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本文从思想渊源与社会条件两方面分析了早期基督教禁欲主义的兴起,并通过对早期教父有关言论的考察,剖析了这一禁欲思潮与行为的反女性倾向,指出它是造成基督教女性在近代以前地位低下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在农村盛行,女性群体不容小觑,她们扮演了重要的传教角色。以甘肃省A村某女信徒为个案,通过对其皈依基督教的过程和宗教生活的深描,展示农村女性基督徒信仰的真实状况,以期获得基督教在农村如此迅速发展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合称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广泛流行于欧洲、美洲、大洋洲。在非洲与亚洲也有它为数众多的信徒。据国外资料统计,基督教现在拥有信徒九亿八千余万,在三大宗教中它流行最广、信徒最多、影响最大。基督教和它的组织——教会对世界历史上和现代世界许多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社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在创立之初 ,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男女平等的宗教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从其宗教的博爱出发 ,冲破传统 ,“爱”及妇女 ,对男女信徒一视同仁 ,表现出了其对待妇女的平等观念。但随着基督教的传播及内部教阶制的形成 ,它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为了迎合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也为了维护男性家长制的权威 ,它抛弃了创教时的平等与博爱的思想 ,对妇女进行了肆意践踏和侮辱 ,视女性为天敌。这种状况直到近代以后才有所改观  相似文献   

5.
女性形象构建:解读《女勇士》中的女权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塑造了五个女性形象:花木兰刻苦修炼,建功立业的形象;蔡琰身处异乡,不甘沉沦的形象;勇兰刻苦求学,努力向上的形象;无名女子违背封建礼教,以死抗争的形象;月兰恪守妇道,软弱无能的形象。剖析这五个女性形象,表达了女性应自立、自尊、自强的女权主义思想。这一女权主义思想是贯穿《女勇士》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6.
宗教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复杂,基督教在高校的传播和发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大学生基督教团契是基督教在高校传播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基督教信徒过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大学生基督教团契带有诱惑性、组织性、隐蔽性等特点。高校、政府及社会应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基督教团契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渗透。  相似文献   

7.
青海省基督教、天主教发展状况及社会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些年来,青海省天主教、基督教发展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在西宁、大通等城市,信教人数不断上升,且信徒结构发生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调查显示,信徒在皈依天主教或基督教以后,自身的心态和行为都有良好变化:严格规范个人行为,努力改善家庭环境,影响子女在社会生活中有更好的表现。天主教、基督教在现实处境中的这种伦理作用及其对社会结构性空缺的弥补,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话语是组织过的语言信息。话语的组织涉及“谁在言说,向谁言说。如何言说”三方面问题。话语不仅传达信息,同时传达特定情绪感染读者。《圣经》借助权威话语建立信徒对基督教的依赖和信任,巩固基督教的社会地位。其权威话语体现在言说主体的权威形象塑造,言说主体与接受者的悬殊地位的设置以及具备教化功能的言语方式。本文以《创世记》为例,探寻《圣经》权威话语建构的踪迹。  相似文献   

9.
论中西方宗教的本质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中西宗教思想比较研究的结论部分。文章认为中国宗教是人本宗教,西方宗教是神学宗教。文章从中西宗教的理论体系、神学论证方式、僧侣集团的职能、信徒的态度四个方面说明中国的儒释道是以人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基督教是以神为中心构建的宗教体系。宗教思想上的巨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西方社会的特性和历史的走向。  相似文献   

10.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些追求人格独立,从事经营活动的新型女性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表现了蒲松龄关注、同情女性命运,并为女性经济独立意识的觉醒吹响了号角。《聊斋志异》中表现的“女性独立,必须以经济独立为基础”的新思想是在明末清初,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处在当时社会中女性谋求发展的表现。蒲松龄塑造这些女商人形象,在肯定她们自身价值的同时,也为后世进一步推进男女平等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海明威与基督宗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出于时代和个人经历等原因,海明威对基督宗教表现出矛盾复杂的情感取向,既在理性上怀疑反叛基督宗教又在情感上企图从中获得安慰和救助。另一方面基督宗教对海明威的生活和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作品的命名、宗教话语及宗教意象的引用等表面层次,而且更深层地表现在人生观和作品主题的形成、对友善仁爱和平的赞美和渴望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精神探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传教士怀着极大的热忱和虔诚的信仰以大无畏的勇气只身来到鲁北的穷乡僻壤安置“十字架”,令他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的宗教在这块土地上很难打开局面。民众一方面出于各种动机对传教士兴学、施医、赈灾的举动抱有好感,这给了基督教教士扎根乡村的信心;另一方面,又对基督教的征服性、政治性、排他性,乃至附于其上的异质文明采取冷淡、怀疑和斥拒的态度。对待基督教截然相反、前后迥异的行径就是鲁北乡土民众对基督教矛盾心理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3.
圣徒崇拜缘起于犹太教与早期基督教的信仰与仪式,是基督教信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民众信仰。公元4—9世纪,圣徒崇拜盛行于拜占廷帝国。其因在于:一方面,它迎合了当时民众的精神和世俗需要;另一方面,它接纳了传统异教习俗,同时教父们对此采取了务实的“宽容”态度。因此,圣徒崇拜本身体现了基督教信仰的传统与发展、世俗性与神圣性共存的特点,是认识基督教信仰的一扇重要窗口,也是理解基督教能够战胜传统宗教的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西欧中世纪的修女院同男修道院一样,是当时的文化教育中心,受到系统教育的修女们在文化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主要表现在:从事教育和传教事业;抄写手稿,装帧书籍,保存文化典籍;著书立说,其作品包括神秘主义著作、书信、戏剧、诗歌、音乐等。修女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既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也源于她们献身上帝、服务他人的信念和个人的天资与努力。  相似文献   

15.
对《圣经》语言、形象、结构等的借鉴,是中国现代文学受基督教影响的开端。但此借鉴主要是修辞性的,滤掉了它们在《圣经》中本有的意义。在思想内容上,现代文学对基督宗教的回应大体有两条进路。一是人类中心论的,即或者将之道德化,或者从民族和社会历史角度对之加以批判;二是上帝中心论的,对基督教表现出一定的认同,在一定意义上这堪称基督教文学。这两条进路贯穿于中国文学近百年的历程。同西方相比,中国基督教文学目前还不成熟,因其或者直接宣信式地张扬某种教义(如冰心的“爱”),或者从信仰立场出发外在地对生活做出某种评判(如北村),还未能真正进入基督教信仰在人灵魂和精神深处所引发的紧张与激荡。  相似文献   

16.
电影是现代文明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好莱坞电影的种种银幕形象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电影中所强烈透露出的个人英雄主义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美国人的个人价值观。一方面这种价值观崇尚个人和独立,追求正义和尊严;另外一方面这种追求里面又隐含着个人与社会秩序、暴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在电影中得到充分反映。  相似文献   

17.
在中英文古典诗歌中, 诗人们对花的寄情有许多相似之处: 借花抒情言志, 借花设喻, 借花衬托。但中国和英美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 中国诗人深受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 而英美诗人则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因此, 在这些诗歌中, 他们所体现出的人生观和女性观又有着极大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人类文明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8.
Christian missionaries have played a crucial role not only in assisting past and current forms of colonialism and neocolonialism, not only in attacking and destroying other ways of being, but also in terms of the language effects their projects have engendered. The choices missionaries have made to use local or European languages have been far more than a mere choice of medium. On the one hand, missionary language projects continue to use and promote European languages, and particularly English, for Christian purposes. The us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s a means to convert the unsuspecting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 raise profound moral and political questions about what is going on in English classrooms around the world. On the other hand, missionary linguists have played a particular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invention of languages around the world. Of particular concern here are the ways in which language use, and understandings of language use, have been-and still are-profoundly affected by missionary projects. Bilingualism between indigenous languages and a metropolitan language, for example, was part of a conservative missionary agenda in which converting to Christianity was the inevitable process of being bilingual. The ongoing legacy of the language effects of Christianity is something that needs urgent attention.  相似文献   

19.
杨义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时间是整体性的,体现出一种时间整体观,源于中国之天道观;笔者认为,西方小说的叙事时间是片断性的,体现着一种片断时间观,源于基督宗教的终极观、宇宙论。在基督宗教,一方面,日同年的直接关连被分割了开来,日获得了独立的地位;另一方面,时间与永恒或天道的直接关连也被分割了开来;最后,基督宗教的时间又是直线的,不可逆地指向一个终极目标的。这一切使得时间的整体性聚合成为不可能,人只拥有时间的碎片,故西方小说只能从具体的人和事写起。中国古代小说的时间观实乃一种循环的、混沌式的时间观,与基督宗教的时间观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20.
天人感应灾异观是中国传统灾荒观的一种。“丁戊奇荒”时期,它对救灾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它使灾荒中以皇帝为中心的祈祷活动盛行。其次,它使人们在灾荒中注重“修德”。作为传统的灾荒观,它在近代受到了基督教的冲击,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天人感应灾异观一方面可以促使皇帝重视救灾,并对安定民心有一定作用。另一方面,由于过分强调灾荒的原因在于人事以及救灾过程中祈祷和道德层面原因的重要性,最终会使人们丧失救灾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