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在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中,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经过一定的探究活动之后,让小组交流探究所获。当研讨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教师的提问对象往往会逐步集中到少数几个优秀学生身上,师生一问一答,其他学生以“倾听”为主,就在这样一种“默契”的配合中,“科学”结论顺利得出,  相似文献   

2.
自然教学采用“探究—研讨”方法学习,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大自然的秘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对学生面临一个不明白的或尚未解决的问题时,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反复地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方法。那么,在自然教学中,怎样运用“探究—研讨”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行探索获取知识呢一、为学生准备充足材料,做好物质准备在小学自然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充足的材料特别重要。如在教学《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为学生准备各…  相似文献   

3.
“探究研讨”法旨在鼓励学生亲身参加科学实践活动,从小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它的基本特点是:课内鼓励学生在小组探究中提出各自的研究问题,再通过研讨得出结论。“探究研讨”法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目前课堂上很重视科学探究的“上半场”——小组合作探究,支持材料多样,活动时间充足,学生兴趣盎然。而到了“下半场”——研讨交流阶段,往往是台上的同学照本宣科,台下的同学无所事事,一副事不关已的样子。研讨交流不起来的原因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研讨交流应该建立在怎样的基础之上?如何组织有效的交流活动,这是实施探究式教学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分组研讨” 以指定的学习内容为研讨对象,以小组为研讨单位的一种教学活动,它包括学生自学研究、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小组间的提问答辩以及教师的点评总结四个阶段。“分组研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本为中心,并以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独立思考、大胆创新能力为最终目的。适用于一些内容比较枯燥,需要“死记硬背”的课程。航空材料课就有这个特点,我在该课程教学中引入了“分组研讨”式教学,并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一、“分组研讨”的组织方法及要求为了使“分组研讨”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组织,事先…  相似文献   

6.
培养集体观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科学课教学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没有集体观念,就没有凝聚力,就会影响探究的效率与效果。一、重视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在小组探究学习中,学生不但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还要对小组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小组的成功也只有在小组所有成员都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时才能获得。这为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提供了很好的环境。如何利用这种环境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呢?1.材料分发。在分发小组探究学习材料时,每个小组只发给一份材料或几份不同的材料还可小组自己准备…  相似文献   

7.
<正>“文学圈”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文学阅读小组”为载体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以阅读为重心,将学生按一定人数组成暂时的文学阅读小组,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基础之上,将听、说、读、写进行有机整合,尊重学生的自由表达和个性见解,从而在阅读中发现自我、锻炼品质、提高能力。然而,纵观当下的阅读教学,还停留在“师生对话式”的课堂形态,套着“学生主体”的外衣,有着“师问生答”为主的刻板烙印。而“文学圈”恰能帮助阅读教学走出“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其基本流程是:挑选阅读材料—组成阅读小组(即文学圈)—择定研讨角色—制作角色日志—小组集体讨论—评价讨论成效。  相似文献   

8.
兰本达教授创立的小学科学“探究——研讨”教学法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所谓“探究”,就是指教师在课的开始把一些实物材料发给学生,然后要求他们尽量动手拨弄。操作这些材料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笔者基于对广深佛三地“中学历史小组合作学习”四节研讨课的观察,将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形式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0.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一节课是否能将科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产生效率是科学教学的关键。 一、材料的合理准备是促进学生探究有效性的关键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  相似文献   

11.
“探究——研讨法”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提出的、在理科领域的科学实验方法。所谓“探究——研讨法”就是先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有结构的材料,让他们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去动手、动脑、观察实验;提出问题(或假设)、设计实验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最后通过研讨形成科学结论(或概念)。因此,  相似文献   

12.
“探究——研讨”教学法,就是把教学过程分为“探究”和“研讨”两个阶段来进行教学、所谓“探究”是教师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主地通过操作和实验去认识事物;而“研讨”是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获得科学结论;这两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笔者认真学习这一  相似文献   

13.
赵水灵 《科学课》2009,(10):48-49
教学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课,该册教材主要训练学生“计划与组织”的探究能力。本单元是该册教材综合探究活动的第一个单元,“二级目标”是“组成小组,做好观察、实验的准备”。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节研讨课,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我的总体设计思路是:课前给每个小组准备各种不同规格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剪刀、尺子、三角板等)通过剪、量、折、比等各种方法,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学生探究了长方形的特征后,接着进入了探究正方形特征的学习环节。当我要求学生拿出材料袋中的正方形纸片时,出现了意外的情况:所有的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有正方形纸片。”这时我意识到在课前准备方面疏忽了。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那如何化解此时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两年多来,我们据根自然课中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的要求,采用“探究——研讨”教学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性实验。一、精心设置材料,诱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材料是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源泉。兰本达教授在《小学科学教育的“探究——研讨”教学法》一书中指出:“科学教学中的材料要有结构,即材料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中的  相似文献   

16.
下面以《电磁铁》一课为例 ,谈一谈自己利用实验进行教学的体会。1 课前精心准备实验材料  本课教学以学生实验为主 ,实验材料准备应注意以下三点 :1 1 准备材料要齐全齐全的实验材料是学生自己“探究———研讨”的物质基础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材料的齐全与否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本课需要使用的———每组干电池两节 (大号 )、铁钉、漆包线、指南针、大头针或曲别针若干。学生操作这些材料 ,就可以总结出电磁铁的性质。1 2 材料选择要合理教师对材料的选择 ,保证了材料的结构性 ,学生通过对有结构性材料的操作 ,才能保证从…  相似文献   

17.
美国科学启蒙教育专家、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曾经说过:“发现意义、领会意义是经历、参与的结果,没有这些先决条件,就不可能演化出意义。”我在自然教学中尝试着运用兰本达教授所倡导的“探究—研讨”教学法,精心地为学生设计探讨程序,组织构建材料,引导学生自由地、独立地通过观察、试验、整理、归纳、分析、推理等活动,亲身经历“探究—研讨”过程,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试验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探究—研讨”过程分四步进行。 一、提出探…  相似文献   

18.
“探究—研讨”法是美国教育学家兰·本达教授创立并推行的一种自然科学教学法理论,这种理论已在我国中小学理科教学中受到重视,得到运用.笔者肤浅认识“探究—研讨”教学法的突出特征是;教师在课堂上先向学生提供一定量的感性材料;接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象科学家研究自然科学那样,对感性材料进行探究(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分析因果);最后由学生相互交流,研讨结论.教师们如果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就有希望训练培养出一批批小科学家.小学数学教材有些内容比较适用“探究—研讨”教学法.现以平行四边形面积教学为例,谈谈笔者的拙见.1、提出问题:上课后先复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各部分名称,接着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面积怎样计算?”激起学生质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做好学生实验的教学准备是上好实验课的根本保证。但是,近年来各级各类刊物关于学生实验的课堂教学研讨多,而关于学生实验的教学准备研讨较少,这对从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致使生物教学失去了应有的魅力,达不到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和培养能力的目的。针对这种情况,现以初中生物教材“探究种子成分”实验为例,就学生实验教学准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萍芳 《宁夏教育》2009,(11):38-38
“科学探究”顾名思义就是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探究事物的变化过程,在得出结论之前通过让学生亲眼看、亲手摸、动手做才能得出首要的感性认识。可在听课中,却往往看到一些教师将精心准备的课变成了事与愿违的混乱结果。如当实验器材较少时,有的小组就坐了冷板凳;遇到一个半生不熟的问题时,有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高声争论,抢着动手,随意离座;遇到不感兴趣的探究问题就贪玩,看无关的书籍,甚至恶作剧。让活动由“自主”变成了。自由”,使探究有效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