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起立,左转约75度,同时以刀刃领劲向左下方划孤,左手滑至中把置于右腋下,刀刃朝后,刀钻向右上方,目视前方(图1)。 动作二:接上势,右足尖外摆,身体右转约180度,提左足,经右足内侧向右上一大步。同时以  相似文献   

2.
第十三势刘海砍柴动作分解:承上势,身体左转,右脚随势向前上步,双腿屈膝成左半马步,双手同时变蛇头手,右掌向前下方穿插,指尖向下,左掌随转身向前、向上再向内沿弧形路线运动,然后俯掌按于右胸前,目视右前方(图1);上动不停,身体继续左转,左腿屈膝,右腿蹬直成左弓步,重心左前移,上体前倾俯身,右掌随势向上继而向前下方直臂劈砍,力达掌刃,  相似文献   

3.
坐功(三势)一势:左右连环功此势动作是使肚脐下半寸的“起功点”围绕肚脐,从左至右,从右至左连续划圆,故曰:“左右连环功”。做法:(一)预备势:身体端坐平稳,胸上提,腰部挺直,两腿紧靠,两脚内收,脚掌前部着地,脚后跟微微抬起,两手掌心平放在膝盖上。(图一)  相似文献   

4.
武术美育是中国式具身美育最为典型的代表,它是一种身心交互影响的体验性美育,强调身体-主体的自我塑造与自我培育。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与阐发武术势的身道逻辑及当代美育启示。研究指出:“势”的身道逻辑体现在“势”之基、“势”之筑、“势”之动、“势”之壮、“势”之合等5个阶段,是“可见的”身体之形与“不可见的”身体之能的和合过程。虽然它们各有侧重,但都属于身体-主体自我关怀的美育实践。武术“势”的身道逻辑主要有以意生势、以象取势、以势体道等3个维度,分别指向身体认知的“本体论”遵循,显微之间的“动力学”基础,下学上达的“方法学”路径。建立联觉体验的认知理念,超越视觉之困的美育实践;建立见微知著的传习模式,夯实身教为先的美育方法;滋养怡情养性的生命精神,开显身心合一的美育理念将是开显武术美育的主要路径启示。对“势”所蕴有的“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身道逻辑进行深入理解与把握,既是一种对超越视觉性与回归联觉性的美育自觉,更是对这种以联觉而建立的身心合一美育观的深度体现。  相似文献   

5.
第四十六式六封四闭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在左,右手走上弧与左手相合;目视左前方(图216)。动作二:接上势,身体微右转,重心移至右腿;同时两手左顺右逆缠向右下方;目视左前方(图217)。动作三:接上势,身体微左转,重心略左移,左脚尖外摆;同时两手前上翻;目视左前下方(图218)。动作四:接上势,重心移至左腿,身体随之左转150度;提腿向右侧上步;同时两手随转体下;目视右前方(图219)。动作五:接上势,重心移至右腿,两手右上翻合于左肩前,目视右下方(图220)。动作六:接上努,身体微右转,重心在右腿,提…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国家射箭队运动员不同技术环节的身体姿态特征,为提高技术动作质量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方法:通过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测试等方法,分析国家射箭队28名运动员举弓、开弓、固势和撒放等技术环节的身体姿态特征。结果:不同性别射箭运动员的身体姿态角无显著性差异,从开弓环节开始,运动员持弓臂肘关节俯视角始终大于165°,肩关节俯视角约为170°,拉弓臂的肘角逐渐变小、肩角逐渐变大,固势环节肘关节俯视角约为60°,肩关节俯视角度约为127°。撒放环节较固势环节的上肢姿态角变化小于3°,躯干姿态角变化小于1°。结论:不同性别的运动员身体姿态角差异不显著,具有共性特征:1)举弓环节上肢自然上抬、发力小,躯干不同程度前屈;2)开弓环节持弓臂肘关节俯视夹角接近直线,呈现骨骼支撑与直线用力原理特征;3)固势环节拉弓臂肘关节姿态角缩小,肩关节姿态角变大,前臂与箭的延伸线呈直线;4)撒放环节仅有拉弓臂肘关节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微小变化;5)固势环节后,躯干姿态角变化极小。  相似文献   

7.
陶仁祥 《体育科研》2003,24(5):52-55
身体,是人的生命活动主体,也是武术运动的主体。武术运动,是一项徒手或手持器械,以肢体各部位体势运动变化,与意念、呼吸、劲力相结合形式的综合性全身性运动。武术套路的势式动作和技法变化,都是由肢体体势动作变化而成。因此,武术运动对身体各部位体势,都有严格的要求――如手法、眼法、身法、步法等方面。行势走架,动静、开合,站立、走转,进退、起落,闪展、腾挪等,都有严格的体势变化要求。要想练好武术,教好武术;要想提高武术技艺,就必须十分清晰了解身体各部位正确体势的要求与运用。这就是武谚所说的“明三节”,同时武谚还用“三节不…  相似文献   

8.
75,追风赶月势(铲腿侧后低踹)动作说明:①接上动,身体重心前移,左腿向左前方上步,脚尖略外展,右腿随势蹬直,左腿屈膝半蹲成左弓步;身体顺势略左转,上体略前俯;  相似文献   

9.
(1)接上势,身体右转,左脚尖内扣;同时右拳前臂外旋,屈肘回收至脐部左侧,拳心朝上;左拳不变;目视前方(图1)。  相似文献   

10.
李洳波 《精武》2006,(11):22-23
起势:两脚并立,身体中正,两手自然垂于身体两侧,两肩下沉,气沉丹田,舌顶上腭,头上顶,目平视(图1)。第一势:轻步站右脚向右撤一步,双腿屈,前脚跟着地,重心在后腿;右手随步而变,后拉至右胯外侧,左手至左膝上方,头上顶,肩下沉,目视前方,意念集中,有待发之势(图2)。第二势:横拳接上动,左脚向前迈一步,成左弓右蹬势,双手在身体前进的同时,借助后腿蹬劲快速向前击出,力达拳尖;左手扶在右拳内侧,一做助力,二遇变而变;头上顶,肩下沉,目视远方(图3)。第三势:转身挑领接上动,左脚尖内扣,身体后转,转  相似文献   

11.
太极实话     
吴实 《武当》2012,(9):20-21
1、实的部分,身体从上往下放松而沉到脚底,如松而不沉,不是真松;虚的部分,身体从下往上放松而飘或提起来,如松而不飘或不提,亦不是真松。太极拳下盘的沉提劲,就是这种练法之一。2、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膝盖过分受力,不是真正松膝。不要让膝关节承载过多的身势重量,而是靠松胯把身势重量下沉至脚底。如能松胯,则膝盖松开自然受力。3、如在练拳架或练推手时觉得腰骨或腰  相似文献   

12.
《中华武术》2002,(6):32-34
1.预备势 两脚并步站立,左手抱刀垂于身体左侧,右臂自然垂直于身体右侧;目视前方。(图1)  相似文献   

13.
田克延 《中华武术》2005,(12):44-47
59.上动不停,身体向右拧旋,往下伏动。随势,右腿屈膝内滚,向右前方大步扣脚落步,足落于阴鱼鱼脊处;左腿随右腿的向右扣步而跟进落步。同时,右臂内旋,从上向下往右弧线滚挞,掌置于身体右侧,掌沿向外,掌心向下,成“虎爪掌”形;左臂随势围身右挞,置于腰前右侧。眼视右方。(图60)  相似文献   

14.
47、双龙出洞势(弓步双冲拳) 动作说明 ①接上动,身体略右转,右脚随势内收,置于左脚内侧,脚尖点地,两腿屈膝下蹲成右丁字步,身体重心落至左腿;右拳由体右侧向下屈肘收至腰间,拳心朝上;左拳同时变柳叶掌,屈肘成平行内收至右肩前,屈腕高与肩平,掌指朝上,掌心朝右;目视右前方(图159)。  相似文献   

15.
(接上期) 第六式白鹤亮翅 动作一:接上势,身体左转,左脚尖外摆,右手勾手变掌,双手顺缠交叉合于胸前,左手手指朝上,手心朝右;右手手心朝上,指尖朝前上,目视右前方(图29).  相似文献   

16.
预备式身体自然直立,双脚并拢,脚尖向前;左手执刀,手托刀盘,以食指按住刀柄, 刀刃朝前,刀尖朝上;右手为掌,手心向内。(见图1) 1起势身体重心右移,左脚向左分开,距离与肩同宽,脚尖朝前。(见图2)  相似文献   

17.
29.古树盘根势(进步左靠肘连冲拳)动作说明①接上动,身体略向右转,左脚向体左侧迈出一步,脚尖内扣,右脚跟随势内旋约90°,两腿屈膝半蹲成半马步;左拳变八字掌,屈肘向上横置胸前,掌心朝下,掌指朝右;右手变八字掌顺势向体左侧下方成外旋腕伸出,置于左肘前,掌心朝上,掌指朝左前方,高与膝平;上体略前倾,身体重心移至左腿;目视右掌(图91)。②上动不停,上体直立,左掌由胸前  相似文献   

18.
连洋 《精武》2005,(7):9-11
甲(女子,下同)乙均以右势格斗势站立,乙右拳击甲胸部,甲右手手心向下,虎口朝前,乘势前撑乙来手.乙抓住甲右腕(图1)。甲身体略右转(或右腿后撤),以身体转动之力带动被抓的右腕,并反手抓住乙手腕,以左掌拍击乙抓握之手(图2)。拍击后用左手按握住乙抓腕手手背,右腕用暗劲上顶,两手将乙右手拿住:  相似文献   

19.
十三、悠身赶挞 59.上动不停,身体向右拧旋, 往下伏动。随势,右腿屈膝内滚,向 右前方大步扣脚落步,足落于阴鱼 鱼脊处;左腿随右腿的向右扣步而 跟进落步。同时,右臂内旋,从上向 下往右弧线滚挞,掌置于身体右 侧,掌沿向外,掌心向下,成“虎爪 掌”形;左臂随势围身右挞,置于腰 前右侧。眼视右方。(图60) 要点动作58~59 赶挞的“赶”指赶步,“赶”有 追击之意。悠名旋扇是使对方身体 失中,赶挞是在对方身体失中时的 追击动作。左腿随右腿大步向右前 扣步而跟进落步,其意是保持适宜 的步形。动作要有连续进攻的感 觉,要求动作流畅,注意拧旋坐顶 的身法。  相似文献   

20.
第四盘孤雁盘翅势孤雁盘翅势的练习,能增强髋、腰和腿的柔韧和灵活性,以提高动作幅度和质量。图(47)预备式两脚并步,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