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四时期,新诗曾对旧体诗发动猛烈攻击,仿佛写旧体诗就意味保守、落后,甚至是反动,一时间似乎摧陷廓清,旧体诗已无容身之地,欧化好象真要取代民族化了。但是,七十年的实践,旧体诗不但没有被彻底消灭,近来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集大多是旧体,四害被除之后,各地诗词会社如雨后春笋,公开发行的旧体诗词刊物,也有若干种,海外华人表达眷怀祖国的旅思乡情,用的也大多为旧体,甚至原来以新诗成名的诗人  相似文献   

2.
“新诗一定会战胜旧诗”,这是一句相当陈旧、相当肯定的口号,同时又是一种相当不肯定的观点.这种提法是不科学的.“一定”二字,总是昭示着一种遥远的,不可企盼到的未来.另外,“战胜”二字又过于简单和粗俗,它显示着新诗与旧诗的对立,轻视了我们批判地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的一贯方针,同时也有背于当今时代文艺“百花齐放”的大方向.新诗能否成胜旧诗,这个问题几乎与“五四”前后的新诗相伴而生.不同时代的不同评论家,对此都曾作出过具有那个时代特征的回答,但他们大都在肯定与否定的二项选择上纠缠,着眼于对旧诗寿命的预测.柳亚子老先生预测新诗的寿命“最多只有五十年,”而毛泽东则认为旧诗“一万年也打不倒”,谁是谁非,难以评说.所以笔者认为,假使这一提法本身没有错误,那么,回答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具体时代的文学发展实际.这是回答这一问题的基础与前提.在当今诗坛,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肯定也罢,否定也罢,事实我们总得承认、总得  相似文献   

3.
张霆 《西藏教育》2012,(10):24-25
新诗自20世纪初诞生以后,其形式问题一直是诗界和文学界争论的焦点,最突出地就是把新诗和旧诗相比较,以便显示出新诗的“新”的特质,甚至是相比于旧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以白话和自由体为标志的汉语现代诗,同以格律为定制,在文学史上被以“近体诗”指称的中国古典诗歌,究竟有没有文学类型学上的同一性,即两者是不是具备同一种文体性能,这是解决新诗创作继承与借鉴问题的关键。如果现代,白话诗与古代格律诗果真在文学体性上一致,也就是两者作为一种文学体式,  相似文献   

5.
新诗的发生与成立有其背后的社会性因素,同时也还是一个历史扩张与自我建构的过程,它在传统/现代、新/旧的二元对立中,排斥其他的诗歌实践,从而开创了新的审美空间.新诗的"新",新在功能的现代转换上,表现在语言、体式上,同时也新在意义和新的美学追求之中,功能的现代转换、诗形(诗体)的变化、阅读程式的不同、新诗对内在主体性的努力等方面都表现出新诗创造性想象对旧诗的瓦解.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新诗理论在中国知识分子寻求全面欧化的情况下诞生,其要纠正的自然是新诗发展的偏颇,从而达到一种审美的自觉。但又不能否认的是自由诗也是诗,不乏审美价值,直到现在它依然是当代诗歌的主导形式。其新诗理论重新重视格律诗,强调诗歌之建筑美,必然导致旧体诗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凭着对祖国深沉的爱,再加上对西方有关格律和形式诗论的有意剪裁式借鉴,不难看出他在有意无意中重新唤醒了中国古老诗歌的魅力,找到古典诗歌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杨本海同志在《昆明师院学报》1980年第4期上写了篇《略谈诗歌的百花齐放与发展道路》,批评我那篇《新诗与旧诗》(载该学报1979年第5期),说是“不利于贯彻‘双百’方针”。拜读之余,经过仔细思考,感到他所说的道理,还不能说服我放弃原来的观点。由于杨文的引发,我又想起了一些有关新诗与旧诗的问题,感到还值得提出来说一说,因而决定写这篇《三说新诗与旧诗》。其中有些部分是与杨文有关连的,因而加了个副标题《兼答杨本海同志》。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虽然旧诗退出了正统文坛,但是并没有寿终正寝。旧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交际工具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作为潜在的批评标准和审美心理严重制约着新诗的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不重视新诗教育,阻碍了新诗的经典化过程,使得新诗的美学特质无法融入民族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9.
昆明师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五期发表了陈晓华同志的《新诗与旧诗》一文。这篇文章热情地为新诗呐喊,批评了当前报刊滥发旧体诗词的现象,读后颇多教益和启发。但该文第五部分说:鲁迅“一生  相似文献   

10.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这首《自由与爱情》是匈牙利伟大的爱国诗人裴多菲(1823—1849)的一篇著名短诗。裴多菲是一位极富革命激情的青年诗人,他采用匈牙利民歌体裁,写出了不少鼓动人民推翻封建帝制,号召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自由而战的诗歌。1849年在抗击沙俄侵略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的作品对匈牙利文学影响很大,并作为爱国者和革命家永载史册。这首短诗的译者就是左联作家和烈士殷夫(即白莽),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特别提及此事,介绍了殷夫被捕时,留下一本德文版《彼得斐诗集》。在一首《Wahlsprueh》(格言)的旁边,有钢笔写的四行译文,就是《自由与爱情》的译诗。殷夫是在1931年2月2日被国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梁实秋函中所录一组旧诗,对于研究其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即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为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12.
闻一多先生1925年自美返华前致友人梁实秋函中附有一组旧诗,过去一直被忽略。其实解读这些诗作,对于研究一多先生新诗创作从《红烛》到《死水》的发展,亦好从当时流行的自由体到格律体的转变,对于了解他的以建立新诗格律为中心和旨归的崭新诗学理论,以至对于今天研究新诗现状,思考新诗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康白情既写新诗也写旧诗,不同于胡适试图彻底驱逐旧诗,这种双线写作能够在康白情的观念和实践中并存,在于他区分了两种文类不同的功能。新诗张扬新精神尽可以形式新,远离旧诗的格式、趣味,而没有新精神的旧诗也尽可以在新诗之外自足地写作和把玩。  相似文献   

14.
旧体诗共有六种:先秦古诗,汉魏六朝古诗,律绝诗(近体诗),古体诗,词,曲。这六种以后,就是新诗了。新诗的格律问题暂且不谈,这里只谈旧诗的格律。  相似文献   

15.
新诗和旧诗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蕴含着不同的魅力。二者曾经在长期的岁月里有着并存和互动竞争的"亲密"关系。当今时代,新诗和旧诗却面临着亲密关系断裂与重建等问题,陷入了一系列困境。新诗和旧诗会走向何方?文章认为至少可以学着保持中国古典文化里对诗的虔诚和信仰,和着时代的节拍谋求诗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16.
爆发在天宝末年的安史之乱,对唐帝国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它是唐代社会由承平走向动荡、经济由繁荣走向萧条、国力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这种社会转变反映到文学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文学、尤其是在诗歌创作中,出现了大量以开元、天宝旧事为题材的怀旧之作;中晚唐诗人大都有怀旧作品,这些作品,因受时代和文坛风气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晚唐诗歌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鲁迅旧诗中的比喻,大致可分为无寄托的和有寄托的两大类①。无寄托的比,比意较为明显。在鲁迅旧诗中,除出现过一股修辞书上谈到的明比、隐比外,还有借代式、双关式、拟人式等三种比喻。明比,指诗中用“如”、“若”、“似”等字的比喻。用来作比的“彼物”和所要比的“此物”同时出现在诗中。例如,“风雨如磐暗故园”(《自题小像》)。风雨,在此指灾难。磐,扁而  相似文献   

18.
吴奔星的旧诗具有含蓄与明朗兼容并蓄的风格特征,他的含蓄诗风借助意境的情景交融传达诗性的生命体验,以联想与想象为特征的虚实美学融入浓烈的乡土情结,通过立象尽意演绎中国文化的传统内涵;而他的诗中在自然情怀的抒发和爽朗幽默的个性塑造方面则体现了吴奔星旧诗的明朗诗风。吴奔星的旧诗是他的“诗学是情学观”的诗学理论的有效实践。  相似文献   

19.
朱自清先生是新诗早期的重要诗人和杰出的理论家,对新诗艺术上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过重要贡献.本文从朱先生的创作实践、寻求新诗的艺术之路、力促新诗的现代化、多元的审美认同等几个方面对朱先生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认为朱先生的杰出诗作和杰出的新诗理论,将永远在新诗坛烨烨生辉.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是新诗诗人中有杰出成就的一位,他创作了<红烛>、<死水>等思想境界高,艺术水平杰出的大批优秀新诗作品,理论上也有杰出建树.他是一个非同一般的爱国诗人,对艺术精雕细刻,精益求精,倡导新诗格律,为新诗艺术建设起了开拓性作用.他对新诗艺术的贡献,在新诗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