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小武 《教育》2008,(12):38-39
按南都公益基金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永光的话说,“新公民”是指进城务工农民的后代,他们或在城市出生,或在城市成长,或在城市工作,属于城市新移民。现实中,由于身份特殊,其受教育情况不容乐观,仅靠“打工子弟学校”无法根本改善,而拱受公平教育又是他们融入城市的必由之路。在南都公益基金会支持下,北京百年新公民职校开始为“新公民”提供教育机会,希望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新公民”——  相似文献   

2.
《新教育(吉林)》2006,(3):63-64
北京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新人文读本》、《新科学读本》、《新公民读本》一套书,对打造素质教育新概念,对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极为有益。  相似文献   

3.
中译为“城邦”的“波里斯”(πολιs,Polis,Citystate,)一词有“城市”、“国家”、“公民集体”三个含义。作为早期国家的一种形态,古代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公民为主体、结合周围农村地区而形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共同体。“公民集体”(a citizen community)的形成和发展是城邦的本质所在①。波里斯(polis)用以指城邦时,虽  相似文献   

4.
沈栖 《学习之友》2006,(8):54-55
一年前,著名学者李慎之临终前留下的“为青少年编一本《公民读本》”的遗愿,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实现了。作为一套“校本教材”,《新公民读本》小学卷已于去年年底正式出版,初中卷和高中卷将于今年6、7月份推出。江苏、山东、湖南等省的几十所学校,将于今年9月选用《新公民读本》作为学校的校本教材。  相似文献   

5.
锻造新公民     
章敬平 《教书育人》2005,(11):10-10
今年7月10日,新教育实验“成都年会”上展示了“新公民教育”校本教材。如果没有意外,9月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将有千百名小学生,拿到专门为他们编写的公民读本。他们当然不晓得,在中国大陆的课堂上讲授公民课,70年来还是头一回。  相似文献   

6.
保障公民的人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暴力拆迁事件损害的是人民的权益、拷问的是政府的良心、践踏的是法律的尊严,城市房屋拆迁领域的人权保障遭受了强烈的质疑。2011年,《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和补偿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在“千呼万唤”中出台了,《城市房屋拆迁指导条例》(以下简称“旧《条例》”)被同时废止。新《条例》是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人权保障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我国的城市房屋拆迁人权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文译为“城邦”的“波里斯”(πολιs,Polis,City-state,)一词有“城市”、“国家”、“公民集体”三个含义。作为早期国家的一种形态,古代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公民为主体、结合周围农村地区而形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共同体。“公民集体”(acitizencommunity)的形成和发展是城邦的本质所在①。波里斯(polis)用以指城邦时,虽然含有城市国家之意,但是并非所有的城邦都是城市国家。有城市的城邦既是城邦,也是城市国家。无城市的城邦则不是城市国家。城邦绝不等同于城市国家。城市国家只是城邦的一种形态,城市是其空间中心和活动中心②。…  相似文献   

8.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未来城市,正在向未来公民招手;未来城市,将由未来公民创造。青少年朋友们,让我们乘着上海世博会的东风,展开想象的翅膀,用饱蘸激情的彩笔,书写一封至未来城市未来公民的信。在你的心目中,未来城市是怎样的?未来公民——当然包括你和你的小伙伴们,在未来城市中是怎样生活的?你富有智慧的想象、美好的憧憬、热切的愿望,都可以在信中一一抒发,我们就把此次征文称之为“未来城市·未来公民”吧。  相似文献   

9.
滕朝阳 《教育》2006,(10):31-31
鉴于传统“三好学生”评价标准业已暴露的弊端,而学生评价标准又“兹事体大”,一些地方正积极寻找更合理、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替代物。比如,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就创造性地提出“新三好”学生评价标准:“做家庭的好孩子、做学校的好学生、做社会的好公民”。类似“新三好”标准,此前也见到过,表述上有细微差异,但大体都指向好学生、好孩子、好公民这三个方面。此种情形,倘说已就“新三好”标准形成共识,似言过其实,但或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也未可知。  相似文献   

10.
锻造新公民     
今年7月10日,新教育实验“成都年会”上展示了“新公民教育”校本教材。如果没有意外,9月新学期开学的时候,将有千百名小学生,拿到专门为他们编写的公民读本。他们当然不晓得,在中国大陆的课堂上讲授公民课,70年来还是头一回。公民教育,是与市场经济相契合的教育。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走了很长的路,但我们的教育,仅仅披上了一件素质教育的外衣,我们反思了20年,才将公民教育从历史的海洋中打捞出来。虽然“新希望工程”的拥趸们,给公民教育戴上了一顶“新”帽子,他们也承认,他们要讲解的还是政府的权力、公民的权利、公民与日常所说的“老…  相似文献   

11.
《教育导刊》2005,(8):15-15
武汉市中小学三好学生有了新标准。“新三好”与传统的德、智、体“老三好”不同,更强调其个体发展和社会性,要求学生做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子女”。“新三好”标准将从今年春季起在武汉市的部分中小学进行试点。  相似文献   

12.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此后,公民教育在我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一些教育机构开展了如“新公民教育”“中美合作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等,就公民教育作了积极尝试,拓宽了公民教育的路径。在此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在理念、内容、方式上积极变革,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  相似文献   

13.
《教育文汇》2005,(6):11-11
“新三好”与传统的德、智、体“老三好”不同,更强调其个体发展和社会性,要求学生做社会的“好公民”、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子女”。“新三好”标准今年在武汉市实施。  相似文献   

14.
论城市农转非新移民子女的社会融入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农转非新移民子女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新移民。他们必须融入城市社会才能健康地成长,但是他们的社会融入会面临文化差异、空间隔离、社会隔离和学业成就差异等困难。如果他们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融入,就可能沦落到城市社会经济的底层,成为城市的“二等公民”,有的甚至会成为城市社会安全的破坏者。显然,城市农转非新移民子女的社会融入困难并不是他们自身和家庭能够解决的,它必须依靠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协作才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5.
“公民”的概念及内涵主要形成于资本主义社会,带有浓厚的的资本主义阶级色彩,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公民内涵的局限性同时,历史的发展了公民意识的新内涵,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在新时期发展了公民概念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许新海 《中国德育》2010,(12):50-54
江苏省海门市是全国新教育实验区,在新教育实验倡导人朱永新教授的指导下,自2006年起,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公民教育行动研究”为抓手,在全市层面开展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行动,以培养全体儿童的公民素养为核心目标,以项目推动为主要载体,整合多种教育资源,改革学生评价方式。经过近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区域推进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王惠球 《河南教育》2005,(11):18-19
所谓“新三好”,即学生在校做“合格+特长”的好学生;在家做“勤俭+孝敬”的好孩子;在社会做“公德+责任”的好公民。“新三好”不同于老三好,两者的区别在于:“新三好”面向全体学生,数量上没有严格的指标限制,人人都可能经过努力达到评价标准,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积极性;老三好主要面向少数尖子学生,有严格的指标限制,对中、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在农村的全面实施,城市也开始对本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但是,进城农民工随迁子女却未能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免费义务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有义务为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由于现行义务教育投入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义务教育法也没有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承担主体,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被排斥在城市公办学校和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范围之外。建立由中央政府、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三方按比例共同分担机制。将农民工随迁子女纳入“两免一补”政策的享受范围,是保障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权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从9月1日起,教育部新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新规定删除了“在校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意味着大学生可以自由婚恋。随着“禁婚令”的解除,一系列婚后生活问题浮出水面,为此河南各高校正在加紧制订相应的管理办法,其中郑州轻工学院拟订的“大学生结婚必须告知学校”措施引发了不小争议。(8月8日《中国青年报》)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当一个男性公民年满22周岁、女性公民年满20周岁之时,他就自然获得了结婚权。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一重要公民权利被挡在大学高墙之外,法律权威难抵部门规章,高校“禁婚令”实际是一个“小法”替代“大法”的典型样板。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德育思想内容丰富,具体细致。在邓小平德育思想中,有不少对公民德育的论述,文章从培养“四有”新人确立了公民德育的基本目标、“必须三个面向”提出了公民德育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明确了公民德育的实施原则等三个方面对邓小平公民德育思想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以期引起德育研究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