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登了我采写的长篇通讯《“马铃薯博士”的马铃薯“情结”》。这对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并不认为,这篇通讯就算写得好了;这篇通讯,也不是我自己最满意的一篇。  相似文献   

2.
郭梅尼 《传媒》2000,(7):26-29
《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是1983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这篇通讯是中国青年报关于张海迪战役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共青团中央关于表彰张海迪这件工作的一部分.张海迪的宣传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组织这次大战役的结果,这篇通讯起了一定作用.这里,我仅就在采写这篇通讯中一些想法和做法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3.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4.
我们采写的通讯《他们的价值在这里实现着——山东烟台计算机公司杨琳与他的课题组的启示》,在我们烟台人民广播电台《青少年园地》节目中连续播出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青春年华》节目里也分三次连续播出,并在每次播出时都加了编者话;中国青年报在5月3日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这篇通讯,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在《青年一代》节目里也播发了  相似文献   

5.
我在《世界优秀通讯选》里,读过著名美国记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写的两篇通讯,一篇是《记鲁迅》,另一篇是《朱德将军忆童年》。两篇通讯给我的印象都很深。我觉得,这里洋溢着作者对中国革命者的爱,确实感人至深;它们是新闻通讯的典范,值得我们后人认真观  相似文献   

6.
2007年4月29日,《襄樊日报》一版刊登了我采写的通讯《姐姐,你慢些走……》。随后,多家网站先后贴出了这篇通讯的全文。通讯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读  相似文献   

7.
《金华小伙杜剑平成为北京残奥会最亮明星》是发在2008年9月19日《金华日报》上的一篇通讯,这篇通讯在全国各大媒体中率先报道了金华小伙杜剑平是中国运动员中获得残奥会金牌数和奖牌数第一这一重大新闻。  相似文献   

8.
高度与深度     
与一位同事说起军报去年几篇印象较深的人物通讯,其中包括《敬礼,“蓝线”中国营》、《好兵高明》、《党啊,我想对你说》等,我们共同的看法是,这几篇通讯均好在主题。我的评价是有思想高度,他却说有思想深度。到底是高度还是深度,抑或二者有什么关系?这便引起了本文的话题。  相似文献   

9.
《我看林业这十年》是1988年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的一篇通讯,在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会上获得特别奖。这篇通讯讲了十年造林,讲了十年毁林,表明了我们的觉醒,催人奋起,堪称一篇深刻的国情报告。这或许是这篇报道最成功之处。据了解,这篇通讯播出以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国务院林业部部长高德占专门致函中央台表示感谢,还组织了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代表集中收听。听众  相似文献   

10.
最早认识老祁是在四年前,当时我刚从香港调来深圳工作。就在这一年,我的老同学、《深圳商报》的殷积策因病去世了,我写了篇《怀念老殷》的小文被人转到《商报通讯》刊出,我去取样刊的时候认识了老祁,他当时正是《商报通讯》的主编。  相似文献   

11.
我采写的《清廉“财神”》这篇通讯,被评为陕西省1989年好新闻通讯一等奖。事后,我扪心自问:这篇通讯究竟算不算成功?从中应汲取些什么经验教训呢? 《清廉“财神”——建行安康扶贫受到交口称赞》,发表在1989年2月18日《人民日报》头版。《陕西日报》、《解放军报》等报刊先后转载,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家建设银行专门打电话给人民日报表示感谢:事过半年之后,习仲勋、马文  相似文献   

12.
我参加了人物通讯《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和《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下面简称《嘱托》和《报道》)的采写工作。现在,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篇通讯采写、构思的过程,谈谈它们产生的具体背景。  相似文献   

13.
我写的一篇农村通讯《灾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出来之后,有些同志觉得这篇东西材料丰富,较为动人,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子的经验。过去我很少写通讯,谈经验是说不上的,现在只把采写的一些过程闲拉呱一阵吧,对别人不见得会有什么用处,谈得不好,切莫见笑。《灾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前后对比比方式,报道了苏北人民一九六一年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怎样战胜了此一九二九年还要大得多的旱灾,而且获得了好收成。  相似文献   

14.
《赤子报国情未已》是报道留美归国博士后、夏邑县科技副县长刘佑全的长篇通讯。这篇通讯2000年6月27日首先在《商丘日报》发表,新华社又在7月1日那天向全国播发,紧接着,《光明日报》、《文摘报》、《科技日报》、《中国新闻报》、《中国化工报》又在重要位置予以刊载。它不但在全国产生了新闻轰动效应,而且又荣获新华社中国第12届时事报道新闻类一等奖(位列第一名)、河南新闻奖特等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这篇通讯能获得这三个有分量的奖项,说明它既受到了读者的喜爱,又得到了专家们的认同。回想这篇通讯的采写过程,我认为它的成功之处主…  相似文献   

15.
1994年12月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话说河南》板块节目中播出了一篇广播通讯《“状元”扶贫》。这是一篇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拼搏致富,富后不忘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崇高思想的感人通讯。拿到稿件就感到棘手。原因是:《话说河南》板块是以多种话题内容,适当辅以音乐组合,由主持人直播的节目,显然用这种形式根本驾驭不了这篇广播通讯。既然是广播通讯就决不同于一般的通讯,这广播二字怎么体现呢?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美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对美的新闻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在这方面,我有过一番尝试。3月22日,《新疆军垦报》第三版刊登了小通讯《老杨脱盲记》。我深深被四十二岁的工人杨让喜发愤脱盲的精神所感动。但是,这篇二百多字的小通讯,不解渴,觉得言尽而意未尽。我想再写一下,怎么写?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再写一篇《老  相似文献   

17.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18.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19.
《省长和他的残疾人朋友》,在2010年获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三等奖。这对我这个年轻记者是莫大的鼓励。许多人向我打听细节,其实,这篇报道是意外的作品。寻常中捕捉人物亮点2009年的一天,我去参加长春市有关部  相似文献   

20.
翻开初中课本《语文》第四册,从目录上看,《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再次编入书中,使我浮想联翩。回忆起28年前采写这篇通讯的情景,历历在目。现在,应《新闻与写作》编辑同志之约,谈谈当年写这篇拙文的背景情况及其过程,为阅读、讲授这篇文章提供一些参考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