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海升平>是乾隆皇帝为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特地编写的朝贡戏,戏文显示了乾隆皇帝自我揄扬的用心,也存在着对英国使团访华的误读.这种误读和中国所建构的朝贡体系有关,并导致了后来遭受沉重的历史惩罚.  相似文献   

2.
<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以乔治·马戛尔尼勋爵为首的使团来华为乾隆皇帝贺寿。同年八月十一日(9月26日),这个首次赴华的英国官方使团800余人从朴茨茅斯港启程,于次年五月十四日(1793年6月21日)抵达中国。后中英双方就拜谒乾隆皇帝的礼仪进行反复商讨,八月初十日(9月14日),马戛尔尼与部分随员在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并参加了万寿庆典等宴会。马戛尔尼此次访华,转交了乔治三世给乾隆皇帝的两封信函。其中一封提出希望中英两国友好  相似文献   

3.
1793年,英国以为乾隆皇帝祝寿名义,派出规模庞大的马戛尔尼使团,到中国向乾隆皇帝进献了大量代表当时英国科技和工业发展水平的礼品。按以往通行看法,这些礼品并没有受到乾隆君臣的充分重视,它们被随意放置,像被任性的孩子玩过的玩具一样丢在一边。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现存大量清宫档案,可知当时清廷为这些礼品付出很大努力,使其能够妥善保存,有的一直留存到现在。但由于天朝大国思想和朝贡体制的制约,致使清廷在对待马戛尔尼使团礼品问题上,呈现出官方表态和实际认知之间的不一致。当时英国使团成员只看到中国方面对这些礼品的表面态度及公开的一面,并据此作出并不全面客观的判断。而乾隆帝由这批科技礼品,察觉到英国制造技术及西方科技发展情况,何绍基《高宗政要》曾有记载。  相似文献   

4.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英国为拓展对华贸易派遣阿美士德使团访华。这是继乾隆末期英国首次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后,中英之间的第二次正式外交活动。然而,阿美士德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却因觐见礼仪问题遭到嘉庆帝驱逐,成为中英关系史上又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外交礼仪冲突仅是表象,实质则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其问隐藏着深刻的政治与经济较量,并对中英之间正常的外交关系等多方面造成了不良而深远的影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的国门被英帝国主义的大炮彻底打开了。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但许多人可能还不知道,条约中大部分内容已是老调重弹了。在条约签订的半个世纪前,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就曾向乾隆皇帝提出过相同的要求,当即遭到严厉驳斥和拒绝,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他国的接触历史可谓悠久,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外交活动出现得却很晚。究其原因,是中国与他国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对两国间正常外交关系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俄国是与中国接触相对较晚的国家,1653年俄国政府派遣巴伊科夫使团访华。但是由于诸多不利因素的存在,致使巴伊科夫的外交活动很难开展,此次访华宣告失败。结合巴伊科夫使团访华的历史,本人认为:路途遥远、语言不通以及礼仪规范上的冲突是不利于清初俄中两国建立正常外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清柱和柱绘英吉利等国所贡舆盖图卷》,为《石渠宝笈三编》所著录,反映了清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等史事,是反映中外交流史的重要画作。该图卷此前学界所知甚少。本文对图卷的作者、图卷内容、图卷细节作必要的考证,有助于揭示图卷的历史价值,便于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永乐年间对外邦朝贡人员已有相关的接待制度,对此波斯文献也有记述,较为典型的如《沙哈鲁遣使中国记》,该著述记录了沙哈鲁王于1419年派遣的庞大使团在明朝所受的接待过程,过程包括迎接、筵席、驿馆接待、接见、赏赐、送使。此接待过程显示了明朝对帖木儿王朝使臣的重视,反映了永乐年间对周边国家的重视程度不同,总体呈现对西域国家更为笼络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明朝与琉球已确立册封朝贡关系。明清时期中国政府共23次派出使团远赴琉球举行册封仪典。本文对国家图书馆藏琉球资料做了梳理,着重考察了明清册封使所记录的琉球演剧史料,可知琉球演剧深受中华戏曲(尤其是四平戏、梨园戏、莆仙戏等)的影响。演出者多为琉球"闽子弟"。及至清康熙年间,琉球才出现本土专业演员,其表演亦受中华演剧的启发。  相似文献   

10.
1937年3月27日,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的翁文灏接到通知,要他出任中国政府赴英国使团的秘书长。  相似文献   

11.
李约瑟博士抗战期间在重庆参观过鱼洗,1958年又特地到重庆博物馆研究鱼洗。1956年英国法国代表团访华时,在杭州参观了喷水鱼洗,回国后还在他们的访华报告中作了叙述。看来,鱼洗的喷水现象对人有很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2.
<正>明朝自洪武元年(1368)开国,浙江长期以来一直是外国使节和商旅最重要的游历地区,因此形成了大量游记和城市面貌画作。其中,嘉靖年间日本策彦周良使团的遣明实录是最重要、最详细的。明代镇海城人薛俊在《日本考略》中提到:“凡贡献必由于定(海),次于宁(波)郡(城),以及杭(州)省(城),然达于京师。”当时海路朝贡明朝的外国人首先要在镇海登陆,并接受入关检查,然后沿着大运河一路经过宁波和杭州,最后到达北京,完成朝贡的使命。本文按此顺序,向读者详述遣明使所见浙江城市面貌。  相似文献   

13.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6月,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700余人携带英王信件乘海军“狮子”号舰到达广州,带来了前膛枪、望远镜、地球仪、天体运行仪、钟表和一艘英国最先进的110门炮舰模型.当时广州是清国唯一一处对外通商口岸,在清朝官员眼里,那些来中国的外国人和商人就是来经商的,而官员来华就是来进贡的.马戛尔尼出使中国,事先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派专人到广州通知了清朝官员,但未暴露马戛尔尼使团为了“取得以往各国未能用计谋或武力获致的商务礼仪与外交权利”和使中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成为我们本土制造业和印度的市场”的真正使命与意图.  相似文献   

14.
1988年12月28日,英国人还沉浸在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我的英国朋友,前英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国际图联专业执委会委员麦克思·布鲁姆先生便驱车从伦敦的朋友家赶来迎接我。布鲁姆先生曾于1987年5月率英国图协代表团访华,我当时是他的  相似文献   

15.
近期公开的琉球王家档案《尚家文书》中《丙寅册封告示并杂文集》(卷之七)是清同治五年(1866)赵新、于光甲使团在琉球册封新王尚泰期间颁布的公告以及与琉球世子、新王、三司官等往来咨文、禀文等,共计87份文书。内容涉及册封使团参加谕祭册封大典及琉球招待"七宴",册封使团与当地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册封使团严格兵丁管理,册封使团在廪给供应、册封舟维修等方面与琉球的交流,展现了赵新册封使团在琉球诸多活动细节,揭示了册封正、副使对随封人员严格的管理以及与琉球方面良好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对尚家文书新资料的探究,可以使我们对清代册封使团在琉球的主要活动、使团内部管理以及使团与琉球方面的沟通交流机制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中朝之间的朝贡制度是好于典型的朝贡制度。高丽后期,蒙古人多次入侵朝鲜半岛,最终形成了中朝朝贡制度中的一个特例。蒙古人没有能够灭亡朝鲜半岛,并与高丽王室结成姻亲,元朝与高丽之间形成了一种主仆关系。  相似文献   

17.
刘刚 《兰台世界》2014,(9):92-93
中朝之间的朝贡制度是好于典型的朝贡制度。高丽后期,蒙古人多次入侵朝鲜半岛,最终形成了中朝朝贡制度中的一个特例。蒙古人没有能够灭亡朝鲜半岛,并与高丽王室结成姻亲,元朝与高丽之间形成了一种主仆关系。  相似文献   

18.
清代朝贡文书种类众多。但我国对清代朝贡文书的研究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作为学术研究领域,我国学术界应该形成专门的"清代朝贡文书学"。清代朝贡文书作为一种特殊的外交文书,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中叶以前,中俄两国重大问题的交涉,皆由俄国派遣使团来华协商解决,其中以17—18世纪使团来华最为频繁。在此期间,有十几个俄国使团访问过中国都城北京。俄国来华使团成员以不同形式记录了他们眼中的北京城,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中国和中国社会,同时,使团成员所呈现的是他们用自身文化价值观评判和过滤后的北京城,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但由于俄国使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多少带有欧洲文化优越论的烙印,其对中国文化现象的某些评论亦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0.
<正>畅春园作为康熙帝的御园,承担着避喧听政、颐养天年和避暑赏景的主要功能,更是康熙帝处理民族关系及中外关系的重要场所。[1]康熙五十九年(1720)岁末俄国伊兹玛伊洛夫使团抵京,康熙帝前后六次在畅春园内接见该使团,给予使臣及其成员前所未有的优待。作为亲历者,使团医生约翰·贝尔记述了该使团来华的沿途见闻及在北京的觐见经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