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以兰州市五所高校工科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储备,社会实践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及个人能力的提升与实践类课程的关系,以兰州城市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金工实训课程为例,结合CDIO理念,建立以"知识、实践、创新、素质"为内容的四维课程体系,得到了适合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类课程新方案,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增大,石油行业对石油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文章以成都理工大学石油工程专业为例,提出“厚基础、重实践、深创新、融产教”四维综合能力培养体系,论述了专业改革建设在营造工程创新实践环境、课堂教学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等方面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最后总结了将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相融合的新工科时代卓越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及优势。  相似文献   

3.
本文重点阐述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一是要深化跨学科教育理论认识,将传统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二是创新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通识+跨学科"教育,开展经管大类培养、"金融+X"交叉培养、复合型专业培养;三是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推进"跨学科(专业)课程优化+小班化研讨式教学+综合实践能力强化+创新创业训练"四大改革;四是完善政策制度,为跨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保障。  相似文献   

4.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0):161-16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油气储运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学生的工程意识养成和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通过"一中心-三课堂-四层次-四结合-四训练-四平台"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突出行业特色,取得良好的实践教学成果,在油气储运工程人才培养及辐射示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探讨了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在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课堂教学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并提出了卓越计划背景下"科技创新工程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学校定位出发,围绕工程素质训练,全面实施以“专业融通、理实融通、软硬融通、校企融通”(简称“四维融通”)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电子电气类专业相互融合、资源共享的工程素质训练平台;创造性地将实验室文化建设与工程素质训练模式有机融合,实现了知识技能、工程素质及职业素养同步培养的目标.该模式在我校电类专业培养计划试点中已实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社会对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以沈阳建筑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为例,结合学校自身条件设施,在现有教学体系、学生自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实验教学模式和实习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对我校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与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客观的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四创"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工业工程学科体系特点的基础上,参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行概念解析,构建了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体系,解析了该框架体系六大要素指标的概念及相关关系;以山东科技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该专业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改革与探索,总结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为今后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制定契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工程设计训练承担着重要的课程任务,对材料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支撑。该专业在工程设计训练的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该专业开展了一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工程设计训练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拓展,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充实并拓展工程设计训练时效,有效地解决了相关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提升了该专业学生的工程素养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对积极响应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起到了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加强学生工程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是高校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地质工程专业的特点,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个中心、三个层次、四个训练"的新型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教学与科研、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立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相互渗透的多维度、课内外结合的新型教学组织模式,为地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