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美学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文中“真”的境界,指出其“真”的境界来自于陶潜对生活的真诚、来自于人格的力量;同时又分析了“真”的境界的构成因素及其特点;阐述了这种“真”的境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在他的诗歌中多次出现,究其内涵,就是朴实无伪的自然本性。陶渊明的复杂思想、独特个性和他的出身阶层以及当时的生活环境都促使他在人格上追求率真朴实,在诗歌创作上也形成了一种描真景、抒真情、表真意、悟真理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4.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美学理想的体现,曹雪芹美学思想的核心在于一个"真"字。这里的"真",包含有三层意义:首先是指生活原型之真,亦指作者的生活经验之真;其次,是人物形象之真与艺术效果之真;复次,表现为作者主观的情真意切,而并不以摹写的酷似逼真为至高的境界与终极目的。正是"真"字文章,打破了18世纪普遍存在于西方文艺界机械反映论的框框,也造成了《红楼梦》对以往中国古典小说的超越,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将自然美作为独立的欣赏对象和艺术表现对象,可以说是从陶渊明开始的。陶渊明坚持以“真”为核心的美学观,他的诗文创作追求平淡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是中国美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也是把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相融合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的美学思想家。《人间词话》是代表他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力作。《人间词话》的中心是“境界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如何达到真境界?王国维先生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境界。无疑王国维高屋建瓴地抓住了艺术创作的核心——“真”。赤心为文“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国维强调赤诚之心的重要。他推崇李煜,并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词,真可谓以血书者。”对抒情类散文创…  相似文献   

7.
陈白沙与陶渊明以及道家思想的联系,体现于安贫乐道的节操与“自然”之旨的追求。白沙在坚守安贫乐道儒家传统的同时,表现出个性、超脱的姿态,体现了道家影响;白沙追求“自然”之旨的精神与道家的联系显而易见,但他又以“自得’’为“自然”的思想核心,并以实现圣贤境界、追求仁政为目的。  相似文献   

8.
"境界说"是王国维艺术理论和美学思想的核心,其概念采自传统诗学,而融之以西学精神,是传统诗论与西方诗学精神合铸的一块精钢。"境界"理论,不仅是王国维个人在诗学方面的艰辛探索而获得的卓越成就,更是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智慧与西方古典哲学结合的美学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9.
境界说是王国维美学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他品词立论的标准。文章认为,境界说的灵魂和生命力在于真,从真的角度对其境界说理论进行重新审视和研究,我们会得到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理论,而“境界说”的灵魂与核心就是“真”,只有那些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的诗词才能得到他的赞赏和推崇。  相似文献   

11.
"清"既是文学构成性的概念,又是文学审美性的概念。钟嵘《诗品》以"清"为核心的复合概念群,如"清刚"、"清远"、"清捷"、"清拔"、"清靡"、"清浅"、"清雅"、"清便"、"清怨"、"清润"等,延伸了"清"的美学内涵,表现了钟嵘以"清"为主导的审美倾向。造成钟嵘"清"尚的原因有三:魏晋之前,"清"在哲学境界及人格境界的开拓为之积蕴了丰厚的美学内涵,特定的历史条件,钟嵘的自身文化积累。  相似文献   

12.
周汝昌之所以把从文学角度研究《红楼梦》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成就等等开出红学大门,是由于他没有中文系的学历,"文学理论水平又十分低下",扬长避短,就把从文艺学、美学角度研究《红楼梦》从红学中开除出去了。至于他的红学四学"曹学、版本学、探佚学、脂学"几乎全从臆断出发,证假为真,不具备"学"的特质。他的红学观从一个侧面证明曹雪芹"假作真时真亦假"预言的正确。  相似文献   

13.
试论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蕴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渊明诗歌“真”的美学特质与诗人的自然哲学观密切相关,“真”的美学蕴味充分而具体地体现在诗人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中创造出的两种美学境界中,即“人的自然化”的淡远、空灵之美、“自然的人化”的淳朴真实的现世人生美  相似文献   

14.
闫嘉哲 《教师》2011,(17):125-126
王国维被人们称作中国文化和文论的但丁。《人间词话》终结了传统文论,而《红楼梦评论》又开启了现代文论。《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是"境界",以"真"为审美标准,以自李白至近代词人的著名词作、词论为依托,将自己的美学标准和美学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5.
南田画学,博大精深,承上启下。他的境界论绘画美学思想既是对清之前中国艺术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也对他之后的清一代绘画思想有深远影响,他的唾斥"摹古",推崇"情"、"意","静、净"为尚,追求"高逸"的画学理论,他那流荡的气韵、荒寒的境界、神气的标准、高逸的韵味的山水画境界,对后来清画家的山水品格影响深远!恽寿平的绘画思想受庄子影响之巨之深,中国古代画家中恐很少有人能与之相比。庄子的艺术精神,融入了恽氏的血脉,化入了恽氏的画魂。  相似文献   

16.
"境界"观是王国维诗学的最后价值归属,作为王国维诗学整体的核心价值范畴,"境界"观有两个诗学支点,即王国维的人生哲学思想与艺术美学观念。在这两个方面,他都强调"修养"的重要性,指出艺术的伦理价值与艺术生命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7.
唐代道士吴筠从形与神、性与情,神与情、形与性及阴阳等方面入手,通过对神仙本质特性的揭示,阐发了其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虚静去噪"的审美心态。认为只有在这种审美心态下,才能体悟到大道的至美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与音乐之关系,由于旧史记载的错误而长期受到遮蔽,人们大多对陶渊明的音乐才能持否定意见,认为他不解音律、不懂音声。然而,通过对陶公日常生活中音乐文化修养及其诗文中音乐元素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陶渊明掌握了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进行了具体的音乐生活实践,具备了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据此可以进一步探究其文学创作与音乐艺术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真"与"美"相得益彰是纪录片最高审美境界,也是纪录片的美学要求和审美追求归属。怎样创作才能实现它的要求和归属,实践界和理论界在长期的探索与研究中,总结出了"跟拍"、"抓拍"、"抢拍"、"偷拍"、"长镜头"等多种创作技法理论。但是,"隐拍"这种最重要的方法,却未得到学术理论归结,诚然,也就导致了这种方法仅掌握在少数有创作经验的实践者手里,使很多没有实践经验的纪录片创作者,特别是初学纪录片创作的初学者,用尽了其它技法也始终创作不出"真"与"美"相得益彰的纪录片来。因此,为探讨与完善纪录片创作技法理论,本文对纪...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一流作家,自然美、真率美和旷达美是其诗文美学特征的主要方面。陶渊明美学思想的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自然观、求真贵真思想和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而陶渊明的诗文创作则实践了道家的美学思想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