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时浙江籍状元的坎坷仕途,反映了传统科举制法久弊生,但科举制不拘门第、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选人机制仍有积极意义。清时浙江人文昌盛、家族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为科举取士和学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江南卓氏家族良好的家学传统和文学声誉在晚明社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然而卓氏文人却难以摆脱明代社会科举阴影所笼罩的历史环境。本文主要以卓发之、卓人月父子为例,在科举视野下考察卓氏家族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3.
宋永忠 《兰台世界》2016,(3):101-102
清代女性突破血缘的限制,积极参加捐设科举"宾兴"公益基金,成为地方社会资助科举的一道独特风景。这是女性自我主体意识的展示,也是女性"儒化"的表现。事实上,这是女性主体意识、家族尚义传统、国家和社会激励机制等多种因素耦合之果。  相似文献   

4.
自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设进士科,到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一千三百年间,虽历经多次存废之争,科目屡有变动,但科举一直是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途径。近代以来对科举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其考试内容,即仅局限于儒家经学和文史辞章,因而不利于实学或科学的发展。但这种指责忽略了科举是一种考试取士制度,而不是一种教育和学术制度。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纵向流动以及传统文化的维护和延续,每隔一段时间便将一批通过层层考试而选拔出来的优秀分子充实到官僚阶层中去,在等级制社会里维持着一个重要领域的社会公正。科举的历史局限在于它是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惟一渠道,因此将一种本来的考试取士制度延伸为一种教育制度,即考试内容决定了教育的内容,这就使教育成了科举考试的准备,不利于各种其他人才的培养。或许,关键不在于废除科举,而在于增加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渠道,使人们能够通过别的方式,而不仅是“做官”的方式,来获取社会声望和社会成功。科举至少造就了一个无论从个人德行还是从文化素质上都相对优秀的管理阶层,个人不是通过他的血统、财富或社会关系而是通过他个人的文史才能而获得首次升迁。而废科举则大大增加了管理阶层产生和人员构成的随意性,但另一方面,又拓宽了社会阶层纵向流动的渠道。程巍  相似文献   

5.
科举文献是直接记载科举制度及其运作历史的文献,在类型和分类上具有独特性与专门性,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科举文献学来研究科举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保存和利用,通过充分利用科举文献把科举学的研究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科举文献进行了界定,进而着重介绍几种重要科举文献类型及其史料学术价值.探讨了保护科举文献的意义与措施,并提出应充分利用科举文献为科举学研究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7.
晚清教育的近代化主要表现在废科举、兴学堂、建立现代教育行政机构。晚清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风气的转变,加快了近代先进科学技术在中国传播的速度。  相似文献   

8.
藏书事业的兴衰与各个朝代统治者所采取的行政措施有着极大的关系。明代统治者采取了发展社会经济、大兴教育和科举、保护藏书等一系列有利于藏书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藏书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了明朝藏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早期记者产生于外人所办报馆 ,孕育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产生之初就深受西方新闻观念影响。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记者正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 ,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观念。同时 ,他们又受传统文化影响 ,难以摆脱传统观念影响 ,热衷科举 ,对西方文化表现出排斥心理。本文试图通过揭示早期记者的职业认同危机、科举情结、文化认同危机 ,考察分析早期记者的职业意识和精神状况 ,以及其对新闻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元太宗戊戌选试在元代历史上,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元代关于戊戌选考的记载很多。关于戊戌选试性质,自元代以来,传统上认为是元代科举的滥觞。此后研究者未加检讨,也一直沿袭这一看法。1959年,日人安部健夫《元朝的知识人与科举》挑战此说,指出当时儒生是与僧道一起以宗教士的身份参加考试的,中选儒士除授议事官也未实行,因此,倾向否定戊戌选试科举性质。  相似文献   

11.
科举是一个争议性很强的话题,涉及面非常广,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方方面面。自近代学者涉足这一研究领域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科举家族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有所突破,高质量的论著主要在明清科举望族研究上。就科举家族研究的现状而言,基本围绕明清望族、江南进士、地区望族、家族个案、汉族家族等主题。张杰的《清代科举家族》是首部系统研究清代科举家族的专著,资料翔实,具有极高史料  相似文献   

12.
科举被废除一百年以后.它却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嫁接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中。科举中最陈腐的部分和选官的内容.被按在了高等教育体制上:而干部选拔(选官)制度.却跟科举没有了关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正考棚作为考场的一种,在中国科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代江南(其基本范围大致为今安徽、江苏两省及上海市)考棚数量较多,并且具有不同的等级和地位。考棚不仅是一种科举资源,也为各地带来了其他利益。但是,考棚等级、地位的不同,科举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使各地围绕着考棚发生了纠纷,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江南地区曾围绕着考棚爆发了三次激烈的斗争,成为当时江苏、安徽两省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的公案。  相似文献   

14.
迷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反映的是人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能为力而祈求于各种超自然力的心态。科举制度被人认为是一种较为公正的选官制度,但是由于受到科举制度本身的制度缺陷以及各种科场不正之风的影响,以致人们对是否能获得科名具有强烈的不安全感。由此,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科举迷信。历来学界对此研究较少,故而笔者将清代的各种科举迷信加以整理分类,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科举选官制度一方面提供了胥吏阶层产生和繁荣的条件,客观上促使胥吏政治权力的扩大;另一方面科举选官限制胥吏参与的政策,使得官、吏分途,断绝了胥吏企图通过恪尽职守、努力工作跻身仕途的念头,从而限制了胥吏的升迁。  相似文献   

16.
清人极其重视科举,士子读书的目的是求仕进。由举人、进士入仕被称为“正途”,将来有可能出将入相,据统计,清代的740多位尚书中,进士出身的多达339位;980位地方巡抚中,进士出身的就有390位,至于举人、进士出身的中下级官吏就更多了。故《清史稿》称,“(官吏)虽有以他途进者,终不得与科第出身相比”,因此,清代科举出身者,在社会中地位很高。清代的笔记小说,有不少内容涉及到科举,并从多角度记载、反映了科举这一社会盛事,其中用道教来解释科举现象的材料很富有文化韵味。  明清道教承袭了唐宋以来将进士神秘化的说法,认为…  相似文献   

17.
陈尚敏 《档案》2020,(1):25-32
科举文献是指对科举制度、过程、内容、结果及相关人物、事件的原始记录。科举文献类型多样,这里所指,即由清代甘肃士人刊刻的硃卷以及包含甘肃科举中式者信息的同年齿录。硃卷和同年齿录均有中式者的个人简介、家族谱系,部分会试同年齿录和硃卷一样亦有师承关系部分。上述两种科举文献有助于考补清代甘肃人物、兰山书院山长传记以及认识明代向甘肃移民的多样性,同时还可对其中的部分史事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18.
清朝末年,"废科举、开学堂"已经成为大势所趋.1901年张之洞奏请递减取士名额:1903年张百熙等奏请每年递减三分之一的取士名额,将"科举、学堂合而为一";1905年袁世凯奏请"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清政府诏准自丙午科(1906年)起停办科举.……  相似文献   

19.
解洪兴  周正 《兰台世界》2017,(14):126-128
《唐摭言》是五代王定保创作的一部笔记,忠实记录了唐代科举文化的种种生动事象。各地考生奔聚要津取解,各地官员重奖扶持科举,进士科越来越受士人追捧,苦读求售的寒士备受冷遇,唐代科举士子请托公行,进士风气浮华。《唐摭言》是研究唐朝科举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项材料,它挽救了许多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从笃信四书五经的传统思想,到接受现代公民教育的洗礼,从兴办新学,到废除科举,到新式教科书横空出世,到取消小学生读经……直至最后,新锐思想最终颠覆了满清王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