又管道,既教书又育人。那么怎样才能寓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呢? 一、精研教材,深挖德育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